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華
摘 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文化知識、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意識,然而在當前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更側重于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文章整體結構內涵意義的培養,導致其對文本知識只懂得翻譯,而缺乏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主題閱讀是當前英語教學中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文本內涵及意義的理解能力,而且還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增強其閱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主題意義;教學策略
一、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課堂教學缺乏主題閱讀的有效指導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英語教師仍然采用單一固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極少強調文章的主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對特定主題意義的研究和探索。主題閱讀是近年來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然而在實際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缺乏對主題意義的認知和探究,在此基礎上實施教學,不僅不利于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更不利于實現學生全面、綜合發展的教學目標。此外,由于初中英語閱讀課程的知識點繁多復雜,很容易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僅不利于拓寬學生英語閱讀的知識面,而且無法滿足學生語言發展的實際需求,大大地降低課堂教學效率。
(二)英語閱讀課堂中學生情感體驗不足
在初中英語主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更側重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從而忽略了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真實情感的體驗能力,從而導致其無法深刻地理解文中的情感內涵,這也是導致學生英語閱讀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此外,部分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主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沒能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缺乏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從而無法巧妙地設置教學環節,以至于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無法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更無法針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情感和思想的表達。
(三)教師在課堂中無法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思維
部分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主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將教學的范圍僅限于對文本內容的研究與探討,從而忽略了學生在主題閱讀中表達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沉悶的教學氣氛,使得學生的閱讀效率大打折扣,導致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無法在英語閱讀實踐中,充分地發揮其自身獨特的優勢,使學生在主題意義英語閱讀探究中,無法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非常不利于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主題意義的教學策略
(一)立足主題意義,滲透英語核心素養
主題閱讀是近年來一直深受英語教師推崇的新型閱讀教學模式,其教學重點在于要求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著重突出主題,讓學生圍繞特定的主題意義展開學習的探究活動。這種綜合性比較強的教學模式,不論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還是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都具有著重大的意義。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主題閱讀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助于教師實現高效的教學目標。在英語主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想充分地發揮主題閱讀的優勢,英語教師需要對主題閱讀進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只有在真正了解其意義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開展主題閱讀探究教學活動,將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層面上,拓寬閱讀教學內容,增強閱讀教學的吸引力,從而實現學生語言、學習、思維、文化知識等綜合素養的共同發展。比如,在教學“A day out”時,整個文章講述的是Linda和同學的世界公園之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導入的內容具有感染力,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世界公園的相關視頻,直接突出主題,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并且在此環節中巧設懸念,讓學生對接下來的文章內容充滿期待,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章中女主角Linda的心理變化進行文章的閱讀,然后幫助學生將整篇文章進行梳理,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What can they get in the park”?并在教師提出的問題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身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進行小組的探討和交流,通過在教學中,將閱讀、口語表達、合作學習以及思考探究等學科素養進行融合,把對學生課堂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常態化,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主題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而且還助于培養學生敢于提問的精神,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得以全面的發展,不僅使當前的閱讀教學效果取得重大的突破,而且還能充分地體現出主題閱讀教學的獨特優勢。
(二)基于主題內涵,彰顯主題文化特色
主題閱讀顧名思義是重點突出文章的主題性,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應當將教學目標圍繞文章主題進行知識點的講授,為了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英語教師可以將閱讀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找出兩者的銜接點,從而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內涵的探索,使其深切地認知到主題文化的特色,以便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和文化意識的綜合發展。比如,在主題課程“Festival”閱讀教學中,根據學生對以往相關“Festival”知識的掌握,對教師給出的節日話題較為熟悉,從而增強了學生對部分西方節日的認識。然而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缺乏對文化精神理解的能力,而且對中國文化特色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也相對薄弱,針對于學生的這一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利用主題內涵的教學模式,選取西方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節日和中國的傳統節日作為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對東西文化差異的整體認知性,同時尋找實際生活和課本內容中的銜接點,借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的跨文化溝通和文化的理解能力得以全面地發展。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化辨析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輔助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語言和文化中具體現象的辨別能力,使學生對概念信息產生邏輯關聯性,從而拓展其思維能力。教師在激活并拓展這兩種節日文化背景的同時,為了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可以巧妙地設置一些問題:“Do you need any missing traditions during Spring Festival”以及“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ristmas and Spring Festival?”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非常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從而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然后,學生通過對節日主題這篇閱讀文章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之后,不僅加深了對中西方節日的認知,而且充分地了解到不同文化所包含的內涵意義也會不盡相同。英語教師還需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專業技能,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對文化知識范圍的拓展,這樣才能確保教學效率的提升,從而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