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崇裕,楊 倩,廖堪善
(1.廣東省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2.廣東省廣州市固生堂嶺南中醫館,廣東 廣州 510088;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金匱要略?中關于防己黃芪湯的條文凡三見,分別見于?痙濕暍病脈證并治??水氣病脈證并治?及該篇附方?外臺?防己黃芪湯。原方主治“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后世醫家在臨床運用該方加減治療多系統疾病,如消化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骨關節疾病、骨折后肢體水腫、特發性水腫、癌性腹水等[1]。
唐醫易(1955年7月至2018年9月),民間經方名家,真名蒙順成,生前常年在廣東一帶行醫。唐師中醫功底扎實,崇尚用經方原方,用藥平和,加減用藥亦多遵經方之品,臨證善用傷寒方治療外感之疾,喜用金匱方治療雜病,用方或遵原方條文而用,或自出心裁,靈活應用。現介紹驗案2則,以饗同道。
患者,女,1934年2月18日生。2012年5月24日初診,主訴:睡眠差、失眠數月。數月來睡眠差,難入眠,肝膽科檢查未見異常,足腫數月,早起眼瞼浮腫,稍后消失。刻下癥:足腫,按之凹陷,心慌、緊張,食欲正常,二便正常。平素血壓160/90mm H g(1mm H g≈0.133kPa)左右,舌色暗,苔白厚膩,脈牢滑,至數平。西醫診斷:失眠。中醫診斷:不寐(水飲內擾證)。治則:利水消腫,安神助眠。方用防己黃芪湯加味。組成:防己15g,甘草片8g,白術12g,黃芪15g,生姜6g,大棗2個,茯苓12g,薏苡仁20g,桂枝10g,6劑。2012年5月31日復診:前藥有效,服后能入眠,足腫也消,但停藥2d又復腳腫,睡眠差。守方再進6劑。2012年6月14日家屬來電,藥后諸癥痊愈。
按語:此案患者失眠、水腫乃因水飲上擾所致,水飲上沖則睡眠差、難入眠、眼瞼浮腫,水飲擾心則心慌、緊張。唐師用防己黃芪湯加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振奮心陽,薏苡仁淡滲除濕,使心陽振,脾氣旺,轉輸速,使水有下行之勢而無上凌之患,故雖無一味安神之品,然飲去則神自安,不但腫消,眠亦佳,其癥愈。經方防己黃芪湯由防己、甘草、白術、黃芪、生姜、大棗組成,方中防己祛風除濕,黃芪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白術燥濕利水、益氣止汗,生姜、甘草、大棗調和諸藥,共奏祛風除濕、固表止汗、利水消腫之功[2]。此方原不治失眠,唐師運用此方治療水腫失眠,正是借其利水消腫之效,乃活用經方之法。
患者,女,2016年5月25日初診。主訴:閉經、黃帶4個月。患者近4個月閉經,全身不適,西醫檢查盆腔有“巧克力囊腫”,多次建議手術治療。刻下癥:白帶偏黃,睡眠差,夜尿頻繁,納可,大便基本正常,舌質淡瘀,尖邊絳,有齒痕,苔白灰膩,右脈浮弦長細緊,左脈浮弦長緊,至數平。西醫診斷:非炎性帶下病。中醫診斷:黃帶(肝郁濕熱證)。治法:疏肝解郁,清熱止帶。方用加味逍遙散。組成:柴胡12g,當歸9g,白芍9g,白術6g,茯苓12g,甘草片6g,煨姜9g,薄荷9g(后下),牡丹皮12g,酒梔子9g,6劑。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2016年6月4日二診:患者睡眠好轉,夜尿明顯減少,夜尿后可再入睡,月經量少,色偏黑,納可,大便正常,晨起口干喜飲,舌質略淡暗,有齒痕,苔白厚膩,六脈浮弦緊,至數平。改用防己黃芪湯加味。組成:防己15g,甘草片8g,白術15g,黃芪15g,知母10g,茯苓12g,生姜6g,大棗2個,6劑。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2016年6月18日三診:患者黃帶癥狀減輕,精神、睡眠好轉,納可,大便正常,夜尿,晨起口干喜飲水,舌質略暗,有齒痕,苔白膩,有脈浮弦細緊,左脈浮弦緊,至數平。守二診方再進6劑。2016年6月25日四診:前藥后帶下量少,眠差,納可,晨起口干,大便正常,偶有夜尿,舌質略暗,有齒痕,苔薄白膩,右脈浮弦長緊,左脈浮弦長細緊,至數平。改用一診方再進6劑。2016年7月2日五診:月經第5日,經量增多,經色無瘀黑,黃帶消失。至此黃帶和閉經皆愈。
按語:該案患者4個月來一直有黃帶,夜尿頻繁,苔膩,雙手脈弦,說明是由水濕內擾所致,濕久化熱,故帶下見黃,且女性帶下雖有虛實、寒熱之分,然多以濕邪為患。?素問玄機原病式?曰:“下部任脈濕熱甚者,津液涌溢而為帶下也。”初則濕熱明顯,故用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郁、清熱止帶,熱清后睡眠尚可,夜尿明顯改善,轉以除濕為主,故改用防己黃芪湯。唐師應用防己黃芪湯正是借其除濕之功,治療帶下病而獲良效。唐師據帶下之五色酌情加味,如見白帶下則合苓桂術甘湯或加蒼術、山藥、白芍等疏肝理脾,見青帶下則合茵陳蒿湯或加柴胡、茵陳、梔子等品清熱祛濕,見黃帶下則合百合知母湯或加芡實、茯苓、知母等補脾益腎、清熱燥濕,見黑帶則合黃連解毒湯或加大黃、黃連、車前子等瀉火解毒、除濕止帶,見赤帶下則合三物黃芩湯或加當歸、生地黃、牡丹皮等清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