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蒙,王震宇,丁瑞叢,劉 閣,許笑潔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8)
張機,字仲景,東漢末年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系統總結了東漢以前我國醫學的寶貴經驗,確定了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豐富了我國的醫學文化內涵,是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藥名著。后世醫家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流傳至今的方劑眾多,且大多短小且量輕。
中醫認為,萬物都有兩面性,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為用又相互制約,其發展依賴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有機結合。疾病是人體陰陽失衡的表現,中醫治病的根本在于從整體觀念出發,平衡陰陽。筆者探究?傷寒論?中仲景用藥思路,挖掘其用藥特點,發現仲景用藥有以下規律,簡述如下。
“寒溫并用”指在同一方劑中寒性藥物與溫性藥物同時使用,以達到某種治療目的的配伍方法。寒溫并用是張仲景用藥的一大特色[1],不僅適用于寒熱夾雜證,也適用于寒熱部位不同的證型。寒溫并用依據不同的生理特點,以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病機為表邪入里化熱,壅遏于肺,肺失宣降。肺主宣肅,調暢氣機,其中麻黃辛溫,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生石膏辛寒,清泄肺胃之熱以生津,兩者一寒一溫,相互為用,共同達到宣肺泄熱的目的。若無麻黃,則生石膏寒涼易傷中;若無生石膏,則肺胃之熱無以清泄。再如半夏瀉心湯中干姜辛熱以溫中散寒,黃芩、黃連苦寒以泄熱開痞。脾胃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為順應脾胃升降,故干姜和黃芩、黃連同用以辛開苦降。在諸多溫性藥物中加入寒涼之品,可在防止寒性阻邪外出的基礎上,去其寒性留其功用,即“去性存用”。
在?傷寒論?原文中,多處有“知”“如冒狀”“如蟲行皮中”“如醉狀”等描述,這就是中病的表現[2],也是病瘥的一個階段。仲景依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選用適合的藥物[3],如桂枝湯證的服用方法中,“若一服汗出病瘥,停服后,不必盡劑”,若未愈者則“半日許,令三服盡”;病不解,加“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若病仍未解,則“服至二三劑”。治療太陽中風時,服用桂枝湯,直至汗出病瘥,病瘥后不必再服,即“中病即止”。大承氣湯亦有“得下止服”的用藥方法,不可過攻,以防傷正。
用藥并非符合癥狀即可使用,要堅持整體觀念的辨證方法,綜合患者的嗜好和體質,確定藥物使用禁忌。如?傷寒論?中“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因酒客本就濕熱內蘊,而桂枝湯又屬甘溫之劑,服后會加重體內濕熱,易致胃氣上逆而嘔吐。如“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淋證的病機多為下焦濕熱,病程久則耗傷陰液,致淋家陰虧,故不可發汗。若強用發汗法,則既助熱又傷陰,熱盛則灼傷陰絡,出現尿血癥狀[4]。在?傷寒論?條文中有關用藥禁忌的條文很多,多是依據病機和癥狀而出。
筆者通過探究張仲景的用藥特點,發現準確選用藥物對疾病的判斷及治療有一定的意義,對于解表類藥物,臨床用藥時常以“微似汗”為度,旨在防止過汗傷陰。但是,亦不能囿于顧及陰液,過用寒涼滋陰之品,使病邪祛除不盡而又增留邪之虞。對于攻下類藥物特別是峻猛、有毒之品,應中病即止,以免在快速祛邪的同時損傷脾胃,傷及人體正氣,影響機體復原。對藥物劑量的調整及服藥方法的考究,對藥效的發揮亦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