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北京市昌平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北京 102200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LEDVT)是臨床常見的病癥,主要是指受靜脈壁損傷、靜脈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等因素的影響,患者下肢的靜脈血液在血管內出現凝結的現象,可導致患者下肢水腫、皮炎、色素沉著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瘀滯性潰瘍和繼發靜脈曲張,部分患者會因栓子的脫落形成肺栓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2]。剖宮產的患者在受麻醉藥物和長期臥床等因素的影響,在術后發生LEDVT 的風險較大,在影響產婦生存質量的同時,更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3]。基于此,該文對2016 年2月—2019 年9 月間于該院實施剖宮產的產婦展開研究,選取其中144 例產婦為研究樣本,總結產婦術后LEDVT 形成的有效的預防和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將該文實施剖宮產的產婦納入該項研究,方便選取其中144 例產婦為研究樣本,該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納入標準[4]:①產婦已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該項研究;②產婦剖宮產手術成功,術后產婦和胎兒各項生命指標正常;③產婦既往無血栓形成史,且剖宮產手術前,產婦凝血指標正常;④產婦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及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5]:①產婦產后的精神狀態異常;②產婦合并嚴重的妊娠期并發癥;③胎兒曾在腹中出現宮內窘迫的癥狀;④產婦的臨床資料不完整。參考隨機抽樣法將144 例剖宮產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2 例;對照組產婦中已發生LEDVT 的產婦36 例,未發生LEDVT 的產婦36例;初產婦43 例、經產婦29 例;年齡21~36 歲,平均年齡在(29.52±3.27)歲;體重44~72 kg,平均體重(60.01±3.52)kg。而觀察組產婦中已發生LEDVT 的產婦35 例,未發生LEDVT 的產婦37 例;初產婦45 例、經產婦27例;年齡20~36 歲,平均年齡在(29.72±3.14)歲;體重45~74 kg,平均體重(59.97±3.64)kg。兩組年齡、體重等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產婦為圍手術期間予以常規性護理措施,而觀察組患者則為圍手術期加強LEDVT 的預防和護理措施,具體實施內容如下。
1.2.1 護理措施 ①日常護理:保障患者臥床休息,進一步抬高產婦的患肢15~30°,使其始終高于心臟水平的25 cm 左右,加強對產婦下肢的保暖工作,禁止對下肢進行熱敷和按摩,避免發生栓子脫落的現象;指導患者的日常生活,注意產婦體位的變化,協助進行健側肢體的活動,避免形成新的血栓;同時保障產婦床單的干燥、整潔,定期對患者的皮膚進行清潔,避免皮膚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發生潰瘍;定期為產婦翻身,避免出現壓瘡;指導產婦的飲食,若產婦存在水腫的癥狀,則予以低鹽、高蛋白和低脂的飲食,同時補充足夠的纖維素,保障產婦大便的通暢。
②心理護理:加強與產婦之間的溝通交流,疏導產婦因發生LEDVT 而形成的緊張和焦慮的心情,向產婦介紹LEDVT 的相關知識,包括形成的因素和機制、具體的治療方式和注意事項等。鼓勵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病癥,同時做好產婦家屬的思想工作,盡可能的滿足產婦在生活中的合理需求為產婦營造良好的就診環境。
③病情的監測:詳細記錄產婦患側肢體的腫脹、疼痛、皮膚溫度和色澤,每日定時測量患側肢體的周徑,定期選用多普勒超聲檢測儀檢測產婦下肢的血流動力學情況,觀察產婦是否形成新的血栓,另外,當產婦使用抗凝藥物治療時需定期檢測產婦的凝血酶原時間,預防發生出血的傾向。若產婦出現新的血栓并伴有肢體痙攣、下肢腫脹的癥狀,并且經患側肢體的皮膚緊致發亮,脛后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時,需警惕靜脈壞疽現象的發生,立即予以患者手術治療,及早取出靜脈血栓。與此同時,觀察產婦的癥狀表現,若產婦在形成LEDVT 后出現劇烈的咳嗽、胸痛、呼吸困難或咳血等癥狀時須立即告知醫生,警惕肺栓塞的發生,及時予以相對應的急救措施。
④積極預防妊娠期并發癥:在孕婦分娩前嚴格掌握剖產指征。剖宮產是孕婦發生產褥感染的主要因素,而產褥感染更會增加患者發生LEDVT 的幾率,也是孕婦發生肺栓塞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對于想要避免分娩陣痛而實施剖宮產的患者詳細向其介紹自然分娩的優勢。另外對于術前已發生相關病癥的患者需積極治療患者的原發疾病,例如術前血壓偏高的孕婦需積極控制孕婦的血壓,使其收縮壓始終維持在90~140 mmHg,舒張壓維持在60~90 mmHg;而予以血糖偏高的孕婦,應控制其血糖在6.1 mmol/L 以下。
1.2.2 預防措施 對于未發生LEDVT 的產婦,需對其發生血栓的風險進行評估,予以相應的預防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①下肢功能訓練:在產婦術后需要臥床休養的階段,調整室內溫度,注意保暖,避免產婦因冷刺激引發靜脈痙攣,指導產婦進行下肢肢體的運動,可在產婦術后實施踝泵運動,增加產婦足趾的活動和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的練習,由護理人員協助產婦對膝關節實施被動屈曲運動,加強產婦肌肉的按摩。以此促進下肢靜脈血液的流動。當產婦可以下床時,則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同時可預防性的為產婦換上加壓彈力襪預防血栓。
②飲食干預:增強患者術后營養物質的攝入,術后6 h 內選擇流質飲食,待患者肛門排氣后改為軟食,飲食盡可能清淡低脂、富含維生素,可多食黑木耳、番茄、芹菜等食物,有助于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保持患者大便的通暢,避免過度用力而增加腹部壓力。
③心理干預:加強產婦術后的心理護理,叮囑產婦術后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發生交感和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影響血管的收縮和舒張功能;當產婦術后疼痛難耐時,可遵醫囑實施予以產婦鎮痛藥物治療,緩解產婦的疼痛。
④預防性治療和預防性護理:對于行剖宮產的孕婦而言,受手術創傷、失血和術前術后長期臥床等因素的影響,孕婦的血液流變情況發生改變,也是導致LEDVT 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為預防產婦術后出現電解質、體液、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大量丟失的現象,需積極采取相應的預防性護理和治療措施。在產婦術后的第1 天需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和血液流變學方面的變化;在予以患者輸液治療時,應避免在患者的下肢進行穿刺,更不宜對血管進行反復穿刺,同時在注射氯化鉀等對血管壁有刺激性藥物時,需嚴格遵守藥物治療的計量、濃度、速度和時間的原則;當孕婦存在術中失血量較多需要輸血治療時,應盡量予以新鮮的血液,從而改善紅細胞變形性,降低紅細胞的聚集能力。與此同時,可預防性的予以抗凝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復方丹參液、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
所有產婦分別于護理前后行下肢深靜脈超聲檢查,同時配合抽取產婦5 mL 的靜脈血液,以4 000 r/min的速度離心25 min,利用酶聯免疫比濁法檢測患者血清D-二聚體的水平,根據檢查結果判斷已發生LEDVT產婦的病情改善情況和未發生LEDVT 產婦術后血栓的發生率。其中以護理后的超聲檢查未見明顯的血栓,D-二聚體的水平恢復正常水平為痊愈;超聲減少顯示護理后的血栓數量和大小較護理前有明顯的改善,D-二聚體水平較護理前也有明顯的降低為好轉;除上述兩種現象外即為病情無明顯變化,比較兩組護理的總體有效率,總體有效率=(痊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護理前已發生LEDVT 的36 例產婦經圍手術期護理后痊愈人數12 例、病癥好轉人數14 例、病情無明顯變化人數10 例,護理總體有效率為72.22%(26/36);觀察組護理前已發生LEDVT 的35 例產婦經圍手術期護理后痊愈的人數21 例、病癥好轉的人數12 例,病情無明顯變化的人數僅2 例,護理的總體有效率為94.29%(33/35);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51,P=0.013)。
對照組術前未發生LEDVT 的36 例產婦術后并發LEDVT 的人數6 例,發生率為16.67%;觀察組術前未發生LEDVT 的37 例產婦經圍手術期預防措施護理后無一人發生LEDVT,發生率為0.00%;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91,P=0.030)。
經相關研究發現[6],LEDVT 已成為剖宮產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而其形成的原因與血小板的凝聚、血液黏稠和肢體活動減少等因素有關。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因血小板的凝聚,大量凝血活酶被釋放,加上術中的失血,致使產婦體內的血壓濃度增加,更易產生血液凝固的現象[7]。手術前的禁飲和禁食,導致產婦體內的液體不足,加上止血藥物的運用進一步增加產婦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血栓的發生風險;而麻醉藥物的使用促進機體內靜脈血管的擴張,血流速度緩慢,下肢的肌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失去平衡,同時產婦術后的長期臥床休息更容易導致產婦的血流淤積,從而形成LEDVT[8]。
經臨床研究發現[9],LEDVT 的形成進展緩慢,臨床癥狀更為隱匿,對于剖宮產術后的產婦而言更無特異性表現,而在臨床診斷方面,多普勒彩超雖然對LEDVT的檢測的特異性較高,但對于一些較小的靜脈血栓敏感性不高,靜脈血管造影雖然可以清晰地看清產婦靜脈血管的血栓情況,但因其是一項創傷性檢查,在患者中的接受率較低。因此,對產婦在孕期、產時和產后發生LEDVT 的高危因素進行篩查,加強相關知識的宣教,積極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和護理,對保障產婦的生命質量有重要意義。LEDVT 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產婦心理和生理的壓力,延長產婦的治療時長,增加產婦的痛苦。因此在產婦術后需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LEDVT 的形成。在產婦術后加強下肢功能的訓練,通過踝泵運動、足趾的活動、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的練習以及對肢體的按摩可以有效的促進下肢靜脈血液的流速,幫助產婦提高下肢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力度,而營養的補充更有助于增強產婦的體質,以食療的方式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從而有效預防LEDVT的形成。另外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藥物的預防性治療可以有效降低LEDVT 的發生率。低分子肝素在改善產婦微循環、降低血紅細胞聚集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而且該藥物不需要對產婦的凝血酶原時間進行監測,治療的安全性更高。趙維等人[10]在研究中證實,對研究組的剖宮產產婦實施心理干預、飲食干預、下肢功能訓練和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措施后,其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2.67%明顯低于實施常規護措施的對照組的發生率7.33%(P<0.05);與該文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術前未發生LEDVT 的患者,在圍手術期實施相關的預防措施后LEDVT 的發生率為0.00%,而未實施相關預防措施的對照組術后LEDVT 的發生率為16.6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于已發生LEDVT 的產婦應加強對產婦病情的監測,時刻警惕病情的發展。同時更應加強對產婦的心理疏導,通過健康教育等方式改善產婦及其家屬的錯誤認知,幫助產婦提高治愈的自信心,避免情緒的過度變化,對產婦的神經功能產生影響。從而有效減輕產婦LEDVT 的癥狀,提高臨床治療和護理的有效率[11]。該文研究結果也證實,觀察組術前以發生LEDVT 的患者經過心理、病情監測和并發癥的預防等相關措施的實施后護理的總體有效率為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72.22%,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通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病情監測、飲食干預和肢體功能的鍛煉等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改善LEDVT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對實施剖宮產手術的產婦通過加強術后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病情監測、飲食干預和肢體功能的鍛煉等措施可以有效的治療和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