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顯奇
我國已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器官逐漸老化,進而導致各種老年性疾病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年齡>40 歲人群為高發人群[1],患者發病后會出現明顯的胸痛以及胸悶癥狀,隨著疾病進展,會誘發多種合并癥,心房顫動是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是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致殘率、致死率較高。臨床治療主要以保護心功能、控制心室率和節律、預防栓塞為主。華法林是臨床常見抗凝藥物,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50 例老年穩定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將華法林抗凝療法應用于老年穩定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中的臨床效果,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50 例老年穩定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進行此次研究,其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62~87 歲,平均年齡(76.4±6.5)歲;基礎疾病:糖尿病11例,高血壓24例,心力衰竭13例;病程6個月~13年,平均病程(5.86±2.30)年;體質量指數(BMI)(23.24±4.55)kg/m2,CHA2DS2-VASC栓塞風險評分(3.24±2.18)分,HAS-BLED 出血風險評分(3.57±1.02)分。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診斷標準[2],經心電圖、負荷試驗、CT 證實符合穩定性冠心病診斷標準;②通過心電圖檢查確認為持續性或永久性房顫;③存在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或者是穩定性心絞痛病史;④左室射血分數≥40%;⑤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參加,并簽署授權書。排除標準:①研究藥物過敏患者;②合并出血性疾病或者是血液系統疾病;③6 個月內有腦卒中病史;④預計生存期<24 個月;⑤心臟瓣膜相關疾病;⑥華法林禁忌證患者;⑦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3 方法 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華法林(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123,規格:2.5 mg×60 s)藥物開展抗凝治療,1 次/d,初始給藥劑量為1.25 mg/d。患者連續治療3 d 后,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如果INR<1.4,則需要將每天給藥量提高到1.75~2.25 mg。保持患者INR 指標控制在1.4~2.0,并需要每周監測1 次患者INR 指標。
1.4 觀察指標 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療期間,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臨床終點事件發生情況。在患者出院后,對其開展為期1 年的隨訪,了解患者安全終點事件發生情況。
全部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出現肺栓塞1 例、缺血性腦卒中1 例、腔隙性腦梗死1 例、外周血管栓塞1 例。對患者隨訪的過程中,僅有1 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生存狀態良好;2 例患者出現皮膚黏膜出血、1 例患者出現腦出血、1 例患者出現牙齦出血、1 例患者出現胃出血,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均得到有效控制。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不斷升高。尤其是冠心病合并心房顫動患病率呈現出與日俱增的趨勢,該疾病在高齡人群中尤為常見[3]。而且,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較差,常存在多種合并癥,極大提高了治療難度,導致患者遠期生存率較低。心房顫動屬于心律失常的范疇,會造成患者心房內附壁形成血栓,導致患者出現栓塞問題。研究顯示,冠心病患者心房顫動發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4 倍。同時心房顫動發生率與年齡呈現密切相關性,年齡>65 歲的老年人群心房顫動發生率約為7.2%。有研究資料顯示,>80 歲的老年心房顫動患者,出現腦卒中的幾率約為33%,要遠遠高于其它年齡患者,同時還有著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4,5]。
針對該病,在臨床上的公認治療方法就是緩解癥狀、保護心功能,主要就是進行心律控制及抗凝治療。口服抗凝藥物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辦法,目前,抗凝藥物較多,如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等[6]。但價格較高,臨床普及率并不理想。華法林效果與之相當,因此目前在臨床應用最為廣泛,是抗凝治療的首選藥物。該藥物屬于一種雙香豆素類抗凝劑[7],在人體內可以發揮抗維生素K 的作用,并能夠對凝血因子的合成起到理想的抑制作用。同時,該藥物還能對依賴性凝血因子前體物質起到良好的誘導作用,使其能夠更好的融入患者血液系統之中,這種物質的抗原性與相關凝血因子有著很大的共同點,然而其卻可以在發揮抗凝血作用的同時不存在凝血功能,還發揮控制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反應[8]。同時,華法林作用時間較長,即使停藥后也可以長時間發揮藥物作用,進而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對血栓栓塞性疾病有著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華法林容易導致患者發生出血問題。并且,華法林對高齡患者的應用經驗較少,這就需要對該藥物的臨床療效進行深入的研究。有研究人員通過開展臨床試驗后發現,通過華法林對高齡患者治療,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出血風險,但是總體療效較好[9]。在對患者用藥時,可以根據HAS-BLED 出血風險評分系統對患者評估,如果評分<3 分患者,則適合使用該藥物進行治療。而評分≥3 分患者,在對其用藥過程中,需要重視出血風險控制。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全部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出現肺栓塞1 例、缺血性腦卒中1 例、腔隙性腦梗死1 例、外周血管栓塞1 例。而在對患者隨訪的過程中,2 例患者出現皮膚黏膜出血、1 例患者出現腦出血、1 例患者出現牙齦出血、1 例患者出現胃出血,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均得到有效控制。通過對患者進行為期1 年的隨訪,僅有1 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生存狀態良好。之所以會取得這種效果,是因為華法林作為雙香豆素衍生物,將能夠對維生素K 環氧化物還原酶的活性發揮良好的抑制作用,這樣就能夠減少維生素K2的生成,并對抗凝蛋白C 和S 的羧基化起到抑制作用。并且,該藥物能夠對凝血因子的活性起到顯著的抑制作用,避免患者體內形成新的血栓。使血栓不能繼續擴大和延展,并避免血栓出現栓塞以及脫落的問題,使人體內的纖溶系統可以更好的將成形血栓清除。雖然華法林并不具備溶栓的效果,但是可以使血栓體積下降,并最終消失,還能夠使機體清除血栓的機制有效運行,從而更好的為患者清除血栓[10]。但由于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影響,會造成患者的出血風險升高,其中最為危險的就是腦出血,一旦患者出現腦出血,不僅對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脅,在患者治愈后也很容易出現并發癥。所以,還需要加強對出血的預防,防止患者發生出血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華法林量效與飲食、環境、遺傳和其他聯合用藥存在密切關系,部分患者藥物敏感度較高,即使給予小劑量華法林也存在出血情況,因此對于老年穩定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應將INR 調整在較低區間,以減少出血發生率。
綜上所述,將華法林抗凝療法應用于老年穩定型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中有著十分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遠期效果理想,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