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與之相對應的“思維發展與提升”,也被列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構建以思維訓練為核心的閱讀教學體系,已成了每位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開展有深度的思維訓練呢?下面,筆者以教學《女媧補天》這篇課文為例,簡單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有效設疑,緩坡上路
蘇聯教育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太難或太易的問題都沒有探究價值。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問題才具有探究價值。這種問題設置,它依托于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但又略高于它。它就像樹上的桃子,你站著是摘不到的,需要跳起來才能得手。它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
《女媧補天》是一篇略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之一,它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整體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對于學生來說,直接讓他們進行通篇概括,難度太大,如此操作往往就成了優生的獨角戲。為了降低難度,很多教師比較喜歡采用挖空補白的方式,學生只需找到幾個關鍵詞就可以了。但這樣一來,對文章的整體感悟就變成了碎片化的處理,而且難度太低,根本就培養不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筆者在處理這一知識點時,是這樣操作的:第一步,讓學生自讀第一、二段,然后用四字詞概括出故事的起因。在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后,筆者選取了較為貼切的一個回答并讓學生板書在黑板上:天破地裂。第二步,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四字詞概括故事的經過和結果。學生們興致都很高,才一會兒,一個個精煉的答案便隨著他們的通力合作迸發而出。根據學生的答案,筆者把這些四字詞梳理成了這樣一條線索:天破地裂—尋找彩石—煉石補天—殺龜撐天—殺死黑龍—堵塞洪水—恢復平靜。第三步,筆者讓學生根據線索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時候,學生們概括起課文的主要內容就顯得容易多了。這樣的問題設置,既有梯度又有深度,有效實現了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和對課文的整體感悟。以四字詞為起點,連成線索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相當于給了學生一個學習的支架,就像他們平時用幾個四字詞造句一樣,非常符合他們現有的認知水平,學生概括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設置問題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問題的有效性和普及性,讓問題能觸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產生認知的欲望,緩坡上路,學生的思維也就能得到了更深層次的鍛煉。
二、傳授方法,展現自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我們抱怨學生回答問題深度不夠的時候,恰恰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教給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方法。你教得淺,學生自然就答得淺;你教得深,學生自然就答得深。
《女媧補天》這篇神話故事,為了感受故事的神奇,如果教師采用的是淺層思維的訓練方式,學生只要找到與神奇有關的句子就可以了。那如何展現思維訓練的深刻性呢?筆者是這樣做的:首先是讓學生找到神奇的句子,然后把它畫出來,再用三角符號標出關鍵詞,最后還要結合關鍵詞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完整的示范就是:大家請看第二段第4句:“要知道,不周山本是一根撐天的大柱子,共工這么一撞,這根撐天的柱子被撞斷了。”筆者覺得這句話寫得很神奇。里面的“撐天的大柱子、一撞、被撞斷了”這幾個詞語,讓筆者充分感受到了共工的神力。“要知道,不周山本是一根撐天的大柱子,共工這么一撞,這根撐天的柱子被撞斷了。”共工的頭實在太厲害了,能夠撞斷這么一個柱子,那需要多大的力量,太神奇了。為了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筆者還把這種方法簡單歸納為:一找一畫,一標一寫。接著,筆者就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課文。當筆者再請學生上臺展示的時候,學生基本上都能結合關鍵詞談自己的感受,答案深刻而富有個性,充分展現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挖掘空白,激發想象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閱讀教學,我們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歷經知識形成的過程,并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體驗。而通過挖掘文本空白,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鍛煉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用更深入的目光去解讀文本,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深層思考,讓閱讀對話走向深入,走向豐富,走向精彩。
《女媧補天》這篇課文,它描寫的是一個非常正面的人物形象,但如果僅僅通過文章的語言,卻很難對女媧這個人物形象有更為深入的了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筆者抓住了文中的兩個空白點來引導學生進行想像。首先,在讀到“天上頓時露出一個大窟窿!地上也裂開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溝,洪水從地下噴涌而出,各種野獸也從山林里跑出來殘害人類。”這一句時,筆者給學生拋出了這樣的疑問:天上露出大窟窿后會是怎樣的情景?裂開了深溝的地面又是怎樣的的?洪水噴涌、野獸殘害百姓的畫面又是怎樣的?請同學們發揮想像,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通過想像,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畫面的可怕,進一步體會到了女媧的勇敢。接著,在學到“女媧先從各地撿來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的石頭,燃起神火熔煉。”這一部分時,筆者繼續追問:女媧尋找五彩石的過程,就是這么簡單嗎?找齊這些石頭,有可能去到哪里?會遇到哪些困難?請同學們繼續想像,把女媧尋找五彩石補天的過程講給你的同桌聽。這樣一來,學生在編故事,相互講故事的過程中,對女媧這個人物形象自然又有了新的理解,同時也受到了深度的思維洗禮。
四、合作交流,思維碰撞
俗語有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作家蕭伯納也曾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合作交流,無疑是填補學生思維空白的有效手段,它會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完善、更加深刻。《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上,非常有必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在思維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學《女媧補天》這篇課文時,筆者一共創設了三次小組合作交流的平臺,去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第一次是讓學生合作,用四字詞概括第2-5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并結合四字詞線索,同桌互說課文主要內容;第二次是讓學生組內交流自己覺得最神奇的地方。第三次是讓學生把女媧尋找五彩石的過程說清楚,相互講故事。這三次小組合作,都是先給示范,再進行交流,充分體現了由“扶”到“放”的過程,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學生說的每句話都不是胡言亂語,是有跡可循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樣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在這樣的平臺中,學生得到了充分的自我表達的機會,思維的翅膀得以放飛。同時,來自于對方思想的補充,也必將讓自身的思維變得更有深度。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的能力,離不開深度的思維訓練。因此,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我們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敢于提升問題的難度,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敢于肯定學生的獨特體驗,敢于接受學生不同的意見。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夠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