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兆龍
句容市人民醫院影像科,江蘇句容 212400
頸動脈狹窄是誘發腦卒中、短暫性腦出血發作等神經系統病癥的高危因素,與狹窄程度、狹窄處斑塊性質、顱內側支循環建立等因素密切相關[1]。經臨床研究發現,CT血管造影技術是一種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微侵襲性檢查方法,有助于早期發現與確診頸動脈狹窄,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隨著64排螺旋CT掃描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CT血管造影技術的密度分辨率、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可準確判斷頸動脈狹窄程度與范圍,并對管腔中斑塊穩定性予以有效診斷,值得臨床進一步借鑒應用。該文以2018年1月—2020年9月期間在該院門診進行CT血管造影檢查的4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64排西門子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門診進行CT血管造影檢查的4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2]中有關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標準,癥狀主要有視線模糊、肢體麻木、無力、頭痛、頭暈等;②知曉研究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倫理委員會要求。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疾病或者意識障礙者;②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哮喘者;④碘過敏者;⑤依從性差者。48例患者中,年齡32~78歲,平均(50.34±4.19)歲;性別:男26例,女22例。
采用64排西門子螺旋CT進行血管造影檢查,具體操作如下:在檢查之前,除去患者頭頸部項鏈、耳環等飾品,除去義齒等金屬物品,對外周靜脈進行穿刺,建立靜脈通道;取患者仰臥位,內收下頜,兩外耳孔和臺面等距,頭顱與身體正中矢狀面和臺面中線重合,聽眉線或者聽毗線和床面垂直;選用濃度為350 mg/mL的碘海醇為對比劑,用量60~80 mL,注射速率3~5 mL/s;掃描延遲12~25 s,采用團注跟蹤技術,在主動脈弓內設置感興趣區域,閾值80~120 HU,自動或者手動觸發掃描,必要時加掃靜脈期與實質期;采用非心電門控螺旋掃描方式進行掃描,掃描范圍從顱底或者鼻咽部開始,一直到主動脈弓上緣,必要時進行適當調整。參數設計如下:電壓為100~120 kV,電流為100~350 mA,旋轉時間為0.5~0.6 s,螺距為0.984~1.375,層數×準直為64×0.625 mm,探測器覆蓋范圍為40 mm/圈,FOV為160~200 mm,重建層厚為2.5~5.0 mm,重建增量為2.5~5.0 mm,軟組織窗:W300~400,C35~50。重建方法為曲面重建(CPR)冠狀、矢狀、斜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層面重建(MPR)、容積再現(VR)等。橫斷面圖像層厚2.5~5.0 mm,按照解剖順序,利用軟組織窗拍攝,必要時加攝骨窗,予以CPR、MIP、MPR、VR等圖像后處理。在增強檢查后,留觀15~30 min,以免發生對比劑過敏反應。
①頸動脈狹窄判定標準:依據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試驗法予以評價,狹窄率=[(狹窄遠端直徑-最小殘余直徑)/狹窄遠端直徑]×100%。即狹窄率0%為無狹窄;狹窄率1%~29%為輕度狹窄;狹窄率30%~69%為中度狹窄;狹窄率70%~99%為重度狹窄;狹窄率100%為完全閉塞。
②斑塊判定標準:在軸位圖像上檢測斑塊CT值,脂質斑塊為(50±12)HU,鈣化斑塊為(489±113)HU,混合斑塊。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
頸動脈血管狹窄情況:48例患者中,頸動脈血管狹窄共69處,其中輕度狹窄46處,占比為66.67%;中度狹窄16處,占比為23.19%;重度狹窄5處,占比為7.25%;完全閉塞2處,占有比率為2.90%。
斑塊情況:48例患者中,斑塊共59塊,其中脂質斑塊6塊,占比為10.17%;鈣化斑塊35塊,占比為59.32%;混合斑塊18塊,占比為30.51%。
頸動脈是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頭、面、頸部大血管,是腦供血的主要血管。根據有關調查顯示,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即使給予有效的藥物治療,2年內腦缺血事件發生率不低于26%,且高達60%的腦梗塞患者均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嚴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頸動脈狹窄成為了現今危害人們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3],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頸動脈狹窄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因素,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0%~30%。在臨床中,盡早診斷與治療,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在以往頸動脈狹窄診斷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應用十分普遍,但無法清晰顯示鈣化斑塊,且在減數片上易出現偽影,造成誤診,影響臨床治療。近些年來,隨著螺旋CT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CT血管造影技術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應用越來越普遍,不僅可以加快掃描速度,擴大掃描范圍,還可以提高密度分辨率、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能夠更加準確判斷頸動脈狹窄范圍與程度,明確管腔中斑塊性質,以此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最大限度確保患者生命安全。
在CT血管造影技術檢查中,主要是通過采集原始數據及重建獲取圖像,掃描一次即可獲得多種重建,能夠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觀察頸動脈狀況,同時也可以進行骨標志,詳細觀察血管狀況,便于手術方案的制定以及預后評估,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4]。對頸動脈予以CT血管造影技術掃描,不僅可以對血管各斷面圖像予以清晰顯示,還可以對鈣化斑塊軟硬度以及是否形成血栓予以準確顯示,有助于測量斑塊厚度,便于溶栓治療[5]。在CT血管造影技術重建掃描中,主要采用橫斷面圖像、MIP、MPR、VR等方法,其中橫斷面圖像是原始數據重建圖像;MIP能夠清晰顯示頸動脈血管連續性,對重度血管狹窄與閉塞有著準確的判斷,但無法對管腔充盈缺損程度予以清晰顯示;MPR就是基于橫斷面圖像重建的任意平面圖像;VR就是一種高級三維圖像重建方法,通過對各個像素中各種物質比例的計算,用不同灰度顯像,能夠對表淺與深在的結構影像進行清晰顯示,其重建圖像與真實解剖結構十分相近[6]。VR顯示圖像能夠比較真實體現頸動脈管腔直徑、走行、鈣化斑塊等情況,對手術方案制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7]。除此之外,部分頸動脈狹窄斑塊合并潰瘍癥狀,非常容易導致栓子脫落,引發腦梗死,而利用CT血管造影技術進行檢查,可以及時發現體積比較大的頸動脈斑塊潰瘍,但無法準確檢出體積比較小的頸動脈斑塊潰瘍,需進一步檢查確診[8]。CT血管造影技術掃描也存在一些不足,具體內容如下[9-10]:①CT血管造影技術掃描需要快速注射大量對比劑,非常容易引發對比劑過敏反應。②肩部條狀偽影與高濃度對比劑易對CT橫斷面原始圖像質量產生影響,所以,在頸動脈起始部狹窄診斷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③CT血管造影技術掃描圖像重建處理需要操作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閱覽,并且需要具有扎實的血管解剖知識,否則易出現誤診情況。總的來說,在頸動脈狹窄斑塊診斷中,CT血管造影技術掃描依然是一種操作簡便、無創、快速、有效、經濟的檢查方法,值得臨床推薦應用[11]。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血管狹窄情況:48例患者中,頸動脈血管狹窄共69處,其中輕度狹窄46處,占比為66.67%;中度狹窄16處,占比為23.19%;重度狹窄5處,占比為7.25%;完全閉塞2處,占比為2.90%;斑塊情況:48例患者中,斑塊共59塊,其中脂質斑塊6塊,占比為10.17%;鈣化斑塊35塊,占比為59.32%;混合斑塊18塊,占比為30.51%。該結果與王登科等[12]的文獻報道基本相符,數據如下:頸動脈血管狹窄情況:70例患者中,頸動脈血管狹窄共228處,其中中度狹窄78處,占比為34.21%;重度狹窄150處,占比為65.79%;斑塊情況:斑塊共155塊,其中軟斑塊25塊,占比為16.13%;鈣化斑塊101塊,占比為65.16%;混合斑塊29塊,占比為18.71%。由此證實,CT血管造影技術能夠準確診斷頸動脈狹窄斑塊情況,臨床應用價值極高。
綜上所述,在頸動脈狹窄斑塊診斷中應用CT血管造影技術的價值非常高,能夠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的指導依據。然而,該次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對象選取數量比較少、區域范圍比較小等,使得研究結果無法代表頸動脈狹窄斑塊應用CT血管造影技術掃描的所有情況,因此,應通過適當增加研究對象數量、擴大區域范圍等方式,提高研究結果準確性與全面性,以此為CT血管造影技術的應用提供可靠的指導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