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峰
進入“互聯網+”時代,“習本課堂”突破原來的班級教室和課堂的局限,借助實體教室與網絡環境的配合,覆蓋更大的時空范疇。按照學習的時間、空間、組織形式,分成課前習、課中習、課后習這三個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的實施環節,這種“大課堂”下,學生的“學”和“習”真實地發生,深度學習讓數學課堂更有思維含量。
一、課前習:自主學習+主動提問
更多時候,小學數學教學不是讓學生記住數學的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數學的“再創造”過程。實現這一步,學生的自主思考、獨立探究顯得尤為重要。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里進行自主探究,往往時間不充分、思維不深入、思考獨立性差,使探究流于形式。因此,先自主學習、嘗試探究,再帶著思考和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是深度學習的思維保障。課前習可以推送微課、發布小游戲、布置實踐活動等等,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學習,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在這當中的疑難、困惑、發現,就是課堂學習中最寶貴的資源。
例如,《露在外面的面》一課,學習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求正方體搭成的組合體表面積的探索過程,教師把自主探究前置,引導學生參與。學生有開放的時間探究,時間有保障,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觀察,有實物做依托,觀察起來比較方便。取得探究結果后,學生拍照上傳到云空間,學生之間可以互相提問、評價。課堂學習還未開始,生生互動就已經展開。課堂上觀察立體圖形的平視圖,順利完成了實物到數學圖形的抽象過程。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走進課堂,有體驗有困惑,言之有物,能夠聽懂同學的數“面”方法,并逐步優化方法,這些得益于課前習的動手操作、體驗。
二、課中習:多維思辨+知識構建
1.信息收集和數據反饋,讓學習更有針對性
了解學生的課前習完成情況,收集數據制成統計圖,全面掌握學情,有利于教師把準學習起點,找準教學落點,以實現對個性化學習的支持,使學習更有針對性。學生提交的課前習作業,是課堂學習中的素材,學生的精彩作業、錯誤之處都是有用的教學資源。
我在教學《分數的再認識》時,課前習的任務之一是:四分之三可以表示什么?請你來折一折、畫一畫、擺一擺、寫一寫。每位學生提交的作品各具特色,借助網絡平臺把學生的自學留痕。基于對學情全面準確地把握,我在課始先選擇學生典型作品進行展示,讓孩子們體會分數的價值、感受到創作的快樂。接著,直接由學生的問題切入對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的討論交流,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而在分數的不確定性、由部分推知整體的教學中,就有了深入展開的時間,順利完成了對分數意義的深刻理解。教學向課前延伸,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接納程度,才可能為學生量身定做課堂。
2.圍繞難點、疑點展開多維思辨,讓思維走向深刻
進行課程改革,其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對課程進行“重新組織”,也就是通過問題設計來組織課程內容。教師根據自己的預估設計問題,對學生而言,可能是“無疑而問”“隔靴撓癢”或是“深淺不當”,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知識掌握。來自學生的疑點、難點、困惑點,是最有意義的教學問題。課中習圍繞學生課前習產生的問題進行各種各樣有效設計,營造不同以往的課堂生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真實對話,學生圍繞課前的疑問、同伴的質疑,各抒己見、唇槍舌劍、據理力爭;教師只在“被需要”時參與話題討論,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獨立思考、猜想驗證,嘗試多種不同方案,篩選、甄別、選擇最佳方案,這正是思維逐步走向深刻的“路徑”,并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
如《烙餅問題》一課,學生通過課前小游戲闖關,發現在第三關總是容易失敗,帶著“如何用最短時間烙好三張餅”的探秘心理進入課堂,課堂討論使問題快速聚焦,師生、生生對話中的交流、討論,不時點燃思維的火花,兩位學生之間的爭辯更是順利完成了數學建模。
3.在應用中完善知識再建,讓“習得”可見
學生學到的零散、孤立的知識,需要經過吸收、內化,規整到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使學習所得系統化、體系化,這正是知識再建的過程。知識再建需要在深度思維下完成,它需要合適的觸發點,在知識應用中固化所得,引發對知識的重組、反思,是從知識的理解走向綜合的不可替代的過程,面對學習中的這一高級階段,恰是需要教師引領的。“習本課堂”最突出的亮點是放大了教學三要素——教、學、習中 “習”的過程,在充足的“習”時間里,促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到達領會、通曉、熟悉的程度。我們在課中習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應用新知解決習題,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實踐,感悟新知的本質、價值,讓學生在對比區分、拓展延伸中體悟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關聯,悄然中讓“習得”“習悟”在學生內心生長,在應用中完善知識再建。
在《三角形的分類》教學中,我推送了三個數學活動:“猜圖形”“圖形大變身”“第三個點在哪里”,在以數學活動呈現的習題中,感受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區別和聯系,深入掌握不同三角形的本質特征,把三角形納入平面圖形的范疇,建立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溝通聯系,還拓展延伸到三個頂點的位置與三角形類別的關系,學生在應用練習中習得、在習得中完善知識建構。
三、課后習:拓展創新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習得內化程度因人而異,課后習分成“鞏固所學知識”(必選)與“拓展所學知識”(可選)兩項學習任務,作為與“課前習”前后呼應的自主學習過程,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任務來鞏固學、習收獲,可以嘗試進行拓展創新。課后習給學生的是開放的空間,更多的可能。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