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瑜,曹鐵民
(1.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17;2.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足太陽膀胱經,是十二正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代醫家對足太陽膀胱經穴位的定位、主治特點、針刺艾灸方法及禁忌證做出了許多的論述,但在穴位排序上,足太陽膀胱經仍然存在些許分歧,筆者通過對歷代針灸專著的學習,對足太陽膀胱經穴的次序進行初步的探討,以此拋磚引玉。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現存最古老的灸療文獻[1]。古籍中對足太陽膀胱經的描述,如?足臂十一脈灸經?言:“足泰(太)陽溫(脈),出外踝窶(婁)中,上貫膊(腨),出于(郄),枝之下(胂);其直者貫□,夾(挾)脊,□□,上于豆(脰);枝顏下,之耳;其直者貫目內漬(眥),之鼻。”?陰陽十一脈灸經?言:“鉅陽脈,潼外踝婁中,出郄中,上穿,出猒(厭)中,夾(挾),出于項,□頭角,下顏,夾(挾)骬(齃),系目內廉。”[2]兩書對足太陽膀胱經主干與分支的循行基本一致,均是從足走頭,并且其中并沒有關于穴位的描述,可見人們在經絡學說發展早期僅對經絡循行有著基本的了解,對穴位并沒有足夠的認識。
?靈樞·經脈?言:“膀胱足太陽之脈……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側。”[3]描述了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素問·氣府論?言:“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此句按別本云:‘入發至頂三寸。’當為是),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府兩傍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相較于馬王堆出土的醫書,?黃帝內經?中經脈循行更加詳盡細致,并且簡單介紹了穴位數與部位,不過排序方式則是按照人體分部,自上而下依次介紹,并沒有考慮經脈循行且缺乏具體的穴位名稱。
?針灸甲乙經?中對于腧穴的排序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頭身部位的腧穴,頭身穴按照上下、中旁的線型位置記穴;另一個部分則是四肢部位的穴位,四肢穴則根據經脈記穴,并沒有單獨的足太陽膀胱經完整穴位排序,且四肢穴位排序均是從四肢遠端向心排序,兼顧經脈循行,即足太陽膀胱經下肢部分起自至陰,止于承扶[4]。此外,此排序中申脈與金門異位。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未具體描述仆參穴至京骨穴間是一條直線還是有彎曲或叉道,且孫國杰[5]訴曾遇一患者,其膀胱經的感傳在外踝處有上下彎曲的感覺,此例提示不能盲目地否定任一排序方式,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持與進一步的思考與探討。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首創腧穴十四經分類法,并沿用至今[6],其中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分成兩支:一支經過大杼至白環俞,為背部第1側線,附帶有“從腰中下挾脊”的一條夾脊線,直下至大腿后,經承扶、殷門至委中;另一支經過附分至秩邊,為背部第2側線,外斜向下“過髀樞”會環跳,“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即從大腿后外側向下經浮郄、委陽合于委中。這一部分的穴位次序,背部與下肢部分開,并且從四肢遠端向心排序,即起自至陰接第1側線分支(委中、承扶),再接第2側線(附分、秩邊),再接第1側線主干,最后至頭面部穴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成書于1026年,北宋官方主編的醫學專著?圣濟總錄?則將穴位的排序方式按照經絡循行的順序再次變化,足太陽膀胱經的排序由至陰-睛明變成了睛明-至陰,其余無特殊變化。自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主流醫學專著均以此排序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包括明代的?針灸問對??醫學入門??針灸大成??人鏡經??針方六集??類經圖翼?,清代的?醫宗金鑒??針灸逢源??針灸集成??經脈圖考?,近代的?針灸傳真??中國針灸治療學??中國針灸學講義??針灸經穴學??中國針灸學??實用針灸療法??針灸學講義?(上海中醫學院)[7]。這種排序下面稱作分部法。
1956年江蘇省中醫學校(現南京中醫藥大學)出版的?針灸學?對足太陽膀胱經穴位順序做了修改,第1側線主干從大杼至會陽后,接第1側線分支(承扶至委中),由委中再回第2側線的(附分至秩邊),過髀外,下合委中,然后再接委中以下穴位。這種排序方式較分部法更加符合經絡循行,也是目前足太陽膀胱經主流穴位排序方法,故稱此種排序方式為循經法。采取循經法的醫學專著有元代的?十四經發揮?,明代的?針灸聚英?,近現代的?最新實習西法針灸??中國針灸學概要?及各版本的?針灸學?(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等。
王健[7]認為,分部法在分經的基礎上分部的排法,既可表明經絡學說的系統性,又能說明穴位的分部主治及作用,直觀、整齊,有利于臨床教學及臨床治療,且作為十二經中穴位最多的經脈,足太陽膀胱經在教學上一般被分成幾個部分進行。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第1、2線的穴位主治相似,有利于聯系記憶,而如果按照循經法記憶的話,背部接腿部再轉背部又下腿部顯得有些混亂,不利于穴位主治的記憶。黃龍祥[8]認為,循經法并無優于前人之處,以致于明清多數針灸書籍,如?醫學綱目??針灸大全??醫宗金鑒?等并未采取循經法,且一些明清醫家對滑壽?十四經發揮?的觀點提出了批評,例如樓英在?醫學綱目·陰陽?卷一按語中以相當長的篇幅歷數?十四經發揮?的不合理之處,在論及滑壽排穴法時指出:“又按經云,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未嘗言其脈有曲折也。今?發揮?謂足少陽脈起目銳眥,作三折,從目銳眥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至睛明是一折,自睛明至風池是一折,則是?內經?以經脈之曲折朦朧者為直行也。”汪機在注?讀素問鈔?時,重申了樓英的觀點,認為腧穴并不都位于體表經脈循行線上,也并不一定非得按經脈的體表循行次序規定腧穴的排列次序,提出經穴連線與經脈循行線本不相同。
孫國杰[5]則認為既然是經穴,就不能離開經脈的循行分布,離開了經脈循行分布,就談不上經穴的排列次序,且經穴之名就意味著穴位從屬于經絡,穴位與臟腑經絡之氣相通。?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素問?稱其為“脈氣所發”。由此可見,經絡和經穴是一體兩面,經絡所屬的腧穴按照經絡循行分布排列,才符合客觀實際。此外,從教學的角度上看,足太陽膀胱經穴按經脈循行排列,可以更深入地記憶與理解經脈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此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因此,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足太陽膀胱經采用循經法排序更有利于指導臨床實踐。
循經法與分部法各有優劣,且1956年以前采用循經法排序的醫學專著,時間跨度、數量、影響力相較于采用分部法的醫學專著較小,為何反而成為現在中醫教材的選擇呢?
循經法最早見于元·忽公泰的?金蘭循經取穴圖解?,原書已經散佚,但?十四經發揮?中的中卷“十四經脈氣所發篇”十四經正文與?金蘭循經取穴圖解?同,滑氏只加注解。所以?十四經發揮?是現存最早采用循經法排序足太陽膀胱經的專著。從元史記載來看,?十四經發揮?原作版本流失[9]。直到1934年10月至1935年6月,為考察“日本針灸之昌明,究何法以致之”,承淡安先生親赴日本,才帶回完整的?十四經發揮?[11]。雖然在承淡安先生的針灸三部曲中循經法并沒有被采用,但本書對其影響很大,承淡安先生盛贊作者“針灸得盛于元代,滑壽之功也”[12]。至1957年10月,由江蘇中醫學校針灸學科教研組的梅健寒和李鴻奎老師編著的?針灸學?出版,對足太陽膀胱經采取循經法的排序,此書成為“全國高等院校中醫專業統編教材?針灸學?的藍本”[13],也被李鼎教授評價為“新中國針灸學科的奠基之作”[14],此后編寫針灸教材多相承沿用循經法排序足太陽膀胱經。為什么要做出這種改變,筆者認為與承淡安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承淡安[10]先生在1954年后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包括?關于針灸界應該首先學習研究經絡學說的意見??經絡問題不能從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并且翻譯了?經絡之研究??經絡治療講話?等日本針灸著作,這些論文表達了其對經絡問題的觀點,充分肯定經絡學說的價值,強調針灸界應首先學習研究經絡學說,不能廢棄經絡[10]。此觀點也影響了當時江蘇省中醫學校針灸學科教研組,并通過?針灸學?教材反映出來,這一教材首次將“經絡”作為針灸學術的主要內涵之一,并依據經脈理論與腧穴主治的相關性,總結出“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腧穴主治規律,因此足太陽膀胱經穴位的排序也完全按照經脈循行。李鼎[15]也訴之前由于有的針灸著作片面強調穴位的分部,甚至否定經絡的聯系,為了扭轉這一偏向,江蘇省中醫學校著重論證經絡學說對針灸的指導作用,采用了循經法排序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再次印證了上述觀點。
分部法和循經法雖然有一定差異,但都是從以十四經為基礎的經絡腧穴學理論出發,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經絡腧穴學,兩者并行不悖,均推動了經絡學說的傳承與發展。但從整個歷史角度來觀察,筆者發現經絡穴位的排序是不斷向著經絡循行接近的,從完全不根據經絡排序到四肢穴位依據經絡排序,再至完全分經排序,循經法排序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是符合歷史趨勢的,作為目前教材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分部法也不必廢棄,可以作為一種補充,以豐富醫者對針灸學理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