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朋 鄒漢飛 柯俊羽* 鐘昌霖,2 付錦芝,3 李鰲才
1.廣東省高州市中醫院 名老中醫工作室,廣東 高州 525200;2.廣東省高州市鎮江鎮衛生院中醫科,廣東 高州 525200;3.廣東省高州市分界鎮中心衛生院,廣東 高州 525200
枳實導滯丸源于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由大黃、枳實、神曲、茯苓、黃芩、黃連、白術、澤瀉組成。原方為治療濕熱食積胃脘脹痛而設,有消積導滯、清利濕熱之功效。后世醫家多用于治療胃脘痛、急性胃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病癥。方中枳實、大黃行氣、清熱、化濕,既使腹部脹痛得減,又使腸中垢膩得以外泄,因此瀉痢可止,便秘亦可通;黃芩、黃連清泄腸腑熱邪,神曲消導胃腸之食滯;茯苓、炒白術、澤瀉健脾祛濕,攻邪而不傷正。如有惡心嘔吐、可酌加藿香、陳皮;如肺熱引起口干、咽痛,舌紅、脈數等熱象較明顯時,可加葛根、連翹、牛蒡子等,若出現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者可加瀉葉;厚樸、檳榔、青皮加強行氣導滯。《醫方集解》謂其:“足太陰、陽明藥也,飲食傷滯,作痛成積,非有以推蕩之則不行,壅滯不盡,病終不除。”李鰲才教授經過40余年的中醫內科臨床實踐,運用此方加減治療腹痛、泄瀉、風溫肺熱等癥常獲良效。筆者有幸侍診李鰲才教授左右,受益良多,現將李鰲才教授配伍使用該方經驗簡述如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急性胃腸炎成為消化內科的常見疾病,多發于夏、秋季節,具有起病急且進展速度快的特點。中醫將急性胃腸炎歸為“水瀉”“飧泄”“泄瀉”等范疇。泄瀉定義前人及現代醫家均有論述[3-4],如《奇效良方》載:“泄者泄漏議,時時溏薄,……瀉者一時水去如注。”《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則膜滿閉塞,下為飧泄。”《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臨床患者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酗酒,情志因素等表現出脘腹痞滿、腹脹腹痛、大便窘迫不爽、里急后重等癥。李鰲才教授認為,要使六腑轉輸、出納等功能正常運轉,必須保持其通暢,所謂“六腑以通為用”。若脾胃受損,濕困脾土,熱蘊腸腑,則出現濕熱泄瀉。此類泄瀉病位在脾胃及大小腸,臨證要點為:①脘腹痞悶,疼痛;②大便窘迫,里急后重;③舌苔黃膩,脈沉有力。因此采用清熱利濕、通利之法治療食積腹痛、瀉下不暢等病癥,方用枳實導滯湯加減,斟酌藥量,可取得滿意療效。
驗案舉隅 :陳某,男,69歲,2018 年11月20日因“腹痛、腹脹5天,加重伴腹瀉2天”求診。腸鏡示:結腸炎。刻下:腹痛,以臍周為主,陣發性加重,腹脹,伴腹瀉,日3次,大便黏膩不爽,小便黃,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西醫診斷:急性胃腸炎;中醫診斷:泄瀉(大腸濕熱)。治法:清熱祛濕,消導化積。方用枳實導滯湯加減:炒枳實15 g,黃連5 g,黃芩10 g,神曲10 g,山楂10 g,茯苓15 g,炒白術15 g,藿香10 g,葛根10 g,澤瀉15 g,甘草5 g。7劑,日1劑,水煎400 mL,早晚分兩次飯后溫服。患者服藥后諸癥皆緩,再進5劑諸癥皆除,隨訪3個月未見反復。
按:急性胃腸炎是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癥,常因飲食不潔、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而誘發,病因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等。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出現發熱、脫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甚至威脅生命[1-2]。此案患者出現腹痛、腹脹、大便黏膩不爽,皆為濕熱之象。飲食積滯內停,氣機壅滯,傳導失司,故腹痛里急而肛門滯重;濕熱蘊結不化,下迫于腸,則生泄瀉;濕熱內蘊則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辨證屬大腸濕熱。清代名醫吳鞠通曰“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治療要兼顧祛濕和清熱,故以枳實導滯湯清熱祛濕,消導化積為主,加藿香芳香化中焦濕濁;葛根升發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上升而奏止瀉之效;甘草調和諸藥,兼以泄熱。
病毒性肺炎在中醫學歸屬為“風溫肺熱”范疇,多屬肺熱腑實證[5-6],肺失肅降則津液不能下達,可致大腸運化受阻,導致腹痛、腹脹;若大腸燥熱便結、腑氣不通,則影響肺氣的宣降。《靈樞·本輸篇》記載:“肺合大腸,大腸者,……肺為臟屬陰,大腸為腑屬陽,兩者一臟一腑,……相合為用,通過經絡的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肺與大腸相表里在后世醫家的臨床實踐中得到充分證實并不斷發展,已成為中醫臟腑表里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李鰲才教授認為清肺需通腑,腑氣通則肺氣宣,采用通里攻下、肺腸同治之法,尤其在肺熱證候中采用枳實導滯湯加減,可達到釜底抽薪的獨特療效。
驗案舉隅:患者劉某,女,43歲,于2019年8月27日就診。主訴:咳嗽3天,發熱1天。患者于3天前因不慎著涼開始咳嗽,痰黃,納可,小便調,大便3天未解,自到藥店買止咳糖漿口服,癥狀可緩解。1天前因吃油膩食物,加之喝冰凍飲料病情加重。次日到我院求診:測體溫39.1 ℃。刻下:發熱,咳嗽,痰黃稠,面赤,口臭,納差,腹滿脹痛,小便黃,未解大便。舌紅,苔黃膩,脈實大。查血常規:WBC 5.8×109/L,中性粒細胞57%,淋巴細胞75%;DR示肺紋理增粗。西醫診斷:病毒性肺炎;中醫診斷:風溫肺熱,證屬肺熱腑實;治法:清熱導滯,通腑泄熱。方用枳實導滯湯加減:枳實10 g,厚樸10 g,黃芩10 g,炒黃連5 g,茯苓15 g,甘草5 g,連翹10 g,神曲15 g,檳榔10 g,青皮10 g,當歸6 g,牛蒡子10 g,山楂10 g,生大黃10 g,瀉葉8 g。1劑,水煎內服。2019年8月29日復診,患者訴服藥1小時后,開始解腐臭大便1次,咳嗽癥狀緩解,熱退,復查體溫37.5 ℃。當日晚上再解大便2次。現食欲不佳,眠尚可。原方減去大黃,番瀉葉,加白術20 g,麥芽15 g;5劑,每日1劑,水煎400 mL,早晚分兩次飯后溫服。后隨訪,患者熱退、咳嗽止。
按:病毒性肺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呼吸道及肺部引起的炎癥,可通過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播,好發于冬春兩季。臨床主要表現有發熱、寒戰、頭痛、全身酸痛、疲勞倦怠等全身癥狀,部分患者會有胃腸不適的表現,若治療不及時,易誘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7-8]。該患者因感受外邪起病,邪氣入里化熱,復因飲食不節傷脾胃,不能運化水谷,積滯于中焦,壅塞氣機,而致腹脹、大便秘結之癥。正如《丹溪心法》曰“氣有余便是火”,內外合邪,邪熱較盛,故見發熱。故李鰲才教授治以枳實導滯湯加減。方中枳實消食除痞,破氣消積;神曲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且有解表退熱之效;山楂行氣健胃,消食化積,尤善化油膩肉食積滯;黃連清熱瀉火,炒用可緩解苦寒之性,以防苦寒敗胃;黃芩歸肺,大腸經,清熱解毒,善清肺火,為肺熱咳嗽的要藥;連翹、牛蒡子、瀉葉清熱潤腸;厚樸、檳榔、青皮加強行氣導滯。當歸潤燥滑腸,現代藥理研究[9-10]證實當歸還具有抗炎作用;大黃、番瀉葉兩藥共用除胃腸積熱,通腑瀉熱;茯苓味甘益脾,能助脾運化水濕而達到健脾的作用;甘草調和諸藥。二診患者已排出腐臭大便,故減大黃、番瀉葉之瀉下,加白術健脾益氣,脾氣健旺則后天之本得以滋養,麥芽健脾養胃。《景岳全書》云“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邪甚而移于大腸”,故外邪犯肺化熱后容易傳導于大腸而致病,其病證容易發生傳變,因此投以枳實導滯湯加減,使熱之外邪從腸腑泄之,達到滿意的臨床效果。
李鰲才教授運用古方并不墨守成規,而是在把握其方義與內涵基礎上加以發揮,循古而不泥古。筆者總結李鰲才教授運用枳實導滯湯的經驗發現,臨證時需要抓住三個關鍵點:其一,泄瀉癥見脘腹痞悶,疼痛,大便窘迫,里急后重;其二,風溫肺熱病癥見痰涎壅盛,便秘;其三,舌苔黃膩,右寸脈實大。故臨證仔細甄別,兼顧次要癥狀,斟酌藥量,即可發揮中醫中藥治療疾病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