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方 潘文華
摘 要:意識形態問題在經濟發展全球化、政治發展多極化、思想發展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對化解當今國際社會中的意識形態對立等問題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相對獨立性、社會歷史性、虛實共存性等性質對意識形態的特點進行研究分析,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蘊含的批判性、階級性、客觀性等特征進行論述,形成對這一理論的整體認識,從而為更好地理解意識形態的重要性,進而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提供助力。
關鍵詞:馬克思;意識形態;階級;特點
作為歷史唯物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開創了馬克思所處時代對意識形態認識的新境界。然而,這一思想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而是分散在馬克思的諸多著作中,并且隨著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不斷變遷而進一步發展。盡管如此,對于當代任何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都需要從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中尋找思路乃至解決策略。因此,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深入學習研究,既是更好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需要,也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必然要求。
一、相關概念解讀
“意識形態”一詞最早被賦予“觀念學”的獨特內涵,并被認為是隨著生產力發展和思想進步誕生的。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后人在批判與繼承這一概念時逐步將其完善。馬克思更是另辟蹊徑,雖然未曾對意識形態理論做出過明確的定論,但對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有著獨樹一幟的見解。
意識、社會意識、意識形態看似含義相同,實則有著很大的區別。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人腦特殊機能和獨特屬性的意識是人類在經過漫長的進化后,在物質世界長久發展的基礎上,對客觀世界做出的主觀映像。它包含著人類的各種感應、思考、觀點。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意識的產生依賴于物質并且在內容上也是物質的,只不過會有諸多不同的表現形式。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
在漫長的進化發展中,人通過不斷勞動實踐逐漸建立起社會,并在社會性活動中如生產、交流等,形成了復雜多樣的社會聯系,具有了社會屬性。此時,處在一定社會之中的意識在社會存在和社會實踐的共同作用下,由單純地反映存在轉變為反映社會存在,進而作為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存在,意識也就轉變為了社會意識。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意識只不過是意識的一部分,它同樣依賴于社會存在并且反映社會存在。換言之,相較于寬泛廣義的意識而言,社會意識更具有限定性,更為具體。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意識形態這一概念的定義并未實現統一,可謂是各抒己見。相較于大而廣的意識,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的社會意識,意識形態則更為精細。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僅是社會意識表現形式的一部分,是指“反映社會的經濟關系、階級關系的社會意識,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2]。顯然在這里,意識形態植根于階級基礎,反映的內容由社會存在縮小至特定階級集團的利益和訴求,并且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對特定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維護,最終構成對本階級集團的保護。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意識、社會意識、意識形態三者之間相似性和獨特性并存。如果單從范圍大小的角度,用數學中的大小關系來表示三者的關系,則應是意識大于社會意識大于意識形態;如果從階級色彩的濃烈程度來看,則應是意識形態大于社會意識大于意識。因此,三者不應被混淆、亂用。但是無論三者有著怎樣的關系,它們所反映的內容都是客觀存在,并對客觀存在有依賴性。
二、意識形態的特點
意識形態區別于意識、社會意識,作為馬克思開創并不斷完善新世界觀過程的基石,具有深刻的內涵和龐大的理論體系。同時,隨著馬克思研究的不斷深入,意識形態在更為廣泛的領域被運用的同時被賦予了全新的理論內涵,并且在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和實踐中實現了進一步成長。因此,學術界對意識形態的內涵、定義等問題仍有爭論。對此,應以客觀的態度去把握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論述,從而形成對意識形態特點的深刻認識。
(一)相對獨立性
作為社會意識形式一部分的意識形態,本質上是意識。而意識為物質決定,并依賴于物質而存在,意識形態自然也依賴于其物質基礎“市民社會”,并且服從于“市民社會”的需要。但是馬克思將辯證法運用到對意識形態的分析中來,發現意識形態雖然不能完全獨立社會存在,卻有一套自成體系的發展演化方式,并且對其物質基礎具有反作用。具體到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階段,占主導地位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并不能適應已經產生并且逐步發展壯大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此時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便同其產生的物質基礎出現了不完全同步性。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建立在已經誕生了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之上,資產階級宣揚的自由、個性解放等思想理論無疑在同封建專制的抗爭中更有利于發動群眾、贏得支持,并最終推翻舊的封建社會建立起新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一過程中,相較于已經落后于社會生產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而言,能夠適應新型生產方式的較為先進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此時的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另外,在資本主義制度被確立為國體之后,資產階級又利用意識形態這種隱形手段來鞏固其在精神上的統治地位,資產階級為此制定的目標、計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預示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因此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再次得到彰顯。
(二)社會歷史性
由于意識形態的產生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在不斷發展的社會中會不斷產生新的階級,而新的階級會有代表自身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即使是已經存在的階級也會隨著不斷變化的時代和社會生產對其已有的思想理論觀點進行補充完善和發展,因此意識形態便毋庸置疑地具有社會歷史性??v觀人類社會發展的五大階段,每一個階段占據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都是不同的。有怎樣的社會物質基礎就會誕生相應的社會意識形態,盡管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其所依賴的社會存在,但是這種脫離也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社會存在依然決定著意識形態的內容、形式、發展方向,因此意識形態便有了歷史局限性。同時由于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需要的工具,意識形態自身的階級性特征又使得它無法避免地具有階級局限性。
(三)虛實共存性
所謂虛實共存性是指意識形態具有虛假性與真實性辯證統一的特點。意識形態的虛假性主要指它的唯心主義根源和具有顛覆性的維護利益集團的功能。馬克思曾用“虛假的觀念體系”,這一具有批判色彩的詞語對意識形態的基本內涵進行詮釋。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認為,統治階級不僅在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對被統治者進行控制,同樣也會在社會精神生活方面加以統治,從而形成全方位的統治局面。此時,意識形態便無法避免地成為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而意識形態的真實性是指意識形態在本質上作為一種意識,它是對其所屬階級在不同歷史階段對社會各方面利益訴求的真實反映,也是對社會實踐的反映。需要強調的是馬克思從未對意識形態的真實存在進行否定。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無論它具有怎樣的性質,會有怎樣的變化,都是我們不能忽視或無視的一種客觀存在,要看到其對一個人的生存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對意識形態虛假性的批判,對其作為一種客觀歷史現象的論述,鮮明地體現出他從始至終的辯證法思想。因此理解意識形態的虛實共存性對于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樹立辯證法思想有著不可小覷的意義。
三、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三大特點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散落在馬克思主義的各個部分,并且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發展過程。在不同情境中,面對不同問題時,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的概念、功能等方面有著不同的回答。雖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意識形態進行了正式討論,在意識形態領域中開辟出了一條具有辯證法色彩的嶄新道路,但是這并不能完全代表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精彩之處。我們依然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進行梳理,從大的方面盡可能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特點加以概括,以此逐步深化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正確認識。
(一)具有濃郁批判色彩
馬克思將意識形態一詞論述為“虛假的觀念體系”,從其產生的理論根源和物質根源進行徹底的批判。
在徹底的唯物主義還未完全取代唯心主義占領思想界的高地之時,人們對于意識形態的解釋或見解,大多建立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這就導致了人們從不切實際的虛幻意識出發,認為意識先于物質而存在,并且決定了物質發展,進而構建起顛倒了物質與意識關系的理論,形成唯心主義世界觀。同時,在唯心主義的影響下,“人們迄今總是為自己造出關于自己本身、關于自己是何物或應當成為何物的種種虛假觀念”[3]。這種虛假觀念借助人類幻想的力量,反過來以無限擴大的威力統治和欺騙人類自身,甚至發展成為至高無上的存在。這就再次顛倒了人與意識的關系,使得這種思想具有不合理的虛假的性質。馬克思對這種“虛假的觀念體系”的批判實質上是對唯心主義的批判,對這一顛倒關系的批判,對試圖證明造物主或神明存在的批判。也正是通過這種批判,我們才能重新回歸到人自身,從物質基礎出發來考察人自身,進而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除了對這種“虛假的觀念體系”形成的理論根源——顛覆性的唯心主義進行批判之外,還對其產生的物質根源即對同樣具有顛覆性的維護利益集團的需要進行批判。在馬克思看來,新集團中思想家或是理論者為了維護本集團的利益,實現本集團的政治或其他方面目的,為了得到大眾群體的廣泛支持,會將本集團特定的思想觀念體系掩蓋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把短期性、變動性的聯系掩蓋為長期性、穩定性的聯系,把真正反映普羅大眾利益的訴求掩蓋為局部性、個體性的利益訴求,混淆視聽,顛覆黑白,進而使其思想理論具有合理性、普適性。正是這種掩蓋,才使得意識形態的虛假性色彩更加濃郁,并且這種虛假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尤為突出。與此同時,馬克思進一步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虛假性,并最終指出取代這一虛假生產方式的根本途徑就是通過社會革命將其推翻,再立足于社會實踐重新建立新的生產方式。
(二)具有鮮明階級特征
馬克思在深入研究意識形態發生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客觀地揭露了意識形態內在固有的發展規律,并以無產階級的立場為立足點,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科學的方法為支撐點,對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中蘊藏著的為剝削制度的辯護、利己主義等內容進行徹底的批判。因此,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具有突出的階級性。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認為,在某一階級還未徹底成為統治階級之前,這一階級還未完全從普羅大眾中脫離出來,因此他們能夠利用這一特殊條件發展所謂的共同利益,贏得更多支持。一旦他們上升為統治階級,由于在此之前的思想理論已經深入人心,很輕松地就可以將其思想抽象化、籠統化再通過灌輸等形式潛移默化、將自己作為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需要植根于被統治者,同時削弱被統治者自身所在階級的思想觀念,進而獲得并發展自己的特殊利益。此時,意識形態便實現了維護階級統治的功能。另外,由于被統治者接受了統治階級的思想理論,統治階級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維護其統治需要的制度、法律法規便有了合理性,同時,由于被統治者束縛于統治者的管理之下,其思想觀念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進而產生出符合或順從統治階級統治的觀點,在社會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統治階級制定的規章制度。由此發展,統治階層統治的合理性得到了認同,也減少了社會對其統治的反抗,意識形態維護統治階級的作用再次彰顯。因此,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在進行理論批判的同時,轉向了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抗爭指明方向。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只有徹底推翻充斥著剝削和壓迫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及其產生的社會生產關系基礎,才能使得代表無產階級自身利益,也即全人類利益的意識形態得到人民群眾認可,才能發動更多的力量去進行社會革命,最終實現社會性質的變革和人類解放。
(三)發展的結構體系
在對意識形態產生的理論基礎和物質來源等內在方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得出了意識形態具有虛假性的特點,形成了具有批判性質的否定觀點;馬克思又將意識形態同外在社會相聯系進行分析,得出了意識形態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形成了具有階級特征的觀點。但是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分析并不僅停留在這兩大方面,而是又從不偏不倚的描述性角度闡述了意識形態的結構,形成了具有客觀性質的科學觀點的同時,也完善了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
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屬于觀念上層建筑。之所以將意識形態稱為觀念上層建筑,是為了同具有物質形態存在的政治上層建筑相區別,同時強調意識形態的僅具有的觀念存在形式。而上層建筑是指在社會結構之中,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的一種社會關系。因此,作為觀念而存在的意識形態仍受社會經濟基礎的束縛。盡管如此,意識形態自身依然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并且有自成體系的發展規律甚至會對經濟基礎產生影響。馬克思隨后繼續深入到社會生產實踐中,分析出意識形態還要受到作為其產生主體的人所處階級的影響,而階級對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意識形態具有虛偽性的重要原因。撇開階級的影響,單純的上層建筑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并非生來就有否定性。
馬克思在科學準確把握意識形態特點、功能、價值等方面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系統的意識形態理論,并將其貫穿于指導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進行抗爭的各個階段,進而在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又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最終在實踐中實現自身意義。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是在不斷地實踐中實現深化發展,完成自身體系的構建與成長。
四、總結
意識形態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存在的,并通過階級斗爭而確立起統治地位的。同時占領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必然會依賴于階級的力量,發揮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需要的作用,證明其統治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并對敵對階級進行反抗,進而增強統治階級的統治力量。在西方敵對勢力企圖借助文化輸出、社會思潮等手段,通過侵占意識形態領域不斷打壓、分化中國的今天,正確認識并深刻理解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不僅有助于進一步發展中國的意識形態理論體系,而且對有效揭穿西方敵對勢力圖謀,維護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安全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4]肖喚元,秦龍.論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及其內在旨趣[J].理論與改革,2016(1):7-12.
[5]伍志燕.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思想與理論啟蒙[J].長白學刊,2019(2):32-38.
[6]龐立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思想特質與當代使命[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38-44.
[7]王永貴.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精髓及其當代啟示[J].理論學刊,2009(6):4-8,127.
[8]李艷艷.馬克思在意識形態虛假性問題上的理論超越與當代啟示[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7):92-100,160.
[9]吳勝鋒.從意識到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理論的三重語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