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啟新 阮志忠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2)
抑郁癥是一種以情感病態變化為主要癥狀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樂趣喪失三個核心癥狀,并可伴有焦慮、自罪自責等心理癥狀群及睡眠、食欲紊亂等軀體癥狀群,嚴重的會產生很強的自殺傾向[1]。近年來,抑郁癥發病率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因其具有的高危害性已成為世界四大疾病之一,患者一旦患病將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以及社交等活動。目前抑郁癥全球患病率高達4.4%,國內患病率甚至達到5%以上,社會危害性極大,成為全世界范圍內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2]。西醫治療方案目前主要采用藥物治療或心理疏導治療,藥物多為抗抑郁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或聯合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等[3],雖有一定的療效,但副作用大,起效時間長,且部分患者的抗抑郁效果不佳,導致患者依從性差,治愈率低[4]。針灸作為一種臨床治療抑郁癥的方法,已被證實具有有效、安全、不良反應少的特點,聯合使用抗抑郁藥物還有減輕藥物不良反應等作用[5-7],對患者的睡眠質量以及焦慮癥狀、軀體癥狀都有顯著改善[8]。
向誼老師是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南京市名中醫,有37年針灸臨床經驗,對抑郁癥的治療有獨到見解。筆者有幸跟隨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向師針刺治療抑郁癥的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學無抑郁癥病名的記載,依據其癥狀可歸為“百合病”“梅核氣”或“臟躁”“奔豚”“郁病”等范疇,目前根據其臨床特征性的表現,多歸屬于“郁病”范疇。郁病之病證名首見于明代《醫學正傳·郁證》,謂“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熱之交侵,故為九氣悱郁之候”,認為本病多與七情內傷、外感寒熱及肝、脾、心有關,久則氣血不暢,郁而為病。向師根據《雜病源流犀燭·諸變源流》中言“諸郁,臟氣病也,其原本于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致六郁之病生焉”,認為抑郁癥究其根本為思慮過深傷及心脾,重在臟腑的氣血陰陽虛損。
向師治療抑郁癥多從調節臟腑功能入手,選用手少陰心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及膀胱經相應的背俞穴,常選用神門、足三里、三陰交、心俞、脾俞等穴。神門為手少陰心經輸穴、原穴,心俞、脾俞為心、脾對應的背俞穴,可補益心脾、寧心安神;另《標幽賦》言:“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抑郁癥為臟腑病,可選用穴名中含有“門”字的穴位及背俞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內經》有言“六腑皆出足之三陽”,意指六腑病癥主要反映在下肢的合穴,因此臨床上可選用足三陽經的合穴治療腑病,足三里還可補益中焦脾胃之氣。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有補脾胃、助運化、益氣血、養肝腎之功。
向師認為抑郁癥病情復雜,常虛實夾雜,在治療時根據病情進展程度可分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根據各時期病位、病性不同分期治療。
2.1 早期病在肝,祛邪為主早期病位多在肝,以氣滯表現為多,實證為主,治療時側重疏理肝氣,多在基礎處方上加期門、太沖、肝俞疏肝理氣解郁。本期病情相對簡單,癥狀單一,多以情緒癥狀為主,兼癥少,積極治療,疾病多向愈。
2.2 中期病在肝脾,祛邪兼扶正如果早期失治,病情進一步發展,肝郁進一步加重,發展至中期,氣滯導致血瘀或氣郁加重化火,甚或根據“五行相乘”理論,肝病及脾。此期病位在肝、脾,可見肝血瘀滯、肝郁化火、痰濕郁結等,虛實夾雜,治療時根據證型表現不同,選穴各有側重。血瘀為重者加膈俞,火郁者加行間、內庭、支溝清肝瀉火解郁,痰濕加豐隆、中脘健脾和胃、化痰解郁。本期病情較早期復雜,除情緒低落外還合并軀體癥狀,納食少、思維遲鈍、胸悶、面色晦暗等,治療療程長,應適當配合心理暗示療法鼓勵患者,促進治療效果。
2.3 后期病在心脾腎,扶正為主病情進一步失治,日久耗氣傷血,累及心、脾、腎,此時以虛證為主,可見心脾兩虧型或脾腎陽虛型,治療時心脾兩虧型加內關、百會,脾腎陽虛型加關元、腎俞。此期病人常合并自殺傾向,治療的同時側重安撫患者情緒。
向師在臨證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用不同治療方案,若患者對體針遠端取穴刺激量不耐受或偏向虛證時多用腹針。
腹針療法是一種無痛針灸方法,是以神闕為核心的全身高級調控系統,即神闕經絡系統,對全身有宏觀調控作用,采用多層次空間結構取穴定位,著重從調理臟腑入手,使經絡聯系的內在臟腑和外在體表之間重新恢復相對穩態平衡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針刺方法。腹針療法以“引氣歸元”法為君,有治心肺、調脾胃、補肝腎之功[9]。向師于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接觸腹針,于英國講學期間曾廣泛應用腹針治療常見疾病,回國后一直致力于腹針的臨床研究。
郁病病久正氣虛損,可見疲乏倦怠面容,予以引氣歸元,即取腹部任脈之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穴。任脈為陰脈之海,可調節全身陰經脈氣。中脘、下脘有理中焦、調節氣機升降的作用,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四穴合用可通達三焦,聯絡五臟。對郁病患者也可配合“腹四關”通行氣血、調暢氣機,即腹部的滑肉門、外陵。神志病癥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病癥,臨床中此類患者多在左滑肉門穴處有明顯的結節和痛點[10]。還可加用大橫、水道輔助引氣歸元以增強療效,商曲改善顱內腦供血不足,氣旁調理下焦、通調氣血,氣穴補益腎氣。
王永洲教授根據《難經·六十六難》所記載的“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總結并提出具有整體意義和格局的大三焦理論[11]。向師將“大三焦理論”充分研習并應用于抑郁癥的臨床治療,在治療郁病偏實證、氣機不暢明顯、軀體癥狀較多的患者時,應用頰針選取雙側的三焦穴通調三焦氣機(此處三焦穴即頰針理論中的上焦穴、中焦穴及下焦穴的總稱。上焦穴:下頜骨冠狀突后方與顴弓下緣交叉處;中焦穴:上焦穴與下焦穴連線中點處;下焦穴:下頜內角前緣處)。《醫方論》言:“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疏通,郁于何有。”三焦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通路,人體一身之氣都是通過三焦布散于五臟六腑,三焦和則氣機通暢,氣郁自通。正如《中藏經》所言:“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同時按照頰部全息影像理論,根據患者軀體癥狀加用相對應的頭穴(顴弓中點上緣向上1寸)、手穴(鼻孔下緣中點與上唇線連線的中點)、足穴(承漿穴旁0.5寸處)等。
5.1 體針治驗
王某某,男,51歲。2018年1月22日初診。
主訴:自覺心情煩悶不暢1年余,加重半年。患者訴1年前因工作原因,心情煩悶不暢,曾至外院就診,診斷為抑郁癥,間斷服用鹽酸氟西汀治療。半年前自行停藥,自覺癥狀較前加重,心情煩悶、抑郁,脅肋脹痛,并伴入睡困難,服中藥(具體不詳)治療效果欠佳。為求針灸治療至我科門診就診,刻下:自覺心情煩悶、不暢,精神抑郁,心境低落,易煩躁,脅肋部脹痛,納少,夜寐欠佳,訴常難入睡,大便2~3日1次,便秘,難解,小便正常。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尚可。西醫診斷:抑郁癥;中醫診斷:郁病(肝郁化火證)。治以疏肝瀉火,理氣解郁。取穴及操作方法:
取穴方案:肝俞、脾俞、心俞、神門、支溝、三陰交、行間,均為雙側取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采用0.25 mm×40 mm毫針針刺,肝俞、脾俞、心俞斜刺0.5~0.8寸,神門直刺0.3~0.5寸,支溝直刺0.5~1寸,三陰交直刺1~1.5寸,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起針后予行間穴點刺,不留針。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個療程。
2月7日復診:患者訴睡眠較前改善,脅肋部脹痛較前緩解,仍有煩躁感。改取側臥位針刺,并加用期門疏肝理氣解郁,緩解脅肋部脹痛,繼續針刺治療。
3月16日復診:患者自覺情緒較前改善,心情舒暢,飲食睡眠均正常,后長期間斷治療。
按語:本案患者以“自覺心情煩悶不暢1年余,加重半年”為主訴,病程1年半,除抑郁、煩悶等精神癥狀外,還有脅肋部脹痛、納少、寐差等癥狀,病機虛實夾雜。根據向師總結的抑郁癥分期辨屬中期,患者除肝火明顯外,還可見脾虛,肝病及脾,病位在肝脾,治宜抑肝扶脾。肝俞、脾俞、心俞為膀胱經腧穴,為肝、脾、心三臟的背俞穴,辨病位后選擇此三穴抑肝扶脾養心;支溝配行間可疏肝理氣,調理三焦;神門為心之原穴,可調養心神;三陰交為肝脾腎經的交會穴,可益氣養血安神。諸穴合用,切中病機,故獲佳效。
5.2 腹針治驗
田某某,女,40歲。2018年8月9日初診。
主訴:情緒低落10年余。患者10年余前因家庭變故致長期情緒低落,心情抑郁,不喜言語,曾至外院就診,診斷為抑郁癥,口服抗抑郁藥物治療。為求針灸治療至我科門診就診,刻下:情緒低沉,心情抑郁,時有頭暈、心悸,健忘,納少,食欲欠佳,寐差,二便尚調。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西醫診斷:抑郁癥;中醫診斷:郁病(心脾兩虛證)。治以調神理氣,補益心脾。取穴及操作方法:
取穴方案: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雙側滑肉門、雙側外陵、雙側氣穴、雙側大橫。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采用0.25 mm×40 mm毫針深刺至肌筋膜上方,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個療程。
8月24日復診:腹針1個療程后患者自覺食欲改善,仍時有頭暈、心悸、情緒低沉。加用商曲(雙側)淺刺至皮膚下,改善頭暈,繼續腹針治療。
9月28日復診:腹針治療1個月后患者夜寐轉安,心情順暢,頭暈心悸較前好轉,堅持長期治療。
按語:本案患者以“情緒低落10年余”為主訴就診,病程長,兼癥多,精神抑郁低沉,伴頭暈、心悸、健忘、納少、寐差,病位在心、脾,病性以虛證為主。根據向師總結的抑郁癥分期辨屬后期,治以補宜心脾、扶正為主,選用腹針療法。以“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加“腹四關”(滑肉門、外陵)為基礎方,調補中焦,調通腑氣。氣穴為氣海旁開1寸,為腹針的經驗穴,用之可通調氣血。大橫為脾經穴,具有調整脾臟功能、健脾之作用。另患者頭暈加用商曲淺刺,考慮商曲位于腹部全息圖的頸部支出處,針刺商曲可改善頭顱供血,緩解頭暈。淺刺是因為選商曲為定位取穴。
5.3 頰針治驗
李某某,女,26歲。2018年7月23日初診。
主訴:心情煩悶伴頭身疼痛1月余。患者1個月前因工作原因致心情煩悶,頭身疼痛,善太息,脅肋脹痛。為求針灸治療至我科門診就診,刻下:心情煩悶,自覺頭身多處疼痛,脅肋脹痛,易煩躁,善太息,納少,寐尚可,大便質干難解,小便正常。舌質紅、苔薄白,脈弦。西醫診斷:抑郁癥;中醫診斷:郁病(肝氣郁結證)。治以調神理氣,疏肝解郁。取穴及操作方法:
取穴方案:雙側三焦穴、頭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采用0.25 mm×25 mm毫針快速進針,淺刺至皮膚下,留針30 min。針刺雙側三焦穴時按先左側下焦、中焦、上焦穴,后右側上焦、中焦、下焦穴順序針刺。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個療程。
8月6日復診:頰針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即感頭身較前輕松,時感手足麻木,予加用雙側手穴及足穴。
8月20日復診:頰針治療1個月后患者癥狀均改善,后隨診治療。
按語:本案患者以“心情煩悶伴頭身疼痛1月余”為主訴,病程尚短,根據抑郁癥分期理論辨屬早期。雖已有軀體癥狀,但整體以邪氣盛實為主,頭身多處疼痛,脅肋部脹痛,舌質紅、苔薄白,脈弦,可見氣機郁滯明顯,予以頰針淺刺。三焦穴為頰針治療抑郁癥之主穴,因三焦穴可通調一身氣機,對于抑郁癥早期氣郁明顯患者,效果顯著。針刺三焦穴需按照人體氣機左升右降的順序,先左側自下而上、后右側自上而下,順應氣機運行方向,方能通暢氣機。余穴為頰部全息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