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捷銘,王 順
(1.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中醫醫院,福建 泉州 362801;2.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面肌痙攣是指面部肌肉群不自主抽動的疾病,呈陣發性且無規律,常在勞累時或者精神緊張時出現面部不自主癥狀的加重,嚴重者可表現出口角斜、睜眼困難、耳內雜音等癥狀,且患者面肌長時間痙攣可能導致面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面部美觀。該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發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但發病年紀有年輕化趨勢[1]。根據面肌痙攣的發病機制,將其歸屬于中醫“顫病”“疭”“筋急”“痙證”“肝風”“口僻”等疾病范疇。
王順教授為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院長,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黑龍江省名中醫,岐黃學者,從事針灸教學、臨床30余年,知識積累深厚,臨床經驗豐富,對針藥并用治療面肌痙攣的臨證運用有獨特的見解。王順教授認為,該病的主要病機是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風內動為標,選用針灸結合自擬熄風止痙方,在此方基礎上隨癥加減配穴和用藥,臨床效果顯著。筆者有幸跟師門診學習,獲益匪淺,現將王順教授運用針灸結合自擬熄風止痙方治療面肌痙攣的經驗簡述如下。
王順教授認為,面肌痙攣的病因以內傷為主,其病機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風內動為標。?景岳全書?記載:“偏枯拘急痿弱之類,本由陰虛,言之詳矣……故筋緩者,當責其無氣;筋急者當責其無血。”王順教授提出,陰虛是拘急的根本原因。陰主靜,陽主動,陰虛則陽浮風動,肝主風木,體陰用陽,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為剛臟,主升,主動。肝經陽氣需要肝血和腎精的滋養,方能潛藏安定。若陰血不足,肝無以涵養,相火升騰,浮陽不潛,陰虛陽亢風動,筋骨失養,從而出現面肌抽搐顫動。陰血不足與肝腎虧虛尤為密切,腎為一身陰氣之源,即“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生”,腎陰滋養肝陰,共同制約肝陽,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若肝腎虧虛,必然導致陰血不足,腎水不能涵養肝木,進一步形成血虛、陰虛、熱極等陰陽失調的內風證,故而產生諸多面肌發麻、抽搐等癥狀。吉林省名老中醫相世和認為,面肌痙攣是久病導致腎陰虛,陰虛血少致筋脈失養而發病[2],王順教授在臨床中常借鑒相世和的思想經驗,認為面肌痙攣病位在肝,肝腎陰虛是病理基礎。
面肌痙攣主要指面部肌肉不自主拘急攣縮,顫動不止。?證治準繩·雜病?言:“顫,搖也;振,動也。”提示“顫動”屬風之為病。顫動時發時止,發無定律,止無定時,符合“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征,故面肌痙攣以風邪為主因。風邪又分為外風和內風。王順教授在臨床中觀察到面肌痙攣以內風多見。內風與肝的功能失常密不可分。?臨證指南醫案?言:“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不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肝風內動可由肝陽化風或陰虛風動所致。素體情志不遂,或憤怒傷肝,令肝氣郁結,化熱生火,浮動不潛,陽亢化風,筋脈失潤,而見面肌顫動,此類患者每遇情緒激動而誘發。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或慢性久病,思慮憂愁,暗耗陰血,均可導致陰血虧虛,虛風內生,筋脈失養,引起面肌抽搐,此類患者每因失眠、用腦過度、情緒緊張等誘發。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王順教授認為,針灸善于治療表證,但是對于臟腑疾病療效欠佳,而湯劑善于治療里證,但是對于表證不如針灸有效。面肌痙攣以面部的不自主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發病部位在表,因此使用針灸的方法刺激面部,收效快,可快速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面肌痙攣的病機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風內動為標,其病位在表,與肝、腎相關,施以湯劑可養其根本,與針灸聯合,內外兼治。
王順教授認為,針灸善于疏通經絡,調暢氣機。肝風內動是面肌痙攣的一個重要病機,治療首選針灸可調節氣機,選穴首推足厥陰肝經的太沖,太沖為肝經原穴,為本經之精氣、經氣匯聚最深處,具有調整肝氣、疏暢情志、調和氣血、平肝息風等作用。面肌痙攣以面部不自主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而陽明經循行于頭面部,因此選用陽明經的穴位疏通其經絡,可選合谷、四白、頭維、下關。注意針刺四白穴時手法需輕,針刺手法過重易導致痙攣加重。
王順教授認為,面肌痙攣證型以陰虛風動為主,其病因多由患者平素精神焦慮,急躁易怒,導致肝失疏泄,肝氣抑郁,引起氣機不暢,肝郁氣滯,郁久化火,火郁日久,耗傷陰血,日久肝腎陰虛,陰虛則陽亢風動而引發面肌痙攣。針對病機,治以滋補肝腎,平肝息風,自擬熄風止痙方收效頗佳。該方組成:枸杞子、山萸肉、酸棗仁、白芍、全蝎、僵蠶、龍骨、牡蠣、珍珠母、天麻。肝腎陰虛為本,以滋補肝腎為主,故用枸杞子、山萸肉、酸棗仁、白芍補不足以調臟腑。又因肝風內動為標,故用全蝎、僵蠶、龍骨、牡蠣、珍珠母、天麻平肝潛陽。若患者精神壓力大,急躁易怒,或善嘆息,加用柴胡、陳皮疏肝理氣;若有血瘀者,加丹參、赤芍活血化瘀;若氣血虧虛者,加黃芪、當歸補氣養血;若伴失眠多夢等心脾兩虛者,加茯神、遠志養心安神;痰熱擾心者,加黃連、石菖蒲等清心豁痰開竅。
患者,女,38歲,2014年3月26日初診。主訴:右側面部不自主抽動3年余。現病史:患者3年多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面部不自主抽動,每次抽動5~10s,嚴重時達20s,曾就診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行常規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為面肌痙攣,考慮為橋小腦角區血管壓迫神經所致,建議手術治療。患者未接受手術治療,遂于黑龍江省中醫醫院針灸科尋求中醫治療。既往體健。末次月經時間:2014年3月15日。平素月經推遲,量少,色暗有血塊,偶伴經前乳房脹痛,無痛經。刻下:右側面部不自主抽動,頭暈,眼睛干澀,耳鳴,腰酸,心煩焦慮,急躁易怒,納寐可,二便尚調,舌質紅苔薄,左脈弦細數,右脈沉細。西醫診斷:面肌痙攣。中醫診斷:顫病,證屬陰虛風動。治法:滋陰息風,平肝潛陽。針灸處方:患側四白、頭維、下關,雙側合谷、太沖。常規針刺手法,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20min,每日1次。方選自擬熄風止痙方,方藥組成:枸杞子25g,山萸肉25g,酸棗仁30g,全蝎10g,僵蠶10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天麻20g,白芍15g,甘草片10g,柴胡、陳皮、赤芍各15g,丹參30g。7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飯后溫服。
2014年4月9日二診:右側面部不自主抽動改善,頭暈減輕,無耳鳴,無腰酸,心情舒暢。考慮患者月經量少,前方加黃芪30g,當歸20g;針灸處方前方加百會、氣海、歸來。針刺及用藥方法同前。治療7d。
2014年4月16日三診:右側面部未出現不自主抽動,頭暈改善明顯,多夢,效不更方,繼續二診方治療方案。方藥加茯神20g安神定志,針灸處方加內關、神門。治法同前,治療7d鞏固療效。
按語:本案患者面肌痙攣由肝腎陰虛,陰虛風動,引動肝風所致,故用自擬熄風止痙方治療。本案患者情緒控制不好,急躁易怒,故易肝郁化火,火熱日久則耗傷陰血,出現不自主抽動的癥狀,初診以針刺太沖穴疏其肝氣,以四白、頭維、下關、合谷通其陽明經,中藥以枸杞子、山萸肉、酸棗仁、白芍滋補其肝腎,以全蝎、僵蠶、龍骨、牡蠣、珍珠母、天麻增強其鎮肝息風之效,又加柴胡、陳皮、赤芍疏肝理氣,久病多有瘀血,故以丹參活血祛瘀,除煩安神。二診時,考慮患者平素月經量少,右脈沉細,為脾氣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兩虛則血海不盈,故中藥加黃芪、當歸補氣養血,針刺加百會、氣海加強補氣的作用。三診時,患者多夢,考慮為心脾兩虛,中藥加茯神健脾,寧心安神,針刺加內關、神門寧心安神。
面肌痙攣是神經內科的一種常見疾病,目前現代醫學無特效藥,神經外科多建議手術治療,但手術具有不良反應大、顱腦手術風險高等風險,因此患者多選擇中醫保守治療。王順教授擅長針藥并用治療面肌痙攣,針灸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為主,主張輕刺激手法;中藥抓住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風內動為標的主要病機,治以滋補肝腎,平肝息風,收效頗佳,其思想經驗值得臨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