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賡 方 蘇 季蔣暉
(1.蘇州正源國醫館中醫診所,江蘇蘇州 215031;2.季光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江蘇蘇州 215031)
指導:季 光
薯蕷丸是《金匱要略》中的名方,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1]。是方以大劑山藥為君,山藥古名薯蕷,味甘溫,《神農本草經》云其“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2],輔以人參、地黃、當歸、川芎、茯苓、白術補其氣血,阿膠、麥芽、生姜、大棗、甘草、芍藥益其營,桔梗、杏仁、桂枝、防風、柴胡、白蘞、豆卷、神曲祛風行氣。全方通衛氣,和營血,散風邪,有補上中焦以祛外邪之功。然而臨床所見,薯蕷丸卻非廣大中醫師常用之方,究其原因,可能與原方所列適應證不詳、藥味龐雜有關。
季光教授是江蘇省名中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逾60載,學驗俱豐。季師積數十年臨床經驗,提出虛人外感病位在肺脾,氣虛無以御外,病性為風邪久稽營衛不去者,臨床可靈活應用本方,取得顯著療效。現將季師應用薯蕷丸治療虛人外感之經驗介紹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1.1 肺脾氣虛為虛人外感之內在發病基礎《素問·咳論》[3]75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季師認為邪雖從外來,而稽留不去,必有內虛為因。外邪有六淫之變化,內虛為臟腑之不足,即“兩虛相得,乃客其形”[4]。肺主氣,外合皮毛,衛氣循皮膚分肉之間,肺氣虛損,致使衛氣不固,腠理開闔失其常度。脾藏營,內生氣血,營氣循行脈內,脾氣虛則致營氣不充,衛氣無以資助,灑陳六腑無權。《內經》以“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3]45為論,說明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肺氣“朝百脈,輸精于皮毛”的功能。《諸病源候論》云:“勞傷之人,氣血虛弱,其膚腠虛疏,風邪易侵”[5],因此肺脾氣虛之人,較常人更易外感風邪,正如沈金鰲[6]所說:“脾虛則肌肉不充,肺虛則玄府不閉,皆風邪之所由以入也。”
1.2 風邪外受為虛人外感之外在致病條件《內經》[3]84云:“風者百病之長。”衛氣循皮膚分肉之間,有護衛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而肺主氣,外合皮毛,故風邪外襲,肺衛首先受之。戴思恭[7]云:“人之一身,縝密者少,疏漏者多,風乘之輕則為感,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古人謂避風如避寇,蓋欲窒源以防患。”肺脾氣虛之人,腠理不密,更易罹外邪侵襲。驗之臨床,季師認為除素體稟賦不足、先天失養外,多為表邪失治。表邪初襲,“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3]45,未經宣散,誤用寒涼,致使風邪內稽,內合五臟,其邪乃客,此應《內經》“形寒飲冷則傷肺”之意。肺氣久虛,子盜母氣,脾胃生化無權,可見?滿閉塞,下為飱瀉,日久腎精損耗,則亦可出現上損及下之變證。
季師認為,外風不靖則無以固內生之營衛,營衛不和則難以祛外受之風邪。病邪稽留臟腑經絡,難以遽去,外邪有寒熱之不同,內虛有臟腑氣血之別,治療必標本兼顧,從權而施。
季師認為,以五臟為核心的臟腑經絡辨證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雖然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但治療外感亦當落實到臟腑。從理論角度,外邪內舍臟腑而發病;從臨床角度,遵循臟腑經絡辨證才能使醫師開出切合理法的方藥。
薯蕷丸可看作后世四物、四君合方,內補肺脾以資氣血,酌加少許風藥使其能外充皮毛肌腠以御外邪,故其所主病證為肺脾氣虛、衛氣不固之證。
肺氣虛者,臨床可見多汗、惡風、面色?白等。肺開竅于鼻,故肺氣虛亦可見鼻塞、流涕、噴嚏等癥。肺虛則衛外不固,其人常易罹外感。脾氣虛者,可見食少納呆、面色萎黃、舌質嫩淡邊有齒痕、大便溏薄等。亦有久病延及腎經,或先天稟賦不足、命門火衰,則見腰俞酸軟、遺精滑泄、頭暈喘促等癥。
臨證貴在成方切用,薯蕷丸證的病人多為正虛邪實,然外邪之寒熱、內虛所在臟腑不同,治宜攻補權衡,季師于臨床常化裁本方,以契合病證。
3.1 外邪為甚,散邪補虛分治如外癥明顯,先予疏散外邪,可用人參敗毒散加減,邪勢見退,正虛顯露,可調整益氣祛風用藥比例,外癥漸除,可予薯蕷丸收功。季師反復強調,如表證失治,遷延日久,仍當量體質之盛衰而祛邪外出,所異者,氣盛者發而散之,氣虛者托而散之,茍因其虛而漫用固表滋里,則病邪深入,難以解除,當慎之。
3.2 氣虛及陽,益氣溫陽同調如素體有虧,或久服苦寒清解之品,氣虛風客未解,而陽氣漸損。可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振陽氣,或仿再造散化裁,邪勢退后可將薯蕷丸變換劑型,改為膏滋久服以改善體質。
3.3 下元有虧,上中下焦兼顧如患者下元有虧,先天根本動搖,則用藥又當肺脾腎同調,不獨純在上中二焦。可取薯蕷丸法而增益腎之品如紫石英、菟絲子、肉桂等以溫攝下元。
案1.姜某,女,39歲。2017年7月21日初診。
主訴:咳嗽月余。形疲面萎,多嚏,流涕色清,黃白相間,胃脘不適,發早落,舌苔薄質淡體胖,脈細。西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診斷:氣虛咳嗽(肺脾氣虛,風邪內客)。治法:健脾益氣祛風。予薯蕷丸加減。處方:
懷山藥40 g,柴胡6 g,干姜6 g,生神曲10 g,桂枝10 g,防風10 g,桔梗5 g,茯苓15 g,生黨參10 g,白蘞10 g,生川厚樸8 g,炙甘草6 g,麥冬15 g,制黃精15 g,石斛15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7月28日復診:咳大減,痰較多。初診方山藥加至50 g,7劑。
8月1日三診:咳止,偶脘中不適。上方加白殘花10 g,7劑。
按語:本例多嚏流涕者,風邪襲肺,即《素問·風論》[3]84所謂“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形疲面萎者,氣血不能上榮于面;胃脘不適、舌淡體胖者,脾虛運化失常;發落、脈細者,營血虧虛。治療當以肺脾為之本,補虛與散邪同進。首診以薯蕷丸加減得效后,二診效不更方,擊鼓續進。三診咳嗽已止,胃脘不適,肺氣漸復而胃氣不和,故加白殘花芳香理氣以和胃。
案2.陳某,女,59歲。2018年8月30日初診。
主訴:反復感冒年余。體虛頻易外感,舌苔薄膩、舌體大、邊有齒痕,每作眼紅、咽癢,多汗。西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診斷:汗證(肺脾氣虛,風邪內客)。治法:健脾益氣祛風。予薯蕷丸加減。處方:
荊芥10 g,懷山藥40 g,柴胡10 g,前胡10 g,炒黃芩12 g,桔梗5 g,生枳殼10 g,茯苓15 g,生甘草5 g,蟬蛻10 g,陳皮10 g,姜半夏10 g,佛耳草15 g,生黃芪20 g,浮小麥30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上方增損服用半月,頗安適,改予薯蕷丸制膏服用1個月以鞏固。
按語:本例患者多汗,為腠理不固之證,故增黃芪、浮小麥益氣固表止汗;眼紅咽癢,故增荊芥、蟬蛻以加強祛風之力;并以黃芩苦降肺氣,一則防燥藥過多化熱,一則合升降之勢。藥后癥狀雖除,考慮到患者素體不足,將薯蕷丸方制膏滋續服,并囑留意飲食,亦合原方制丸體現的王道無近功之理。
綜上,薯蕷丸攻補兼備、肺脾同治,可在謹守病機基礎上拓展使用。近年抗生素濫用情況屢見不鮮,常見不經辨證隨意使用清熱解毒藥,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更是如此,此即《理虛元鑒》[8]所言“醫藥之因”,如能詳加辨證,合理應用薯蕷丸,則于診療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