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珊
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 2018年,方圓實驗小學第一批申請成為白云區智慧校園試點校,把創建智慧校園看作構建服務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管理的智慧生態圈的過程,在原有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及創客特色項目基礎上,用信息化支撐教與學的變革,努力為師生成長、為學校發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撐條件。
一、打造友好的智慧校園學習環境
學校總體構建智慧校園建設方案,完成了硬件設施、設備的建設工程,校園Wi-Fi全覆蓋,錄播室、公用平板、納米黑板、白板等都配備齊全,并且建設了專門的創客場室。得益于白云區教育局統籌組建的智慧白云大數據平臺,學生所用平板均選擇各自家庭現有設備,大大減輕了家長負擔。
二、探索“有效優質 促進發展”的智慧課堂教學改革
智慧校園既然為教與學服務,課堂教學改革研究一定是重點。我們理解的智慧課堂教學是以“互聯網+”的課堂學習環境和工具為支撐基礎,以“多樣化互動方式、注重深度思維培養、現代學習方法習得”為改革措施,具有“優質有效、促進發展”特色的課堂教學。
1.培育學生信息化學習素養
因為有了信息化工具,智慧課堂教學可以更著力于培養學生有效地利用信息、 表達個人的思想和觀念、并樂意與他人分享不同見解或資訊的信息化素養。如語文課堂通過課前網絡資源收集、課中推屏分享互動、課后平臺整理匯報的方式,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逐步利用工具掌握篩選信息、表達分享的能力。
2.提高學生差異化學習效率
智慧課堂大數據平臺的及時反饋功能,使教師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如數學課,根據學生即時練習反饋的學情差異化,教師推送不同程度的后續練習,實現了分層學習指導。尊重學生差異化學習使“吃不飽”“吃不了”的現象大大減少,教師精講精練,只講學生不懂的部分,學習效率和教學效益都得到提升。
3.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學生的有效學習方法常常因人而異,有效的教學應允許其進行個性化學習,因為智慧課堂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技術輔助工具,個性化學習成為現實。通過耳機、平臺題庫自主練習、個性化資源選擇等方式,學生可以有目的地以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英語會話練習,或者相同興趣的學生課后可自主組織開展線上小組討論,組織項目式學習。由此,智慧課堂的課內外學習會更有利于激發個人學習內驅力,而不是僅依靠教師的指令。
三、開展基于雙融雙創的豐富的智能時代實踐體驗
為適應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要求,落實國家和省有關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任務和要求,廣東省教育系統積極開展“雙融雙創”行動,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雙融雙創”即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雙向融合,教師與學生的創新與創造。基于這樣的理念,在學校創建智慧校園的過程中,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智能時代實踐體驗活動。
多樣的信息技術課程。在原有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更新變革,在不同年級增加了新的學習內容,豐富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特別是應用體驗。如作為廣州市人工智能實驗校,我們將市編教材內容與信息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抽出一些課時專門介紹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的知識,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時代發展的興趣。同時,我們還把3D打印設計、智能硬件編程等內容逐步在五六年級課程中滲透,期待六年級畢業時,每個學生都能設計和擁有一個自己的3D打印專屬作品。
在“芳園里”創客園中,開辟了“云廚房”,讓學生既可以動手制作美食,更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初步感受到社會上智能時代如何通過技術提升管理效率,達成目標。
活用二維碼的體驗活動。走入學校,不管是植物、場室還是雕塑,都會有相應的二維碼介紹,這是一次全員參與的人工智能實踐體驗活動。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對照各班植物角的植物查找資料,學會運用各種小程序拍照識別植物品種并制作二維碼,如形色識花、識花君、草料二維碼、百度百科等,這也是一次自己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主動實踐的學習過程。
豐富多樣的創客實踐活動。創客活動是我校智慧校園創建過程中最早形成的特色項目,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完成具有獨特創意的作品,是學校開展創客活動的主要目的。創客園里有各種小零件、3D打印筆、激光切割機、錘子、鉗子等工具,給學生一個動手實踐的園地。學校每年寒暑假前還會組織“創客節”活動,每次的主題都不一樣,但每次發給學生的卻都是相同的元件。活動中我們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可見學生其實并不缺少創造能力,只是缺少我們給予他們的空間和機會。
新媒體實踐體驗活動。互聯網的應用讓資訊、傳媒都變得非常發達,但是正確的態度和使用方法非常重要。所以學校不但有小記者站、電視臺這樣的平臺,而且專門成立了傳媒制作培訓班,每班建立一個傳媒小組,定期自己收集、制作班級或年級的宣傳資料,然后在方圓直播間里滾動播放,增強了校園生活的信息流通,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抖音小視頻等新媒體工具,也通過正能量的宣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智慧校園的建設一定不是在設施設備上比拼投入的一場改革,而是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因為有了智慧校園的相關技術條件,更有利于學習內容對接真實生活,課程模式更多樣化,教與學都可以更關注差異化和個性化需求,學校管理更全面高效,家校、社會等教育資源會更豐富,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促進師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體驗和向往。
責任編輯? ?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