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如,楊鑑,丘洪林,唐平太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院超聲科,福建龍巖 364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動態變化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受累、晨僵及關節腫痛等,膝關節作為人體負重力的主要關節,是最容易受影響的部位,一旦受損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膝關節結構復雜,膝關節病變發病種類多,因此在臨床診斷中存在諸多困難[1-2]。為了合理評價RA膝關節病變的病理類型、進展以及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選擇合適的影像學檢測方法對其病理類型進行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肌骨超聲作為新興超聲檢查技術,具有易操作、簡便、價格低廉且無輻射等特點,可清晰顯示肌肉、軟組織及骨骼病變,在疾病的診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3]。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具有無創性、檢查迅速、應用范圍廣等優勢,可檢出骨質破壞、骨質增生或關節半脫位等[4]。該研究納入RA膝關節病變患者79例,均為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院就診,探討肌骨超聲與MRI在診斷RA膝關節病變中的應用價值對比。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的研究對象中男42例,女37例;年齡35~79歲,平均(57.76±8.84)歲;病程1~15年,平均(5.67±2.36)年。研究對象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歐洲抗風濕聯合會制定的《類風濕關節炎新分類標準(2010版)》[5]中的診斷標準,且經風濕骨病科臨床確診為RA,均自愿參加該次研究排除膝關節殘疾及畸形者,合并有風濕疾病者,有膝關節手術史者。該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肌骨超聲診斷(A方案):使用的儀器為荷蘭飛利浦Philips epiq7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eL18-4、L12-5,頻率8~12 MHz。患者取坐位,露出患肢,膝關節屈曲15°,于關節表面涂抹耦合劑后,縱橫掃查膝關節內外,記錄有無滑膜增生及其他滑膜病變,并記錄滑膜厚度,改屈膝角度約為60°,記錄半月板、關節軟骨、邊緣骨質和韌帶肌腱等形態及回聲情況,再取患者俯臥位,縱橫向掃查腘窩處,記錄腘窩囊腫情況。
MRI診斷(B方案):檢查儀器為荷蘭飛利浦Philips Achieva 3.0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取患者仰臥位,單次屏息,膝關節屈曲15°,掃描左右膝關節,掃描時用體部相控柔軟線圈,參數為重復時間4.3 ms,回波時間2.1 ms,顯視野400~450。掃描序列包括常規冠狀位、矢狀位、軸位T1WI、T2WI+FS,記錄骨性關節面是否光滑、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有無異常、關節腔有無積液、肌腱有無病變及骨質有無破壞等,掃描結束后將圖像傳輸至工作站。
①滑膜厚度≥2 mm即為滑膜病變;②腘窩存在可疑物或存在形態改變即為腘窩囊腫;③關節間隙無回聲區≥1 mm即提示為關節積液;④軟骨表面毛糙,局部變薄或隆起或消失即為關節軟骨改變;⑤韌帶周圍回聲變薄,邊緣毛糙,透聲不佳即為韌帶改變;⑥半月板軟骨呈條狀無回聲帶,軟骨變薄,邊緣毛糙,透聲不佳即為半月板損傷;⑦正常滑膜內存在散在的點或線狀血流信號,未顯示彩色血流信號即為血痂形成[6]。
①分析膝關節病變在兩種診斷方案中的聲像特征;②比較兩種診斷方案對腘窩囊腫、滑膜病變、關節軟骨改變、關節積液、半月板損傷、韌帶改變、血痂形成等7種膝關節病變的診斷差異。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肌骨超聲的聲像特征表現為:內部血流信號增多,滑膜明顯增厚,形態不規則,髕上囊可探及積液,回聲不勻質。MRI的聲像特征表現為:膝關節的滑膜增生,周圍鄰近軟組織的改變,關節軟骨破壞、骨質受侵、關節囊積液。
對關節軟骨改變的診斷比較,肌骨超聲的診斷率為29例(36.71%),MRI的診斷率為45例(56.96%),MRI的診斷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07,P=0.012)。對滑膜病變、韌帶改變和關節積液的診斷比較,肌骨超聲的診斷率分別為51例(64.56%)、27例(34.18%)、49例(62.02%),MRI的診斷率分別為30例(37.97%)、9例(11.39%)、31例(39.24%),肌骨超聲的診斷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172、11.656、8.204,P=0.001、0.001、0.004)。對腘窩囊腫、半月板損傷和血痂形成的診斷率比較,肌骨超聲的診斷率分別為32例(40.51%)、28例(35.44%)、35例(44.30%),MRI的診斷率分別為33例(41.77%)、35例(44.30%)、36例(45.57%),兩種診斷方案對腘窩囊腫、半月板損傷和血痂形成的診斷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RA是一種以侵蝕性、進展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該疾病以關節滑膜炎性反應為基礎病理,以關節滑膜增生、骨侵蝕、骨質破壞等為主要病理改變,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活動受限,晚期時可導致關節破壞和關節畸形等[7]。與其他關節比較,膝關節是最易侵犯的關節,其病變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以多發性和對稱性為特點,且病程較長,容易反復,首發病變在于滑膜炎,隨著炎性細胞反復刺激,可浸潤肉芽組織及關節軟骨,進而造成關節軟骨變脆變薄,使軟骨下骨質遭到腐蝕,損傷關節功能,給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極大影響[8]。RA膝關節病變患者未及時采取治療,可導致病情加劇甚至出現致殘現象,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對疾病發生發展情況的早期診斷有益于疾病的治療及預后,防止損傷進一步加重。
影像學檢查是RA膝關節病變的重要輔助診斷手段,傳統的影像學檢查如X線或CT可發現骨骼和關節病變,但是難以評估軟組織的炎癥或損傷[9]。肌骨超聲系統采用高頻超聲波構架骨架與軟組織來達到診斷目的,可清晰看到關節內部情況,有利于發現RA患者的早期骨肌肉病變表現,可對血液情況、滑膜厚度及積液進行詳細檢測,且可重復性較好,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0-11]。該研究結果顯示,肌骨超聲的聲像特征表現為:內部血流信號增多,滑膜明顯增厚,形態不規則,髕上囊可探及積液,回聲不勻質。MRI在診斷軟組織病變中分辨率較高,可多層面、多序列、多方位成像,T1WI模式可清晰觀察骨質破壞和軟骨等信號變化情況,T2WI模式可用于觀察關節積液,對于發病早期的RA,可檢出周圍軟組織水腫及肌腱腫脹等,且MRI可檢出疾病中晚期時的骨質破壞或關節半脫位等[12-13]。該研究結果顯示,MRI的表現為膝關節的滑膜增生、周圍鄰近軟組織的改變、關節軟骨破壞、骨質受侵、關節囊積液。肌骨超聲與MIR的成像原理不同,在RA膝關節病變的診斷方面各有優勢。該研究結果顯示,對關節軟骨改變的診斷比較,肌骨超聲的診斷率為29(36.71%),MRI的診斷率為45例(56.96%),MRI的診斷率更高。對滑膜病變、韌帶改變和關節積液的診斷比較,肌骨超聲的診斷率分別為51例(64.56%)、27例(34.18%)、49例(62.02%),MRI的診斷率分別為30例(37.97%)、9例(11.39%)、31例(39.24%),肌骨超聲的診斷率更高。兩種診斷方案對腘窩囊腫、半月板損傷和血痂形成的診斷率相近(P>0.05)。尚衛國等[14]通過研究發現,MRI和超聲對RA膝關節病變的診斷中,對關節軟骨改變的診斷,MRI(59.68%)高于超聲(32.25%),對滑膜病變、韌帶改變和關節積液的診斷比較,超聲(82.26%、38.71%、77.42%)高于超聲(53.22%、14.52%、50.00%),兩種診斷方式對膝RA病變的鑒別診斷有一定價值。與該研究結果類似,證實了兩種診斷方案的價值。
綜上所述,MRI與肌骨超聲對RA患者的腘窩囊腫、半月板損傷和血痂形成等病變的診斷結果較為一致,MRI對關節軟骨改變的診斷比較敏感,肌骨超聲對滑膜病變、韌帶改變和關節積液的診斷比較敏感,各有優勢,兩者可以相互補充,值得在臨床診斷中使用。

表1 兩種方案診斷對7種膝關節病變的診斷結果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