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井紅
(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中心醫院,內蒙古 烏海)
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病癥中一種治療效果極高的手術措施,患者術后的病癥治療效果良好[1]。但由于髖關節置換術普遍以老年患者居多,同時由于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流程長,會對患者造成大面積創傷,加上術中出血量大,因此,患者在術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行動困難等現象,并發癥的產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預后效果,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病癥的治療尤為重要[2]。現通過選取80 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研究,有以下報告。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80 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研究,采用不同的護理方式進行隨機數表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齡54~76 歲,平均(69.27±5.67)歲,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3 例,年齡51~81 歲,平均(70.38±5.16)歲。對比患者各項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在患者術后及時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情況,同時根據患者的情況對患者進行體位調,整幫助患者恢復,同時在日常護理的過程中注意防止對手術創面的影響,在創面護理中注意抗凝藥物的使用[3]。
觀察組患者采用多元化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由于長期臥床,患者可能產生抑郁或者壓抑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告知其家屬保持與患者的溝通,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為患者樹立病癥治療的信心[4]。②飲食護理:術后患者體質情況往往會短時間內迅速下降,極易受到外部的影響,因此,在術后需要加強對患者的飲食護理,多以高蛋白、鈣營養的低脂食物為主,多食蔬菜水果補充自身營養元素,并禁煙、禁酒[5]。③運動護理:運動護理是護理過程中的重要內容,通常可將其分為四個階段,于1~3 d做第一階段肌肉訓練,患者可采取平臥位對自身進行外展運動,同時跖屈、背伸踝關節,收縮股四頭肌和臀肌,保持每組持續10 s,20 組/次,3 組/d。第二階段于術后4~7 d 進行關節活動范圍訓練,患者在此階段采取平臥位,伸直下肢,同時抬高直腿,做屈髖關節和屈膝運動,保持每組10 s,3 組/d,10 次/ 組。第三階段于術后8 d 開始做輔助行走訓練,患者可在家屬的幫助下做坐起運動,保持5 次/ 組,3 組/d,患者熟悉后可逐漸擴展至伸髖或屈膝運動,首先保證健肢足跟著地,患者前腳著地,重心落于健側,保持5 次/組,3 組/d;能夠完成站立運動后,由家屬幫助進行步行運動,由室內行走過度至上下樓。第四階段為獨立訓練,囑咐患者自主完成日常的清潔操作,無法有效掌握方式可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要點講解[6]。④并發癥護理:術后需要及時觀察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長期臥床可能導致深靜脈血栓以及壓瘡等現象,可在患者臥床休息時為患者進行按摩或體位的更改,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壓瘡情況的產生,同時在恢復訓練中需防止假體脫位,保證適度的運動,提高自身對假體的適應性,同時需要注意防止切口感染,注意保持手術創面的干燥和清潔[7]。
觀察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情況,采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包含步態、距離、畸形程度、疼痛感以及日常生活,每項最高10 分,分數越高代表髖關節功能越好[8]。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整體優良率:①優: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90 分以上,整體恢復情況良好,無并發癥產生,患者能夠保持較高的生活質量;②良: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80~89分,并發癥的產生現象不明顯,能夠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③可: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70~79 分,有一定的切口感染以及假體脫位現象產生,恢復情況較慢,能夠保持基本的生活質量;④差: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70 分以下,恢復情況較差,各項并發癥表現明顯,生活質量較護理前未產生顯著變化。
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包含深靜脈血栓、壓瘡、切口感染以及假體脫位現象。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s)與計數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對比(±s,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對比(±s, 分)
組別 步態 距離 畸形程度 疼痛感 日常生活觀察組(n=40)8.14±1.13 8.66±1.23 7.64±2.18 8.71±1.21 7.82±1.34對照組(n=40)6.31±1.74 5.45±1.07 4.84±1.46 5.94±0.86 5.04±1.06 t 5.579 13.617 6.749 12.654 10.29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整體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3。
對于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而言,護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術后恢復,有效的護理干預不僅能夠加快術后恢復,同時能夠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產生率,多元化的護理模式從患者的飲食結構出發,大大減少了患者在恢復過程中營養不良情況的產生,加大了恢復的營養支持,同時,術后進行心理護理及并發癥護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治療積極性,減少了并發癥發生,康復訓練的應用則為患者術后恢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本文通過選取80 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研究,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整體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多元化的護理更有利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治療,能夠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同時良好的運動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對臨床護理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多元化護理的方式能夠顯著改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整體髖關節功能評分,患者接受護理后能夠在日常活動方面獲得大大提升,同時較常規護理對比,其護理優良率更高,能夠顯著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同時能夠抑制并發癥的產生,提高患者預后效果,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值得廣泛推廣。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整體優良率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