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在番禺區“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三環動感”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相遇、對話、重構”是“三環”動感課堂的基本教學環節。它以三維目標為目標,以模式為驅動,以研學案為載體,以小組學習為抓手,以自主合作學習方式為基礎,以問題驅動、學生主動、教師導動、多元互動等為教學策略,以發展學生為方向。以“三環動感”課堂教學模式指導小學習作,能讓課堂變得生動。
一、“相遇”環節:呈現目標,自主學習
“相遇”環節要求做到習作前置。研學問題的設計,是“相遇”環節順利開展的關鍵所在。教師在編制的習作研學案中要設計好研學問題。根據每次習作的不同要求、學生的不同情況,聯系生活實踐,巧妙設計發展學生不同層次能力的問題。學生依據習作研學案,在自主學習中與原有的生活儲備、新的知識、閱讀經歷不期而遇。習作技巧的習得需要閱讀,這就需要指導學生進行閱讀。
以五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為例,它的單元主題是“月是故鄉明”,學生除了學習教材中的四篇文章,教師還可以抓住閱讀的“黃金時期”,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大量思念故鄉的好文章,如李覯的《鄉思》、余光中的《鄉愁》、于右任的《望大陸》、小白婉的《夢憶荷塘》、瓊瑤的《剪不斷的鄉愁》……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題材廣泛,在學生面前展開了一幅與故鄉相關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閱讀這些情感豐富的文章,學生無形中受到熱愛故鄉、懷念故鄉、贊美故鄉的熏陶;同時,這些文章表達形式多樣,拓寬了眼界,提供學習借鑒的樣本,其語言的示范性,豐富了學生的語匯,提供了語言表達的范例。
二、“對話”環節:合作討論,展示修改
對話是深度學習的關鍵。在整個“對話”環節中,小組合作學習非常關鍵。小組成員依托習作研學案上預設的問題,回顧自主閱讀中的思考,小組內匯報各自自主閱讀的收獲,展示自主學習成果。小組內的討論交流,極大地拓寬了學生思路,使其快速取長補短,完善對習作的構思。另外,學生把自主閱讀思考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提交學習小組,大家共同進行分類歸納,整合成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深入討論探究,共同找出解決難題的方法與思路。同時,教師要收集學生交流展示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準確把握學情,為后續的精講點撥做好精準定位。
引導學生有效地修改自己的習作,是小學習作指導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教師要予以適當指導,有效培養學生自覺主動修改自己習作的習慣,幫助學生找到習作竅門。自我修改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展示修改:各小組派代表一一展示自我修改的習作,教師根據學情,總結共性問題。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有目的地進行啟發和引導,抓住契機進行評價、追問、點撥,指導習作修改的方法與思路,真正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重構”環節:多種評價,拓展升華
學習的第三步是重構。本環節主要是圍繞學習目標,指導學生修改習作,利用自評、互評、師評,引導學生對習作進行梳理整合,達到鞏固、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從而實現在多種評價中拓展、升華學生的習作能力。要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習作的評價以學生為主,教師不越俎代庖,而是要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
學生進行批注的同時,其實已經在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自我評價,直接總結自己習作的經驗教訓更加印象深刻,往往比師評的效果要好得多,也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鑒別能力和自學能力,主動發現自己習作中的毛病,并做出準確的分析和修改,積極改正。但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明確:自評作文并不等同于自我檢討,要敢于肯定自己作文中的成功之處,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
毫無疑問,作文的互評必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實施。組長帶領全體組員互相閱讀、互相評價整組習作,并執筆寫下小組意見,最后給出得分和建議。互批的標準,可借鑒魏書生老師在倡導學生互批習作時出示給學生的標準:(1)中心是否鮮明?(2)選材是否合理?(3)結構是否清晰?(4)表達是否切實?(5)語言是否生動形象?(6)行文格式是否正確?(7)卷面是否整潔?……教師可以結合本班的習作實際情況給學生提出相應的評價指引。各小組也可以有自己的創新。小組內每一篇習作每個組員都要嚴格按照評價標準認真閱讀,提出自己的評價意見,組長組織組員歸納總結,再安排寫字工整的學生書寫評語并簽名以示負責。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優秀習作。這不僅是對展示學生的一種肯定,也為其他學生提供了正確的示范,從而引導學生逐漸放下畏懼習作的心理,樂于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