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喜然,范振,楚光輝,劉亮,張曉輝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中醫院,安徽 亳州)
患者出現頸椎病主要是因為自身的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頸部損傷以及頸椎增厚增生等等一系列問題導致頸椎骨質增生,或者是韌帶增厚、椎間盤突出,壓迫或者是刺激患者的頸部脊髓血管以及神經等所形成的臨床綜合征[1-2]。頸椎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分別包括,四肢麻痹、上肢麻木、行走困難、頸肩痛、雙下肢痙攣或者是頭暈頭痛等等。該疾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患者當中,并且與女性患者相比較,男性患者偏多[3]。若不早期給予有效的治療,則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及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目前針對頸椎病臨床主要采用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西醫方面主要通過放松肌肉、局部消炎和緩解疼痛進行對癥治療,而中醫中藥方面主要以中藥、理療、手法以及牽引為主[4]。據相關研究人員指出,與西醫療效相對比,中醫效果更為顯著。本次研究隨機挑選2 年內(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到院治療的頸椎病患者共40 例進行研究,探究實施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的重要性,現內容如下。
本次研究隨機挑選2 年內(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到院治療的頸椎病患者共40 例進行研究,根據實施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均分為兩組,包括20 例常規組與20 例研究組。將西比靈+ 西其汀用于20 例常規組患者中,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齡44~68 歲,平均(51.32±1.26)歲;病程時長最短1 個月,最長7 個月,平均(3.32±1.35)個月;其中2 例交感型,3 例脊髓型,4 例混合型,3 例椎動脈型,4 例神經根型,4 例頸型。將黃芪桂枝五物湯用于20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齡43~68 歲,平均(51.24±1.25)歲;病程時長最短1 個月,最長6 個月,平均(3.24±1.21)個月,其中2 例交感型,2 例脊髓型,5 例混合型,4 例椎動脈型,3 例神經根型,4 例頸型。比對兩組患者所有基線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程時長以及類型等)具有可比性(P>0.05)。
研究組:黃芪桂枝五物湯藥材包括:黃芪12 g,半夏10 g,川芎15 g,芍藥9 g,大棗4 枚,生姜12 g,天麻10 g,桂枝9 g,丹參15 g,葛根12 g。溫水煎服,每天1 劑(400 mL),2 次/d,持續治療2 周,停藥1 個月觀察療效。
常規組:西比靈(規格:5 mg×20 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30003,生產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口服該藥物1 次/d,每次5 mg;西其汀(規格:10 mL∶20 mg×9 支,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3020091,生產廠家:黑龍江中桂制藥有限公司)口服該藥物1 次/d,每次250 mL,持續治療2 周,停藥1個月觀察療效。
治療前后頸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疼痛評分表(VAS)進行評估,總分為10 分,分值越高則視為患者疼痛程度越強烈。
利用生活質量評分(Barthel)對兩組患者經不同藥物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情況進行評估,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總分為100 分。
治療后患者所有臨床整體癥狀以及體征徹底消失,例如:頸部疼痛、頭暈以及頭痛等,并且患者的肩頸部處可正常活動視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所有臨床整體癥狀以及體征基本消失,偶有發生頸部疼痛、頭暈以及頭痛等,并且患者的肩頸部功能得到改善視為有效;治療后患者所有臨床整體癥狀以及體征未消失且加重,并且患者的肩頸部處活動受限視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4.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所示,治療前,兩組患者頸椎疼痛程度有可比性(P>0.05);治療后與研究組相對比,常規組患者腰椎疼痛程度評分顯著偏高(P<0.05)。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程度改善情況(±s, 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程度改善情況(±s, 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20 3.38±1.14 0.85±0.52常規組 20 3.46±1.13 1.22±0.56 t 0.223 2.165 P 0.825 0.037
表2 所示,治療后與研究組相對比,常規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偏低(P<0.05)。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經不同方式治療后臨床療效[n(%)]
表3 所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有可比性(P>0.05);治療后與研究組相對比,常規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偏低(P<0.05)。
雖然中醫中藥無法改變退行性頸椎結構,然而針對出現頸椎病的患者其療效顯著,有相關研究人員指出,就頸椎病患者而言,采用中醫中藥進行治療便有46 張中藥處方,而其中藥藥物用的最多的分別包括黃芪、甘草、葛根、當歸、白芍以及川芎等等[5]。其中葛根主要為桂枝加葛根湯以及重型葛根湯等主要藥物,常被用于治療項背強幾幾,后來主要被用來治療緩解頸項強痛癥狀。根據現代醫學藥理研究指出,葛根中含有黃酮類以及葛根素等一系列物質。而白芍主要被用于治療腳攣急,同時還可被用于治療頸項強痛等一系列痙攣性疾病[6]。據現代醫學藥理研究指出,白芍主要包括芍藥苷成分,能夠起到擴張血管和解痙鎮痛止痛的效果[7]。由于針對頸部痙攣、攣縮、粘連以及瘢痕等的消除,可顯著避免對頸椎退行改變結構實施牽拉,促使其生理功能恢復良好,緩解頸椎受到的壓迫或者是刺激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表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s, 分)

表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s, 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 20 81.14±8.18 83.88±8.74研究組 20 81.36±7.86 92.12±7.10 t 0.087 2.921 P 0.931 0.006
本研究采用的黃芪桂枝五物湯主要包括:黃芪、半夏、川芎、芍藥、大棗、生姜、天麻、桂枝、丹參和葛根。黃芪具有補氣固表、生肌和托毒排膿功效;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功效;川芎具有祛風止痛和活血行氣功效;芍藥具有止痛、活血、泄肝火和散淤功效;大棗具有養血安神和補中益氣效果;生姜具有殺菌解毒,促進食欲以及溫中止痛功效;天麻具有祛風通絡,息風止痙功效;桂枝具有助陽化氣,溫通經脈和發汗解肌功效;丹參具有活血調經,除煩安神,祛瘀止痛,涼血消癰功效;葛根具有升陽止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功效[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頸椎疼痛程度有可比性(P>0.05);治療后與研究組相對比,常規組患者腰椎疼痛程度評分顯著偏高(P<0.05);治療后與研究組相對比,常規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偏低(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有可比性,(P>0.05);治療后與研究組相對比,常規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偏低,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常規西藥治療頸椎病患者療效遠遠不及中藥黃芪桂枝五物湯療效,安全性高,同時還能顯著緩解患者頸椎疼痛程度,提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