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孫志宏
(武警黑龍江省總隊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腦梗死在臨床越來越常見,腦梗死造成的肢體、吞咽、語言等功能的損傷,給患者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痛苦,還給患者內心造成非常大的壓力[1]。動脈出現粥樣血塊是主要的腦梗死類型。突然發作是該疾病的普遍特點,并且疾病發展進程也非常迅速,雖然當前的醫療技術水平已經能夠搶救許多腦梗死患者的生命,但是由于病灶位于大腦,發病時大腦供血與供氧異常,使得該疾病患者的殘疾或死亡的概率依舊居高不下[2-3]。目前,有研究指出,他汀類藥物治療腦梗死合并頸動脈斑塊的患者,能起到較好的序貫保護、炎癥防治、穩定頸動脈斑塊的效果[4]。本文中抽取了兩組各70 例患者,就常規用藥(阿司匹林)聯合阿托伐他汀一起使用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2015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來院治療的腦梗死合并頸動脈斑塊患者,共納入140 例,治療時單獨應用阿司匹林的7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應用阿司匹林加阿托伐他汀的70 例患者設為研究組。對照組有40例男性和30例女性;年齡在39~73歲,平均(61.38±4.35)歲;體重57~79 kg,平均(65.46±3.15)kg;病程4~39 h,平均(18.79±4.33)h。研究組有有39 例男性和31 例女性;年齡在40~72 歲,平均(61.67±4.75)歲;體重56~78 kg,平均(65.11±3.37)kg;病程4~38 h,平均(19.01±4.16)h。兩組患者的資料之間差異甚小(P>0.05)。
納入標準:①經手術、病理等診斷確診為腦梗死合并頸動脈斑塊患者;②患者與家屬同意參與研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對研究選用藥物有過敏史的患者;②近期服用藥物與血脂調節有關的患者;③合并腦出血患者。
140 例患者的治療與護理方式在大體上一致,包括讓患者臥床靜養調節心態以及各種基礎疾病的控制,常規調節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防感染等。
對照組用藥選擇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65051,100 mg×30 s,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患者每日服用1次,1 次0.1 g。
研究組同樣每日服用0.1 g 的阿司匹林,另外還選取了阿托伐他汀(國藥準字H20051407,10 mg×7 s,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每次服用2 片共20 mg,一般在晚餐后用藥,1 次/d。
在患者治療半年后進行療效判定和比較。
(1)記錄兩組患者用藥療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2)治療效果判斷:以患者治療后的肢體功能和生活能力為判斷依據,若療程結束后患者肢體、神經功能基本恢復,無殘疾發生,日常工作和做家務完全不受影響,則為顯效;若療程結束后患者肢體、神經功能有比較明顯的改善,無殘疾發生,對日常工作和做家務影響微弱,則為有效;若療程結束后患者肢體、神經功能未恢復甚至有所惡化,則為無效。(3)檢查患者血脂指標,對比治療前后的變化。(4)觀察頸動脈斑塊面積的變化,將治療前后的面積進行比較。
本次選用SPSS 19.0 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計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用藥過程中對照組與研究組都有少量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發生率25.71%,研究組發生率5.71%,和前者相比,研究組的發生率小些(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n(%)]
判斷治療效果,對照組顯效與有效率的總和為75.71%,研究組的總和為92.86%,組間對比明顯研究組效果更優(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n(%)]
血脂指標檢測值比較,治療前組間差異小(P>0.05),治療后,兩組的血脂指標都有了明顯的改善,而研究組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血脂指標在治療前后的變化(±s, mmol/L)

表3 比較兩組患者血脂指標在治療前后的變化(±s, mmol/L)
項目 時間 對照組 研究組 t P TC(總膽固醇)治療前 5.38±1.06 5.26±1.04 0.676 0.500治療后 4.74±1.41 3.04±0.66 9.136 0.000 TG(甘油三酯)治療前 6.37±1.02 6.17±1.03 1.154 0.250治療后 6.23±0.86 4.84±0.63 10.909 0.000 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治療前 1.85±0.65 1.80±0.57 0.484 0.629治療后 1.93±0.59 2.25±0.17 4.360 0.000 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治療前 3.55±0.94 3.34±0.87 1.372 0.172治療后 3.14±0.68 2.05±0.36 11.853 0.000
頸動脈斑塊面積比較,治療前兩組相差不大(P>0.05),治療后兩組兩組平均面積都有了改善,其中研究組的面積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比較患者頸動脈斑塊面積在治療前后的變化(±s, cm2)

表4 比較患者頸動脈斑塊面積在治療前后的變化(±s, cm2)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70 1.81±0.59 1.63±0.43研究組 70 1.83±0.54 1.32±0.21 t 0.209 5.420 P 0.835 0.000
從腦梗死患者的年齡區間來看,本來就因為年齡增長抵抗力變差、基礎疾病變多的老年人,是腦梗死的高危人群。從國情來看,我國近幾年一直以來都高度關注的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問題,不論是從關注老人健康還是從國家醫保壓力上來看,腦梗死都是臨床需要重視的研究課題[5]。作為非甾體類抗炎藥的阿司匹林,通常用于治療腦梗死患者,它的作用不止是解熱鎮痛,其作用于血小板還能起到抑制血栓烷A2(TXA2)的合成的作用,對血小板的釋放反應和聚集反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實現降低血漿粘度的目的,有助于患者微循環的改善,有助于預防血栓[6-7]。而阿托伐他汀是3-羥基-3- 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的選擇性抑制劑,是新型的他汀類降脂藥物,主要作用于粥硬化改善和血脂降低,對腦部缺血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8]。
本研究中,不良反應率比較中研究組的發生率小于對照組(P<0.05);效果判斷中研究組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血脂指標都有了明顯的改善,而研究組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平均面積都有了改善,其中研究組的面積小于對照組(P<0.05)。
總之,聯合使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有助改善患者頸動脈斑塊以及血脂狀況,安全性和效果都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