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燕,滕 宇,胥鈺畫,吳 步,吳健文
(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尿潴留是子宮切除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多由手術范圍較廣而引發,臨床表現為以尿潴留為主要特征的膀胱功能性障礙。臨床治療該病多采用導尿術,但反復多次導尿易造成尿路感染,且不能徹底解決尿潴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臨床運用董氏奇穴聯合重灸八髎穴治療子宮切除術后尿潴留,療效良好,現舉驗案1則,以饗同道。
患者,女,65歲,2021年3月6日初診。主訴:無法自主排尿,留置尿管導尿1個月。患者1個月前因子宮內膜癌于外院行全子宮切除術,術后出現無法自主排尿,殘余尿量900~1200mL,曾多次留置尿管導尿,效果不佳。刻下癥:不能自主排尿,每日經留置尿管導尿6次,小腹墜脹,偶有腰酸,雙下肢輕度浮腫,納寐可,大便稀,舌淡、苔白膩,脈沉細。患者有高血壓病病史。泌尿系彩超檢查提示:殘余尿量約500mL。西醫診斷:尿潴留。中醫診斷:癃閉(脾腎兩虛證)。治則:溫補脾腎,化氣利水。治療方法:①針刺治療:取雙側下三皇穴(天皇副穴在天皇穴下1.5寸,于脛骨頭內側陷中,距膝關節4寸;地皇穴在脛骨內側,距內踝上7寸;人皇穴在脛骨內側后緣,距內踝上3寸)。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后選用華佗牌0.25mm×40mm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于穴位處進針,天皇副穴直刺約50mm,地皇穴斜刺約50mm,人皇穴直刺約40mm,得氣后留針30min。②重灸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8個穴位):將4個長約1.5cm的艾條點燃并置于灸盒內,隨后平放于八髎穴位處,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而不灼痛為宜。每次艾灸60min,每周治療3次,隔日1次,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感覺小腹墜脹感有所減輕。繼續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訴偶自覺有尿意,小腹墜脹緩解。治療3個療程后,患者小腹墜脹感基本消失,泌尿系彩超檢查示膀胱殘余尿量約40mL,順利拔出導尿管。隨訪患者1個月余,患者訴排尿通暢,每日尿量正常。
按語:尿潴留屬中醫“癃閉”范疇,?素問·五常政大論?載:“其病癃閉,邪傷腎也。”該病病位在腎與膀胱,基本病機為膀胱氣化功能失調。本案患者病機為子宮切除術后機體精血不足,腎之陰陽俱虛,引起三焦氣化功能障礙,進而導致膀胱開闔失司,形成“癃閉”[1]。故筆者選用董氏奇穴下三皇穴針刺治療。清·許豫和?怡堂散記?云:“善補腎者,當于脾胃求之。”天皇副穴又名“腎關”,董景昌先生認為腎關是治療腎虛的第一要穴,垂直向后方深刺約50mm可達到針刺一穴而脾腎雙補的效果[2]。地皇穴位于內踝上7寸,屬于脾經腧穴,有健脾消腫、滲濕利尿功效,主治小便不利。人皇穴為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三經交會穴,具有補益脾腎、運化水濕、疏通下焦之功。三穴進針點均在足太陰脾經線上,三穴合用,既可調先天氣血,又可補后天虧虛,共奏補脾益腎、益氣養血、通調水道之功,以助膀胱氣化而通利小便[3]。研究顯示,董氏奇穴不僅能通過神經反射增加膀胱張力,而且能通過調節尿道括約肌,促進排尿[4]。重灸是較傳統艾灸刺激量更大的一種艾灸療法。?醫宗金鑒?言:“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灸量是艾灸起效的關鍵因素之一,正如?備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謂徒冤。”本案采用重灸法,具有灸量充足、灸感透達的特點。利用持續穩定的溫熱刺激,可透達灸感,激發全身經氣,調和氣血。?針灸大成?記載八髎穴主治小便不利。八髎穴屬膀胱經穴位,又為盆腔所在之處,膀胱經與腎經相表里,“經絡所至,主治所及”,因此可用于治療尿潴留。本案患者子宮切除術后,體質多虛多瘀,重灸八髎穴既有利于盆腔功能的恢復,又可起到溫腎助陽、溫煦膀胱水液、改善膀胱氣化不利的作用。鄔光福等[5]研究顯示,160篇八髎穴臨床研究文獻中有70篇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占總數的43.75%。
綜上所述,下三皇穴雖取穴少,但治療尿潴留有佳效,聯合重灸八髎穴,起效迅速,安全可靠,可減輕患者痛苦且患者易于接受,有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