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洋
缺血性腦卒中是腦卒中的類型之一,屬于神經內科的常見病,也是一種全球性多發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1]。我國是腦卒中的高發國,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的腦卒中患者約達150/10 萬,且數據正在持續升高。值得一提的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預后較差,大多數患者即便接受臨床的正規治療,仍然存在一系列后遺癥,偏癱就是其中之一。偏癱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與生活活動能力,繼而導致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2]。因此,應重視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并實施相應的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鑒于此,本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有效護理模式,就本院82 例患者的兩種護理方式及效果進行對照分析,見如下總結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的82 例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成A 組與B 組,各41 例。A 組:男23 例,女18 例;年齡53~87 歲,平均年齡(67.43±7.54)歲;病程12 d~6 個月,平均病程(2.61±1.15)個月;偏癱部位:左側19 例,右側22 例。B 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53~87 歲,平均年齡(67.40±7.57)歲;病程12 d~6 個月,平均病程(2.64±1.27)個月;偏癱部位:左側18 例,右側2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病歷資料真實、完整;②經顱多譜勒超聲、腦血管造影等檢查證實,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中有關該病的診斷規定;③對研究知情且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失血性腦卒中;②缺血性腦卒中發病前出現偏癱;③顱內感染性疾病;④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⑤免疫系統疾病;⑥惡性腫瘤;⑦智力低下,意識及精神障礙。
1.3 方法
1.3.1 A 組 實施神經內科常規護理,包括院內的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等。
1.3.2 B 組 實施神經內科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實施以下護理干預措施:①體位安置:患側上肢外展、外旋,伸展肘部,前臂后旋,伸直腕與手指,拇指外展;及時為患者更換體位,預防壓瘡。②患肢按摩:采取按法、滾法和手法等技術進行按摩,指導患者配合醫生的操作進行肢體的內收、外展、伸屈,按摩順序從大關節到小關節,從上肢到下肢,其中手部以及肩部和踝關節是重點的按摩區域。③坐位訓練:床頭搖高30°,指導患者坐于床頭部位,坐立時間較長后調整床頭傾斜角可增加10°傾斜度,最大傾斜度<90°。④上下床訓練:可站立者協助其下床訓練,側臥于離床30 cm 處,手支撐身體慢慢平穩做起;床邊坐1~2 min 后在助步器輔助下站穩,緩慢移動臀部、患肢,再坐到床邊。⑤站立坐下訓練:坐在50 cm高的椅子,健肢負重,患足1/2 處負重,一只手置于椅面上,另一只手置于正前方的助步器上,前移臀部,雙膝微彎,慢慢站立,身體慢慢后移,雙腳接觸椅子邊緣,慢慢將重心降至患側手上,觸及椅子扶手慢慢坐下。⑥步行訓練:選擇大小合適、舒適度好的運動鞋,在沒有障礙的平地上進行訓練,可借助助步器材(平衡杠、手杖等),肘彎曲30°,握住助步器把手,健肢負重,兩腳自然分開站立,依照助步器-患肢-健肢的順序慢慢進行步行訓練;平地行走訓練后可慢慢練習越障步行、獨立步行等,循序漸進,避免勞累。⑦生活能力訓練:為患者制定好詳細的訓練計劃,從日常生活做起,如洗漱、穿衣、吃飯、如廁、上下樓梯等。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肢體功能:參照FMA量表進行評分,>96 分為輕度;85~95 分為中度;50~84 分為嚴重;<50 分為極嚴重,得分越高則肢體功能越強[3]。②自我護理能力:采用ESCA 量表進行評估,共43 項,總分172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越強。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用ADL 量表進行評估,評價項目共10項,每項0~10分,總分100分,>60 分表示輕度功能障礙;40~59 分表示中度功能障礙;<40 分表示重度功能障礙[4]。④生活質量:運用SF-36 簡表進行評估,包含8 個維度,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5]。⑤致殘率。⑥護理好評率:采用本院自制的量表進行評估,評價項目包括好評、中評、差評,護理好評率=(好評+中評)/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肢體功能對比 A 組護理前的FMA 評分為(56.04±3.15)分,護理后為(84.15±3.78)分;B 組護理前的FMA 評分為(56.01±3.17)分,護理后為(93.06±3.34)分。護理前,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B 組患者的FMA評分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對比 A 組護理前的ESCA 評分為(101.44±25.07) 分,護理后為(125.61±18.37) 分;B 組護理前的ESCA 評分為(101.08±25.12)分,護理后為(143.05±17.44)分。護理前,兩組患者的ESCA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B 組患者的ESCA 評分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A 組護理前的ADL 評分為(42.81±5.96)分,護理后為(57.11±7.49)分;B 組護理前的ADL 評分為(43.03±5.88)分,護理后為(70.35±6.63)分。護理前,兩組患者的ADL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B 組患者的ADL 評分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比 A 組護理前的SF-36 評分為(69.53±4.85)分,護理后為(79.26±3.63)分;B 組護理前的SF-36 評分為(69.37±4.78)分,護理后為(87.16±4.07)分。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B 組患者的SF-36 評分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患者的致殘率對比 A 組致殘10 例,致殘率為24.39%;B 組致殘3 例,致殘率為7.32%。B 組的致殘率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6 兩組患者的護理好評率對比 A 組好評16 例,中評19 例,差評6 例,護理好評率為85.37%;B 組好評27 例,中評13 例,差評1 例,護理好評率為97.56%。B 組的護理好評率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缺血性腦卒中目前尚缺乏明確的發病機制,但很多研究已經證明,其病機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腦組織正常供血供氧異常;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血小板聚集于斑塊表面形成血栓,血栓脫落使遠端腦動脈堵塞。偏癱作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恢復期一種極為常見的并發癥,會導致患者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為一側肢體不同程度的癱瘓或無力,其中40%為重度致殘,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并給其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6]。
運動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是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期的主要問題,因此臨床治療時應以恢復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為主要目標,除了常規藥物治療外,還應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護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是近幾年臨床應用率較高的一種康復護理模式,以腦可塑性與功能重組為理論基礎,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注重個性化護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的康復治療周期,有助于改善預后,促進患者機體各項功能盡早恢復[7]。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期間實施有效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殘死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國內大量報道也指出,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更好的恢復損傷的腦組織,促進患者健側肢體的主動運動,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院針對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通過體位安置、患肢按摩、坐位訓練、上下床訓練、站立坐下訓練、步行訓練、生活能力訓練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肢體痙攣,提高了運動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對比常規護理的實施效果,結果顯示,護理后,B 組患者的FMA、ESCA、ADL、SF-36 評分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患者肢體功能、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均有顯著效果;致殘情況對比結果顯示,B 組的致殘率7.32%低于A 組的24.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肢殘疾程度,避免殘疾發生;B 組的護理好評率97.56%高于A 組的85.3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模式的滿意度更高,分析原因,與該護理模式能讓患者更受益有關。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偏癱預后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可增強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且能降低致殘率,護理好評率高,值得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