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摘 要:傳統教育中以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同時也削弱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全面落實和推進,傳統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未來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探究式教學更適合當前高中物理教學的發展,改變傳統教育帶來的不足。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指導,模擬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力有著重要影響。能夠促進學生從知識本質上理解知識,滿足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文章闡述了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的內涵,并對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應用
物理學科對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高中物理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認知,使其在遇到物理現象時能夠自主分析其中的問題,并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其中的現象。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物理學科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更大的潛能,使其從被動學習狀態轉向主動探究當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 探究式教學概述
(一)探究式教學的特征
首先具備科學性特征。探究式教學活動需要圍繞問題開展,以此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探究過程都需要具備科學性,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育學特點科學的設計問題,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有著建構性特征,探究式教學就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建構知識。但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情境中建構的知識也存在不同,探究式教學方式需要學生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因此還具備自主性的特征,這同時也是探究式教學的核心和本質。其次具備指導性特征,由于不同的學生知識能力不同,因此他們知識構建的能力也存在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從旁做好指導,重視結果,關注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最后具有協同性特征,知識探究需要在團隊協作中去完成,因此探究式教學過程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究的技能,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
(二)探究式教學的原則
首先應遵循實質性的原則,科學知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是在不斷糾錯的過程中逐步的接近真理。因此在探究式教學的應用中,應牢記探究的實質,追求實質性的探究式教學;其次應注重系統性原則,教師需要在開展探究活動之前,全面掌握影響探究式教學效果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調節影響因素,使探究式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最后注重學科文化融合性原則,探究式教學方式的應用是為物理教學服務,探究的方式沒有固定的標準模式,但是需要與物理學科文化素養要求融合。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教師需要把握好物理學科的文化內涵,并將其融入探究教學當中。
二、 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課前的準備
1. 明確探究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起點和落腳點,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中,設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是規范探究式教學、激勵學生學習、進行有效教學評價的基礎條件。在具體目標設置中,教師可以從認知、情感、操作技能等三個方面進行,同時將物理核心素養融入其中。比如在情感目標的設置上,應包含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探究精神,感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在技能目標設置上,應注重培養學生在每一個探究環節中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探究思維、反思總結、合作以及交流等能力。
2. 做好探究式教學資源準備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相關的資源材料支持。例如教材資源、信息資源、實驗材料、和諧教學環境等等。因此為了探究式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應在課前根據教學實際需求做好充分的資源材料準備,為學生展開探究式學習提供基礎條件。另外物理有較強的實驗性特征,在探究式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還需要做好預設。比如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的一些自制教具,將其用于學生探究過程當中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等。在教學資源材料的準備中,教師需要從生活和社會中去收集、開發,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當中,為提高教學效果做好充分的準備。
3. 針對教學任務做好預設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是否做好充足的準備,有無疑問等都會對探究活動的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教師應預設探究過程中的問題,針對學生實際困難,在教學設計中通過逐層深入的方式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其次考慮先前經驗對探究的影響。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可能對探究產生的正遷移或者負遷移。最后考慮高中生特點,在探究過程中注重圖像圖景結合。
(二)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1. 提出問題
探究活動的開展是圍繞問題進行的。在問題設置中教師需要通過逐層遞進的方式,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探究欲望;要注重營造民主、輕松的探究氛圍;問題的提出可以是教師提問,也可以是學生提問,或者師生共同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等。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增強思維的活躍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另外在問題設計中,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利用認知沖突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例如在“楞次定律”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驗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現象中總結楞次定律,強化學生對阻礙作用的認知。教師可以給學生演示磁鐵吸引銅環的實驗,并在演示的過程中提出探究問題,讓學生根據教師演示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對楞次定律進行總結。
2. 猜想與假設
高中物理教學中,猜想和假設是建立在科學事實基礎上的。教師需要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使學生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需要根據物理知識的內在規律引導學生去猜想和假設,并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探究的事物進行探討,以此形成可靠的假設關系。學生的猜想和假設都是其思維發展的一個過程,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去猜想,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實時進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