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王欣,徐慶波
吉林省一汽總醫院檢驗科,吉林長春 130011
在肝臟疾病中,肝硬化是臨床多發且常見癥,有較高患病率,其發病機制和肝細胞長期受損所致壞死相關。在患者患病后,若未能及時開展有效合理治療,則易演變成慢性肝臟病癥[1]。肝硬化病癥具有彌漫性、進展性和纖維性等臨床特點,且治療難度高;一旦發病則會出現肝細胞彌漫性壞死、肝細胞結節狀再生等表現,而且還會一定程度影響患者肝臟血供和肝小葉結構,使患者肝臟出現變硬、變形等癥狀。由于該疾病早期階段癥狀表現不顯著,易被患者忽略,發現時往往病癥已發展至中晚期,加大治療難度。對此,為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及早開展有效合理的診斷檢查非常重要。有報道顯示[2],生化檢驗的開展能有效反映患者肝細胞受損和代謝情況。現對2018年1月—2019年12月該院接收的160例肝硬化疾病患者、160名健康體檢者行生化檢驗,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收的160例肝硬化疾病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93例,女67例;年齡33~76歲,均齡(54.6±2.3)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病程(1.3±0.2)年;膽汁性肝硬化26例,酒精性肝硬化56例,病毒性肝硬化78例。同期另選取到醫院行健康體檢者160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95名,女65名;年齡34~77歲,均齡(55.4±2.4)歲。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對象均知情并同意,且在同意書簽字,經醫學倫理委員研究會審查認證。
1.2.1 納入標準 經超聲檢查、常規查體,所選對象均已確診為肝硬化疾病;所選患者年齡均>31歲;無免疫功能低下者。
1.2.2 排除標準 伴嚴重精神功能異常者;對該次檢驗不配合者;伴腫瘤病癥者。
對所有被選對象行生化檢驗,該研究所應用的儀器是羅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7600。行檢驗前一晚,檢測人員叮囑患者禁食禁飲,于翌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3 mL作為標本。無菌處理血液,并對標本質量嚴格控制。設置轉速是4 000 r/min,檢驗所引用的生化試劑及校準品由北京九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離心血液標本,設置時間是10 min,檢測上清液。質控品由英國朗道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①比較對照組與研究組患者的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直接膽紅素(DBIL)和總蛋白(TP)及總膽紅素(TBIL)等檢驗指標情況;②測定患者血清腺苷脫氨酶(ADA)、總膽汁酸(TBA)、前白蛋白(PA)、透明質酸(HA)、層黏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III)。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CHE、ALB和TP水平均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γ-GT和AST、ALP和ALT、DBIL和TBIL比較,對照組低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化檢驗指標分析(±s)

表1 兩組生化檢驗指標分析(±s)
?
兩組比較,研究組PA較低、ADA、TBA、HA、LN、PC-III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肝硬化是臨床多發且常見癥,有較高的病死率和患病率,且病發群體以40~50歲中年男性居多。肝硬化形式多樣復雜,包括病毒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膽汁淤積性肝硬化等,其中以酒精性肝硬化最為常見。導致肝硬化發生的因素較多,包括以下幾方面因素:①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慢性丙型、乙型肝炎,是導致病毒性肝硬化發生的主要因素;②酒精中毒:長期過量酗酒,與肝硬化的發生具有直接關系;③營養障礙:大部分學者表明,營養不良使肝細胞對感染、有毒因素抵抗力降低的危險因素,是誘發肝硬化發生的間接原因;④循環障礙:慢性縮窄性心包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導致肝內長期缺氧淤血,造成肝細胞纖維化與壞死,臨床可將其稱為血性肝硬化。通常在疾病發作初期,患者多伴有乏力和腹脹、便秘和疲倦等臨床表現,而此情況的發生和患者體內激素紊亂相關[3]。由于肝硬化患者在發病初期臨床癥狀表現不顯著,因此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診斷難度,導致大部分患者發現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階段,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嚴重影響機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基于此,建議臨床積極尋找合理科學的檢查方式,能對肝硬化病癥盡早做出準確診斷。
表2 患者各項指標分析(±s)

表2 患者各項指標分析(±s)
組別 PA(ng/mL)研究組(n=160)對照組(n=160)t值P值98.5±2.3 275.1±1.0 890.688<0.001 ADA(U/L)73.6±2.3 29.3±2.1 179.919<0.001 TBA(μmol/L)86.6±2.3 19.0±1.2 329.609<0.001 HA(ng/mL)1 068.6±26.0 403.1±14.0 285.069<0.001 LN(ng/mL) PC-III(ng/mL)150.6±21.0 119.5±5.5 18.122<0.001 345.2±34.0 171.5±21.1 54.908<0.001
該研究以該院接收的160例肝硬化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經與另選取的行健康體檢者160名進行分析發現,在診斷肝硬化疾病中,肝硬化患者的各項生化檢驗項目結果與健康者相比,對照組CHE、ALB和TP水平較高;兩組比較,研究組γ-GT(177.4±23.0)U/L和AST(96.3±13.2)U/L、ALP(180.4±25.0)U/L和ALT(57.2±10.1)U/L、DBIL(37.1±9.4)μmol/L和TBIL(86.5±8.8)μmol/L水平較高;研究組PA較低、ADA、TBA、HA、LN、PC-III較高(P<0.05)。相關學者在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的生化檢驗項目價值研究中得出:實驗組的γ-GT(180.65±19.70)U/L、
AST(89.82±23.31)U/L、TBIL(90.68±6.41)μmol/L、ALT
(61.41±8.72)U/L、DBIL(40.52±8.40)μmol/L等各項生化指標檢測水平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其結果與該研究所得結果具有一致性,由此能說明,采用生化檢驗方法診斷肝硬化病癥,便于檢測醫師探明患者肝臟病變程度,為后期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支持,能有效保證臨床應用價值良好。其原因是,生化檢驗的開展是通過對化學或生物方式的利用對機體進行檢查,簡單快速、創傷性小,能反映肝臟功能的早期損傷,具有為以下幾點。
①各項生化檢驗指標中,白蛋白、總蛋白和膽堿酯酶等指標能有效反映肝細胞合成代謝功能。一般情況下,健康者的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在1.5~2.5區間,但對于肝硬化患者而言,其合成功能下降,白蛋白合成減少,同時因庫普弗細胞功能減退,不能清除血循環中內源性或腸源性抗原物質(后者刺激B細胞產生大量免疫球蛋白),因此血清中白蛋白降低而球蛋白升高,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當其<1時,則說明患者肝硬化癥狀嚴重[4-5]。②谷草轉氨酶和谷丙轉氨酶能有效反映患者肝細胞受損程度,ALT在肝細胞漿內合成,而AST在線粒體內合成。肝細胞損害較輕時,以ALT升高較為顯著;當肝細胞嚴重壞死時,肝細胞內線粒體破壞,則AST可高于ALT,而且比值也會隨著肝細胞受損程度的加劇而提高[6]。③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能有效反映肝臟膽汁解毒、排泄和分泌等功能,細胞分解后會產生膽紅素,從而能有效監測患者病情狀況[7]。④在生化檢驗肝硬化患者期間,膽堿酯酶是臨床必不可少的檢驗指標之一[8]。如果患者肝臟出現相關病變,則膽堿酯酶合成減少,自身活性會顯著降低,其降低程度與血清白蛋白大致平行,若白/球比例倒置伴CHE極度降低則提示預后不佳。⑤堿性磷酸酶與谷氨酸轉移酶指標能有效顯示人體膽汁的淤積癥狀,雖然人體內不同的組織系統都有堿性磷酸酶,而其在肝臟中的含量最多。臨床常應用堿性磷酸酶動態變化情況監測患者病變程度,可以此為基礎科學選擇治療方法。如果肝臟有病變反應情況出現,則會明顯提高谷氨酸轉移酶,尤其是對肝硬化患者來說,谷氨酸轉移酶的活性顯著提高[9-10]。⑥γ-谷氨酰轉肽酶主要存在于肝臟,是肝臟疾病的靈敏指標,肝硬化患者γ-GT水平會升高[11-12]。
綜上所述,在肝硬化患者臨床診斷中,將生化檢驗項目用于對肝硬化疾病的診斷中,可以發現肝臟的早期損傷及功能改變,不但能有效評估患者疾病病情,而且對早期診斷、病情監測及預后判讀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