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磊,王 建,高秀娟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中醫醫院,山東 菏澤 274700)
循經感傳現象是針灸學經絡學說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以針刺、艾灸或其他方式等刺激穴位時,產生的具有酸、麻、脹、沉重等感覺,并沿著經絡路徑傳播的現象[1]。古籍中并無此稱謂,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有“得氣”“氣至病所”,意指針刺得氣后沿著經脈循行傳導至病變部位現象。醒腦開竅針刺法是石學敏院士創立的治療中風病重要的非藥物療法之一,三陰交穴是其療法所選主穴之一。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腧穴,亦為足部三條陰經的交會穴,故名“三陰交”。?靈樞·經脈?言:“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出額,與督脈會于顛。”臨床已證實循經感傳是針刺取得較好療效的保證,與神經傳導密切相關。筆者在臨床治療中風偏癱患者過程中經常觀察到的感傳現象包括:針刺肩髃穴出現沿大腸經向肢體遠端方向的肌肉跳動,針刺合谷穴朝三間穴刺法出現的食指的瞬時跳動等,此類現象的出現對臨床療效大有裨益。筆者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偏癱操作患側三陰交穴時,出現頭部顛頂區瞬時的麻電感,符合經典的經絡循行,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47歲,于2019年10月9日因“左側肢體活動不利,口舌斜25d”由我院中風病科轉入我科進行針灸康復治療,發病時經顱腦C T診斷為腦梗死,在中風病科經內科常規治療后病情穩定,轉入我科時癥見:左側肢體活動不利,言語流利,能獨立行走,伴有左肩痛,左手背腫脹,納眠可,二便正常,神色欠佳,語聲無力,氣息勻稱,無咳嗽,舌質暗,苔潤,脈細澀。查體:神志清,精神差,發育營養中等,體型適中,被動體位,查體合作。左鼻唇溝變淺,伸舌左偏,左上肢肌力近端Ⅱ級、遠端Ⅱ級,手能屈曲,但不能完全伸展,肌張力稍高,左肩部壓痛,活動時加重,手背腫脹,左下肢肌力近端Ⅲ級、遠端Ⅱ級,肌張力稍高,足背屈不充分,踝陣攣(-),左巴賓斯基征(+)。中醫診斷:中風病-中經絡(氣虛血瘀證);西醫診斷:腦梗死恢復期;2型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轉入后,每日行醒腦開竅針刺法及康復訓練治療。10月14日上午,針刺繼續采用石學敏院士創立的醒腦針刺法,主穴取內關(雙側)、水溝、三陰交(患側);配穴取患側極泉、尺澤、委中,均按常規手法操作。三陰交穴(患側)行提插補法,方向為與脛骨內側緣皮膚成45°角斜刺,患者患側下肢突然屈曲,自述“似過電一般”,針刺出現的麻電感并未向足部傳導,而是突然感覺頭部顛頂區出現明顯麻電感,且是在針刺行針操作瞬間出現的,針后患者明顯感覺到頭腦清醒,精神良好。
我國古代循經感傳是針刺取得療效的保證,與神經傳導關系密切,既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又與周圍神經系統相關[2]。最初提出循經感傳現象的醫學是日本學者長濱善夫等[3],后來我國醫學界的研究者們對此現象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了經絡“敏感人”,并得出了針刺時出現循經感傳可能提高臨床療效的結論,如張國洪等[4]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采用出現循經感傳的針刺方法療效優于傳統的針刺;鄒偉等[5]治療肩周炎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結論。關于循經感傳的敏感度方面,胡勇等[6]研究后根據經絡感傳現象循行的距離將人的感傳效應分為不敏感型、稍敏感型、較敏感型和敏感型4種類型,本案患者應該屬于敏感型。
本案在患側三陰交穴行醒腦開竅針刺法時,行針過程中出現了頭部顛頂區的麻電感,符合?靈樞·經脈?中的經絡循行。本案是臨床出現的個案,在其后的類似操作中并未再出現,說明這種典型循經感傳的出現概率比較小,本次操作患者出現“上達顛頂”的感傳后“明顯感覺頭腦清醒,精神良好”,瞬時的療效較好,長期的效果有待臨床進一步的總結觀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