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灸,其本義為用艾火燒灼。據考古研究發現,早在距今180萬年以前,人類就已經開始使用火,而火的使用為艾灸的發明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可能就發現了通過穴位治療疾病的方法,如按壓穴位止痛;還掌握了用火驅寒避兇的方法,如用熱的卵石取暖,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痛,這可能就是“灸”的開端[1]。現存最早記錄艾灸之法的中醫文獻是1973年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除此之外,?左傳??黃帝內經??肘后備急方??外臺秘要??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扁鵲心書?等諸多古籍亦載述了大量灸療內容。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灼艾帖?中言:“見發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此中醫者常有,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權也。”可見,古代歷代醫家把艾灸視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中醫療法。
?黃帝內經?最早提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治未病理論。葛洪?抱樸子?言:“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素問·刺法論?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艾灸通過具有純陽之性的艾草和能夠刺激穴位、溫通經絡特性的艾火提升人體正氣。?扁鵲心書?云:“人于無病之時,長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現代人由于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夏季貪涼、生活作息不規律等諸多因素導致脾失健運,體內寒濕停滯。濕氣又被稱為“萬病之源”,濕邪為“六淫邪氣”中最難祛除的病邪,而艾灸具有除濕潤燥的作用。孫思邈言:“火灸,大有奇功。”因此,進一步研究和使用艾灸療法在預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艾灸的主要原料是艾,又稱艾草、艾蒿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以湖北蘄州所產的蘄艾為佳。艾葉包含揮發油、多糖類、黃酮類、微量元素、苯丙素類等化學成分,可調節機體免疫活性,抑制炎癥介質產生和釋放,清除體內自由基,松弛氣管平滑肌,起到抗炎、抗氧化、鎮咳平喘等作用[2]。艾灸是將艾草加工成艾絨,在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指導下,運用辨證施治原則,利用艾火的熱力及穿透作用刺激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祛除寒濕、調理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艾灸能夠增加局部毛細血管及內臟血管血流量[3]。灸熱刺激施灸部位皮膚,可激活瞬時受體電位家族和熱休克蛋白,激發自身免疫功能[4-5]。也有研究初步證實,艾灸起效可能是熱、光、煙的綜合作用[6]。
2.1 擇時艾灸 ①艾灸時間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艾灸的具體效果[7]。研究表明,根據艾灸的經絡和部位,對照“子午流注”規律的時辰,選取相應穴位進行艾灸,收效更佳,如辰時艾灸足三里對誘發胃經循經紅外輻射軌跡的顯現效果更好[8]。②艾灸注重節氣灸,季節變換時人體內陰陽交替,艾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醫學入門?記載:“用艾熏臍防病,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③冬病夏灸,冬病夏治。?黃帝內經?提到“春夏養陽”,在夏季陽氣最旺盛的時間進行艾灸,能激發人體陽氣,從而預防冬季發病或病情加重,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2.2 灸量和灸感 灸量根據灸者年齡、部位、體質不同而異。?扁鵲心書?言:“大病灸百壯,小病不過三五七壯。”但療效與灸量不成正相關[9]。臨床應根據天時、病情、病性、施灸部位等因素決定灸量大小[10]。艾灸所產生的灸感對于灸療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灸感是一種艾灸得氣的感覺,是艾灸時感知的一種氣的變化,如溫熱或麻木感,或蟻爬感,或風吹感,根據個人體質不同灸感亦不同。莊長興等[11]認為,艾灸得氣以“如魚吞鉤”更為多見,可有循經感傳的現象。陳日新認為,施灸時間應以個體化的熱敏灸感消失為度[12]。
穴位和臟腑關系密切。研究表明,臟腑的病變會引起相應穴位發生特異性改變[13],而經脈堵塞可造成相應臟腑功能的損害[14]。作用于穴位是外治法的重要取效途徑[15]。因此,在艾灸選穴時要考慮臟腑所屬經絡穴位,也要考慮與臟腑相關的經絡穴位。因穴位在臟腑功能異常狀態下,由“靜息”轉為“敏化”,故施灸前可通過對熱敏腧穴探查,根據熱敏灸感找到施灸穴位[16]。
艾灸關元、神闕、足三里可以扶正固本、調和陰陽,整體調節免疫系統功能[17]。研究表明,足三里、關元穴隔姜灸可顯著提高老年人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和T細胞亞群含量,增強免疫力[18]。神闕灸也是養生保健重要方法[19]。現分述如下。
4.1 灸神闕 神闕,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神闕穴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處,皮下無脂肪組織,有臍靜脈叢形成,是全身穴位中唯一具備血管橫斷面結構且直接作用于血管內膜的腧穴,其皮膚微循環血流灌注值顯著高于其他穴位[20],因而更能發揮艾灸培補元陽的功效,有效改善陽虛癥狀,遏制亞健康狀態向疾病的轉變。又因“臍通百脈”,在灸臍的過程中,灸熱通過經絡傳導,可調整全身各臟腑功能。?類經圖翼?記載:“神闕行隔鹽灸,艾灸至三五百壯,不唯疾愈,亦且延年。”
4.2 灸關元 關元最早見于?素問·氣穴論?,又名次門、丹田等,“關”與“元”喻以重要之意。關元位于臍下3寸,為任脈腧穴、小腸募穴,也是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穴,是人體元氣所在,為全身臟腑、經絡的根本,也是最常用的保健要穴。關元是多種疾病的熱敏腧穴[21]。古今醫家多認為,艾灸是刺激該穴的重要方法,自古就有“灸必加關元”的說法。灸關元可培腎固本,溫腎壯陽,扶助人體正氣。以關元穴為基礎配穴進行艾灸治療,可以有不同的功效,如關元配心俞可治療心悸,關元配合谷、足三里、氣海可治療中風脫證等[22]。
4.3 灸足三里 足三里一詞出自?靈樞·本輸?。足三里原名三里、下陵,位于膝下3寸,是足陽明胃經五輸穴的合穴,應用范圍廣泛,為全身強壯要穴。艾灸此穴可以起到調理脾胃、運化水濕、調和陰陽、扶正補虛的作用。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研究顯示,艾灸足三里可以改善運動性疲勞狀態,有助于恢復體力[23]。艾灸神闕、足三里可增強瘦素生物學效應,改善脂質代謝[24]。?外臺秘要?言:“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里下氣也。”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能減少自然衰老大鼠皮膚老化,達到抗衰老的目的[25]。近年來,艾灸足三里在消化、呼吸、免疫、循環、內分泌等系統疾病研究中應用廣泛,療效可觀[26]。
5.1 心血管系統 高血壓病是我國最常見的疾病之一[27],且與腦卒中、心力衰竭等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28]。研究表明,艾灸曲池可以降低高血壓,但對正常血壓影響不大[29]。艾灸涌泉可抑制陽氣上亢,引氣下行,從而降低血壓[30]。艾灸神闕、印堂、豐隆、足三里穴,可消除和緩解中風的高危狀態,加快患者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緩解眩暈癥狀,總有效率達95.65%[31]。艾灸能有效預防中風在?針灸大成?就有記載:“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時足脛上發酸發重,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艾灸神闕穴能保護血管內皮功能,降低膽固醇、抗氧化等[32]。
5.2 婦科系統 艾灸在婦科系統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調理任脈、督脈、脾經、膀胱經,使其陰陽平衡,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恢復。灸療對原發性痛經效果顯著[33]。艾灸中脘和陽池可以治療子宮脫垂[34]。艾灸關元、腎俞、三陰交、次髎,可提高卵泡雌二醇水平,改善卵泡質量,使妊娠率增加[35]。在初產婦宮口開大2~3cm時,艾灸三陰交可縮短產程,減少產后出血[36]。婦科常用的穴位有關元、中極、子宮、歸來、次髎、三陰交、陰陵泉等[37]。
5.3 消化系統 從歷代文獻記載來看,艾灸在消化系統中使用度較高的經脈是任脈和足陽明胃經。研究表明,艾灸治療腹瀉時,慢性腹瀉最多,尤其是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常用的操作方法是隔物灸和溫和灸,多選取任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脈腧穴,如足三里、天樞、神闕、關元等[38]。艾灸背俞穴可舒緩患者情緒,減輕壓力造成的應激狀態,治療便溏療效顯著[39]。艾灸足三里能有效修復胃黏膜損傷,其主要機制是通過艾灸引發神經對信號的傳遞,調節內分泌激素,減少胃黏膜細胞凋亡[40]。
5.4 內分泌系統 ?千金翼方?言:“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寸,間寸灸之。”艾條懸灸腎陽虛大鼠腎俞和關元穴,可增加大鼠體質量、食欲、活動等[41]。以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穴為主穴,以神闕、氣海等為配穴,艾灸治療0級糖尿病足,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療效[42]。采用“雙固一通”灸法可通過改變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大鼠胰島素受體數量和胰島功能,從而改善胰島素作用減弱狀態[43]。
5.5 神經系統 艾灸的重要功能是疏通經絡,艾葉點燃后的溫熱可以對神經功能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研究表明,艾灸可抑制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炎性因子及微血管相關蛋白表達,具有抗炎、修復受損神經細胞的作用[44]。此外,熱敏灸氣海、腎俞、關元、肝俞等穴,可改善圍絕經期抑郁癥患者抑郁狀態[45]。艾灸也可應用于中風后攣縮性癱瘓[46]。
艾煙中既有對機體有益的成分,也有對人體不利的成分[47]。在一定時間和濃度范圍內,艾煙及其揮發物質不會造成人體安全危害,艾煙還可以起到抗衰老的作用[48]。艾煙可通過調整腦內氨基酸的異常代謝,達到抗衰老、抗腫瘤的作用[49]。在超出一定時間和范圍的情況下,艾煙中的丙烯醛、對苯二酚水平接近安全暴露水平[50]。對于有咽炎、咳嗽等癥狀的人群在艾灸時要注意考慮艾灸揮發物的影響。
隨著人們對自身防病保健需求的提高,以及對中國古代中醫療法的深入了解,艾灸療法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應用領域也越發廣泛。艾灸從護佑人體陽氣,調節臟腑陰陽平衡為根本,扶正祛邪,從本質上消除疾病可能發生的一些危險因素,并通過提升機體免疫力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灸法具有內源性保護和修復效應[51]。目前,艾灸療法的使用還需要更有力的科學理論支持,其作用機制和科學內涵還需進一步探討研究,如探究艾灸的藥理學與灸療效果的關系,根據個體實際情況使用何種灸療方法,結合現代化手段促進灸療理論的創新,對艾灸生成物的安全性制定評價標準,研究并制作出更簡便實用的艾灸工具等,均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