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秋,張金紅
(1.湖北民族大學,湖北 恩施 445000;2.湖北省恩施州中心醫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指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發癥。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DKD患病率也逐年升高,現代醫學治療糖尿病腎病主要包括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合理控制蛋白質攝入,控制血糖水平,控制血壓,糾正血脂代謝異常等[1]。由于該病病程復雜,臨床治愈難度大,單純西醫治療存在諸多不足。近些年來,中醫以辨證論治為指導,通過臨床觀察與研究總結了眾多治療方案及經驗。DKD屬“消渴病”變證,中醫規范病名為“消渴病腎病”,氣陰兩虛是早期DKD的最常見基本病機[2-3]。本文對近年來中醫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型的研究進展進行以下綜述。
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病”范疇,糖尿病腎病在中醫古籍中無確切的命名,其屬消渴病變證,可歸為“水腫”“尿濁”“關格”等范疇,現在中醫規范病名稱為“消渴病腎病”。?太平圣惠方?云:“飲水隨飲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濁,腰腿消瘦者,腎消也。”?古今錄驗方?載:“消渴病有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是腎消也。”傳統醫學認為,早期DKD的病因多為稟賦不足、勞逸失調、飲食失節等,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且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隨著中醫病機學發展,其病機也日趨系統化、多樣化。臨床觀察顯示,在早期DKD患者中氣陰兩虛型占總體患者的71.26%[3]。高彥彬教授認為早期DKD病位在肝、腎,肝腎陰虧,日久耗氣,而致肝腎氣陰兩虛[4]。倪青[5]總結林蘭教授學術經驗,認為氣陰兩虛是消渴的基本病機,同時也是早期DKD的基本病機。
中醫內治法包括經驗性組方治療、中成藥治療、單味中藥治療及藥對配伍治療。經驗性組方重點在于臨床推敲,且著重于個人見解,藥物煎煮較為復雜,中藥氣味濃厚;中成藥是在經驗方劑的基礎上加工提取而成,種類豐富,可為丸劑、散劑、沖劑等;單味中藥及藥對無煎煮及組方禁忌,安全系數大。
2.1 經驗性治療 楊霓芝教授采用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早期DKD,辨證為氣陰兩虛型,以益氣養陰為基本治法,加丹參、澤蘭等活血化瘀[6]。王耀光教授認為氣陰兩虛是該病發病根本,采用參芪地黃湯加減治療早期DKD[2]。鄔嘉琛教授認為,早期DKD以氣陰兩虛為本,涉及臟腑為脾、腎,治療主張“補腎不如補脾”,常用四君子湯加味[7]。張太陽教授認為,2型DKD早期以氣陰兩虛兼血瘀水停為主,故以益氣養陰、運脾固攝、滋腎化瘀為大法,以芪黃消腎方(黃芪、丹參、生地黃、北沙參等)治療早期DKD,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8]。
2.2 中成藥治療 李鵬輝等[9]應用十一味益腎降糖片治療早期DKD氣陰兩虛兼瘀型60例,治療組總有效率達83.3%。謝秋芳等[10]運用蟲草補腎膠囊改善早期DKD患者中醫相關的臨床癥狀及糖脂類代謝,保護腎臟。溫智勇等[11]應用中成藥腎康丸聯合舒洛地特軟膠囊治療早期DKD,發現其可降低血肌酐,減少尿蛋白排泄等作用。劉興花[12]發現二參益氣補腎膠囊聯合纈沙坦膠囊可緩解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證癥狀,且能調節患者免疫功能。
2.3 中藥單味治療 王琴等[13]研究證明,黃芪具有利尿消腫、防止或逆轉尿蛋白及延緩腎組織纖維化、硬化過程等作用,對糖尿病腎病發展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方芳等[14]發現,穿山龍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提高大鼠空腹血清胰島素水平的作用。孟妍等[15]實驗研究發現,黃精可降低早期DKD患者血糖水平,明顯改善患者中醫癥狀,并可通過增強機體抗氧化水平及降低機體炎性反應水平起到一定保護腎臟的作用。
2.4 常用藥對 高彥彬教授發現,金櫻子與芡實合用可增強益腎固精、消蛋白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氣陰兩虛型早期DKD[4]。趙玲等[16]通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發現,早中期DKD氣陰兩虛血瘀證治療方劑中丹參與黃芪藥對組合的頻率最高,其次為生地黃與黃芪、山藥與黃芪。郭燕周等[17]發現茯苓與澤瀉在治療2型糖尿病腎病中使用頻率較高,用藥以補益、利水滲濕、活血、清熱之品居多。
中醫外治法包括灌腸、穴位注射、耳穴埋豆、艾灸等。臨床實踐證明,中醫外治法是無毒副作用的自然綠色療法,且療程短、療效快,是很好的輔助治療方法。
3.1 眼針療法 眼針療法是老中醫彭靜山教授創立的一種特色微針療法,基于絡病理論及五輪學說。杜鵑等[18]利用眼針(雙側腎區、脾區、下焦區)配合中藥湯劑治療氣陰兩虛型早期DKD,結果發現,可提高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尿白蛋白/尿肌酐。
3.2 中藥灌腸 崔云竹教授運用中藥灌腸(藥物組成:大黃、牡蠣、蒲公英、附子、細辛等)輔助治療氣陰兩虛型早期DKD,發現能明顯減輕患者的部分臨床癥狀[19]。郭明明等[20]發現益腎排毒灌腸液(藥物組成:生大黃、蒲公英、煅牡蠣、制附子、丹參)灌腸治療早期DKD,能降低蛋白尿,改善腎功能,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3.3 耳穴敷貼及穴位埋線 耳穴療法是通過刺激耳部穴位或反應點,通過經絡傳導,調整臟腑功能和人體內分泌系統,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薛艷暉等[21]證實耳穴敷貼(取胰腺、內分泌、三焦、腎、肺、脾、胃等穴)能有效緩解患者五心煩熱、虛煩不得眠等癥狀。陳永斌等[22]發現穴位埋線(取脾俞、足三里、腎俞、胰俞等穴)治療早期DKD,不僅能改善患者中醫證候,而且還可減少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研究發現,腎俞、胰俞、脾俞等穴位埋線能調節血管內皮功能,維持血管舒縮平衡,從而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產生防治作用。
3.4 其他特殊療法 黃菊等[23]在常規早期DKD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足浴(藥物組成:麻黃、桂枝、羌活、黃芪、當歸等)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腎功能,減少蛋白尿,該法經濟安全獨特,無不良反應。黃海等[24]發現艾灸(取腎俞、足三里、膈俞和關元等穴)可有效降低早期DKD患者尿微量蛋白排泄,減輕腎臟損傷。
多數醫家認為,早期DKD屬于氣陰兩虛證,治以益氣養陰為主,如有兼證,再佐其他治法。中醫藥治療早期DKD可改善臨床癥狀,改善相應指標,延緩疾病惡化進程,具有療效好、成本低、不良反應少等諸多優勢。但中醫藥治療早期DKD的研究缺乏大樣本臨床研究;用藥以經驗用藥為主,缺乏臨床依據;缺乏干預用藥治療。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在動物研究的基礎上加大臨床研究,以便使其更好地應用于DKD的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