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麗,鄧小敏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是指甲狀腺腺體本身產生甲狀腺激素過多而引起的甲狀腺毒癥[1-2],其主要臨床表現有情緒易激越,煩躁易怒,睡眠減少,心慌,乏力,懼熱,易汗出,體質量逐漸下降,食欲增大,大便頻次增多,糞質稀薄,女性生理周期紊亂;體征包括不同程度的甲狀腺腫大,眼球輕度前突,眼裂稍增寬,瞬目較平時減少,脛前黏液性水腫,其中以眼球突出常見。甲亢患病人群中,女性發病人數多于男性[3]。西醫以抗甲狀腺藥物(ATD)、131I和手術治療為主。ATD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藥物是硫脲類藥物,如丙硫氧嘧啶和咪唑類[4],主要的代表藥物為甲巰咪唑,適用于癥狀輕、甲狀腺輕度腫大、妊娠期甲亢等,但是治愈率低,容易復發[5]。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或中藥復方制劑治療甲亢,可以提高治愈率,減少ATD的使用劑量,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防止復發。現將近年來有關中醫藥治療甲亢的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中醫對甲亢無明確記載,根據其所特有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追溯、研究文獻后,發現其屬于“癭病”“癭氣”“癭囊”等范疇。?靈樞?中“馬刀夾癭”是對甲亢的最早記載。“癭病”最早記載于?諸病源候論·癭候?:“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癭氣”最早記載于?太平圣惠方?:“夫癭氣咽喉腫塞者,由人憂恚之氣,在于胸膈,不能消散,搏于肺脾故也。”?醫學入門·癭瘤?中記載:“癭氣,今之所謂癭囊者是也。”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癭瘤證治?對癭病進行了詳細區分,認為該病可分為石癭、肉癭、氣癭、筋癭和血癭。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指出癭病的發生不僅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如飲水、食物、當地水土質地有關,還與個人的情志因素有關[6]。?濟生方·癭瘤論治?記載:“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7]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記載:“癭瘤,氣舍主之。”[8]明·陳毓仁?外科正宗·癭瘤論?提到,癭病的發生主要因氣、痰、瘀膠著而成[9]。宋恩邸等[10]認為,癭病主要與情志不遂、肝氣郁滯、飲食失宜、脾胃失養、素體陰虧等有關。
3.1 辨證分型論治 目前,臨床對甲亢的辨證分型無特定標準,各個醫家對該病有不同的分型和治療方法。司富春等[3]探究甲亢的中醫證候和方藥,發現甲亢分為氣陰兩虛、痰氣郁結、肝郁氣滯等證型,臨床治療以補益劑、清熱劑、和解劑、祛痰劑、理氣劑、安神劑為多,代表方包括龍膽瀉肝湯、生脈散、天王補心丹、丹梔逍遙散、四海舒郁丸、消瘰丸、柴胡疏肝散等[11]。研究發現,柴胡疏肝散不僅能夠降低患者甲狀腺激素,改善甲狀腺功能,還能提高促甲狀腺激素(T SH)水平,降低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T R A b)、三酰甘油(T G)、甲狀腺微粒體抗體(TMA b)及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 GA b)水平[16]。姜德友等[13]認為,痰濁阻滯證是甲亢的主要證型之一,應以消痰軟堅散結為治法,常以二陳湯加減治療。王春紅[14]采用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味治療甲亢突眼患者,治療8周,總有效率達91.18%。從上述可知,甲亢初期多與肝氣郁結相關,中期以痰氣凝滯為主,后期以臟器虛損、陰耗傷為主,故治療上初期理氣解郁,中期消痰散結,后期滋補氣陰,化痰消癭散結貫穿疾病治療始終。
3.2 疾病分期及證治 甲亢病程長,其發生與發展具有階段性,病機復雜多樣。甲亢的病情演變早期以肝氣郁結為主,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不行津,痰液內生,壅結頸前,形成癭病;中期氣久郁不暢,氣郁化火,火煉津灼液為痰,痰氣交結,合而成癭;后期病久,正氣虧虛、氣陰兩虛。陳俊等[15]將甲亢分為早、中、后3期,其中早期以疏理肝氣、化痰散結與養陰為主;中期以清解痰熱、理氣活血為主,兼以補陰液;后期則以濡養氣陰、安神定志為重。李賽美認為,甲亢的發病的初、中期與肝密切相關,初期主要為肝氣阻滯,治以行氣解郁化滯,代表藥物有柴胡、枳殼、赤芍、夏枯草等;中期肝氣郁結、痰瘀阻滯,治以消痰散結化瘀,代表藥物有浙貝母、夏枯草、玄參等;后期以養氣陰為主,兼以化瘀,代表藥物有生地黃、黃芪、山萸肉、澤瀉等[16]。從上述可知,甲亢初期多與肝氣郁結相關,中期以痰氣凝滯為主,后期以臟器虛損、陰津耗傷為主,故治療上初期理氣解郁,中期消痰散結,后期滋補氣陰,化痰消癭散結貫穿疾病治療的始終。
3.3 專方專藥 根據甲亢發生發展的病因病機,臨床醫師多以中藥成方或自擬方隨癥加減治療。如丁治國教授認為甲亢的發生與陰虛內熱有密切聯系,自擬滋陰清熱疏肝方(包括黃芩、生石膏、知母、酸棗仁、柏子仁、麥冬、天冬、玉竹、首烏藤、蒲公英、白芍、醋柴胡、醋香附、黃芪、半夏、陳皮等)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17]。于志強教授認為甲亢的發生與肝郁有密切相關,治療過程中強調瀉肝,使用甲亢煎(包括沙參、麥冬、石斛、白扁豆、蓮子肉、柴胡、桑葉、黑山梔、昆布、白芍、烏梅、木瓜)治療,收效良好[18]。曲竹秋等[19]使用甲亢煎治療甲亢,總有效率達95%。李賽美教授則認為甲亢的發生與肝胃郁熱有關,使用白虎湯加減清肝胃郁熱,常用藥物有生石膏、知母、柴胡、太子參、枳殼、白芍、山藥、牡蠣等,療效確切[20]。趙富民等[21]創立玄夏消癭湯(包括玄參、夏枯草、青皮、陳皮、當歸、川芎、麥冬、牡丹皮、半夏、桔梗、浙貝母等)治療甲亢,以消癭散結、行氣活血化痰為治療大法,經驗獨到。專方專藥的治療特點在于,根據甲亢發生的基本病機,運用特定的方劑治療,可取得滿意的療效。其共同點在于從肝論治,或滋陰疏肝,或疏肝解郁,或疏肝泄熱,發揮散結消癭的功效。
3.4 中西醫聯合治療 中藥聯合西藥治療甲亢可以縮短療程,提高療效,減少西藥的用量和不良反應。研究表明,知柏地黃丸聯合丙硫氧嘧啶治療甲亢,較單用丙硫氧嘧啶更能有效降低血清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4)、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 T3)、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F T4)水平,同時可上調血清T SH水平[22]。于泳[23]將93例甲亢患者分為西藥組和聯合組,西藥組僅給予甲巰咪唑治療,聯合組在甲巰咪唑治療基礎上加入中藥治療,結果表明聯合組的臨床療效優于西藥組。孫扶等[24]將112例陰虛火旺型甲亢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觀察組則配合使用當歸六黃湯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使用中藥聯合西藥治療甲亢,既避免了單一治療方案的不足,同時也為中醫治療甲亢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高,甲亢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中醫藥在治療甲亢中發揮了較大的優勢,治療方法也得到不斷完善。目前對甲亢的辨證分型、療效判定尚無統一標準;中藥湯劑口感不佳,不易被患者接受。因此,筆者認為,臨床需制定統一的甲亢中醫辨證分型和療效評價標準,改善中藥口感,研發新劑型,以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