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蘊嶺
近年,國家開始重視區域國別研究,一時間,全國建立了眾多研究機構,有關區域國別研究的學科設置問題也開始引起關注。
在我國,區域國別研究一直是居于重要地位的,我所在的中國社科院就有多個專門研究區域國別的研究所。但是,由于學科分類是按專業門類劃定的,大學教育系統要進行學科評估就找不到它的位置,學位授予也無法進行,最后只好把成果分散到各個專業門類,學位也是如此。所以,大學的區域國別研究機構,大都掛在外語教學機構之下,設立的研究生學位也大多是語言文學。
區域國別研究是一門交叉學科,不僅涉及人文社科,還涵蓋不少自然科學的專業。就前者而言,涉及語言、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其實,就名稱而言,可以統稱為國際區域研究(有別于國內區域研究),既包括區域綜合研究,也包括國別研究,作為一門學問,可稱之為“國際區域學”,簡稱為“區域研究”或“區域學”。
區域是國別的第一層對外關系,是國家與世界之間的中位鏈接。在地理大發現之前,區域是國家外部世界的全部,所及地區便是天下,所形成的認知便是“天下觀”。地理大發現之后,“天下”不再是一個,而是多個,即世界是由不同的區域構成的。在現代國家體系確立之前,區域作為國家地緣載體具有特殊的性質,往往形成特殊關系和秩序。現代國家體系確立后,國家的邊界具有了法定的性質,區域架構與關系性質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但是,基于地緣與利益鏈接的原因,區域的重要性并沒有降低。
地緣是區域的定位基礎,有不同的層次:大區域,以洲為界;次區域,在大洲之內以近地緣為基礎的區域;小區域,在次區域之內,還有基于地緣鏈接的各類區域。盡管不同的區域在鏈接方式、關系結構、治理形式等方面很不相同,但是,作為一種民族國家依托載體,在基本定位、結構組成、利益鏈接、關系結構等方面還是有著很強的通用性特征的。因此,從國際區域學視閾的角度,區域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多國共處的空間。區域關系既包括國家間的關系,也包括區域的關系,既有區域內關系,也有區域間關系,既有國家主權下的治理,也有區域層次的治理。
基于洲際區劃的大區域,并非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有著特殊的內在聯系與利益基礎,構建了不同形式的區域組織或機制,對區域事務進行管理與治理。歐洲建立了歐盟,顯現了區域的高度聯合,對區域事務行使管理職能;非洲建立了非盟,構建了自貿區,對于區域事務進行一定的干預和治理;在美洲、亞洲、大洋洲也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區域性治理機制。
次區域的地緣鏈接更緊密,區域性特征更強,大多建立了區域組織或者合作機制,對區域進行更有深度的管理和治理。比如,東南亞地區建立了東盟,目標是建成經濟、安全與社會合作為基礎的東盟共同體;在東亞地區,建立起了多層次的合作機制,有東盟國家與中日韓三國(10+3)、東亞峰會,還有基于領域的貨幣金融合作機制(清邁倡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等。
還有一些是具有區域特征的各種形式合作與治理機制,比如,基于區域的地區開發銀行;既有地緣鏈接,又有族群和政治特征的阿拉伯聯盟、海灣阿拉伯合作委員會等;還有些是基于共同利益的認定,組成了多種形式的期待有區域性特點的功能性合作機制。
二戰以后,世界的一個重大發展是多邊組織和機制構建,旨在應對和管理全球性的問題,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但是,多邊主義運行復雜,在諸多方面都有很多制約,在管理與治理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這使得區域性組織和機制的作用得到認同、重視和發揚。從實際需要與發展來看,基于區域的關系構建和功能治理與多邊關系和治理并不是相互替代與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與協同的。特別是在多邊組織和機制的發展面臨困難的時候,或者對許多問題難以應對和處理的時候,區域組織和機制可能更容易獲得進展。研究表明,區域管理和治理對于國家也不是削弱的,而是起到補充和加強的作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