李普楠
(晉城市人民醫院 超聲醫學科,山西 晉城)
尿毒癥屬于慢性腎功能衰竭(CRF)終末期,是由各種腎臟疾病引起的腎臟不可逆損害,心血管病變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和最常見的死因,尤其是進入終末期腎病階段(即尿毒癥階段),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進一步提高(占尿毒癥死因的45%~60%)。主要表現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受損、無菌性心包炎等,導致心臟結構及功能改變的機制是容量負荷過重、貧血以及毒素蓄積導致的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等一系列原因所導致的,血液透析(HD)是目前治療尿毒癥最為常用的替代治療方法之一,可以短期內迅速清除毒素,減輕容量負荷,緩解并發癥,目前已被臨床廣泛應用[1-3]。但尿毒癥患者在透析治療初期易出現透析不充分,毒素清除不全,部分患者依從性差所致容量負荷仍舊過重的情況,而超聲心動圖可早期、無創、重復性的檢查方法,可及時判斷心臟結構功能改變,精準了解并發癥的嚴重程度,對尿毒癥透析治療初期指導治療方案并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尿毒癥血液透析初期透析前后左心功能和結構的變化進行比對,旨在為臨床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抽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尿毒癥擬行HD 治療患者參與研究調查,并將其中的31 例實行超聲心動圖檢測。其中31 例尿毒癥患者中有男18 例,女13 例,年齡在23~75 歲,平均(62.31±12.39)歲。慢性腎小球腎炎10 例、糖尿病腎病13 例、慢性腎盂腎炎4 例、多囊腎病3 例、狼瘡性腎炎1 例。超聲心動圖檢查時間段在實行治療前和治療后6 個月,測量尿毒癥患者的心臟結構及功能。入選標準:符合尿毒癥血液透析標準者;病情穩定者;可耐受治療者;此前無透析治療史者。排除標準:合并急性腎衰及藥物性腎衰者;合并冠心病、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者;有精神系統病史者。31 例尿毒癥患者實行血液透析頻次為2~3 次/周,每次透析保持在4~5 h,連續透析半年。
31 例尿毒癥患者在不同時間段實行超聲心動圖測量。采用超聲檢測儀(美國Philips epic-7c)予以測量,s5-1 探頭,3~5 Hz 的探頭頻率。選擇左側臥位便于測量,于左心室長軸切面對IVST(室間隔厚度)、LVPWT(左心室后壁厚度)、LVD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ADs(左心房收縮末期內徑)。于左心室長軸切面,選用M 型取樣線采集Ⅱa 區圖像,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和舒張末期內徑為主要測量指標,以便獲取EF(射血分數)、FS(左心室短軸縮短率)[4-5]。于心尖四腔心切面,選擇二尖瓣口下方處,將脈沖多普勒取樣容積置于此處,以便獲取二尖瓣PVE(E 峰最大流速)、PVA(AS 峰最大流速)。
利用SPSS18.0 軟件分析、處理,用t檢驗計量資料(±s),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例尿毒癥患者在采取超聲心動圖對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心臟結構和功能予以評價后發現,治療前和治療后6 個月,尿毒癥患者的超聲心動檢查各項指標變化較大,治療后6 個月相較于治療前超聲心動檢查指標中呈增長態勢的有EF、FS、PVE 三項指標,而尿毒癥患者相關指標相較于治療前,實行相關治療后6 個月超聲心動檢查指標中呈下降趨勢的有LVDs、LVDd、IVST、LVPWT、LADs、PVA,由此可知,尿毒癥患者治療后6 個月和治療前超聲心動各項檢查指標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1。
表1 治療前后超聲心動檢查指標變化(±s)

表1 治療前后超聲心動檢查指標變化(±s)
觀察時間 EF(%) FS(%) PVE(m/s) LVDs(mm)LVDd(mm)IVST(mm)LVPWT(mm)LADs(mm) PVA(m/s)治療前 59.10±13.12 31.47±6.14 0.61±0.07 35.51±4.7 53.25±5.1 11.79±2.01 11.31±1.88 38.83±3.1 0.98±0.15治療6 個月65.97±13.84 35.75±5.03 0.73±0.11 32.44±2.7 46.74±3.6 10.72±0.97 10.26±1.36 36.16±3.2 0.75±0.12 t 2.005 3.002 5.124 2.773 2.735 4.853 4.165 5.372 6.666 P 0.049 0.003 0.000 0.007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尿毒癥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類型,而是各種晚期腎病共有的臨床綜合征,是慢性腎衰竭的終末階段[6]。有研究顯示,尿毒癥患者接近100%伴有心臟受累,主要表現為左室壁肥厚、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心肌間質纖維化、心包積液等,心血管因素是尿毒癥患者不良預后的主要原因。對尿毒癥患者心臟損害程度進行早期性的評估,可讓尿毒癥患者的后續診治和預后恢復效果得以提高,使患者在接受HD 治療后,生存期延長,生活質量得以提升[7-8]。此前,臨床檢查方法對尿毒癥患者HD 治療初期心臟結構及功能評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準確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變化,因而,本次研究選用超聲心動圖對尿毒癥患者HD 治療前后的左心結構和功能進行準確性評價,可將評價指標作為心臟功能損害治療的主要參考指標,給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依據,積極改善尿毒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在實行血液透析6 個月后,尿毒癥患者的貧血好轉,水負荷下降,毒素排空,電解質紊亂得以糾正,患者的LVDs、LVDd、IVST、LVPWT 趨于下降,LVEF 高于透析前。同時在本次研究中,部分患者發生心包積液,經HD 治療后明顯減少或消失,有效證明超聲心動圖對心包積液具有高敏感性,對早期微少量心包積液即可做出準確檢測。
超聲心動圖對于評價尿毒癥患者HD 治療前后心臟功能的無創、高敏感、安全性高等優勢明顯,依據評價結果可知,31例尿毒癥患者在采取超聲心動圖對患者不同時間段的心臟結構和功能予以評價后發現,血液透析治療前和治療后6 個月,尿毒癥患者的超聲心動檢查部分指標變化較大,治療后6 個月相較于治療前超聲心動檢查指標中呈增長態勢的有射血分數、左心室短軸縮短率、二尖瓣E 峰最大流速三項指標,而相較于治療前,實行相關治療后6 個月超聲心動檢查指標中呈下降趨勢的有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室間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二尖瓣A峰最大流速,由此可知,尿毒癥患者治療后6 個月和治療前超聲心動各項檢查指標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本研究樣本量相對偏少,另有研究報道,長期HD 治療對心臟會產生一定損害,故僅對尿毒癥患者未進行HD 治療至進行治療6 個月內期間的患者進行評價分析,結論可能存在一定誤差,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樣本量,增加透析時長,對長期透析患者進行綜合評價。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發現尿毒癥HD 治療初期對左心大小及功能均有明顯改善,部分患者有心包積液的患者也有改善,HD 可以延緩、改善尿毒癥患者的心臟結構及功能惡化程度,采用超聲心動圖在評價左心結構及功能中占有顯著優勢,對早期發現尿毒癥患者心功能受損情況及時評價,對臨床診斷具有參考性,同時為臨床治療措施提供參考依據,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