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光
在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教育集團頂層設計引領下,如何結合學校特點和學生發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實現校本課程特色化構建?
我校以“上善若水”“體志陽剛”文化內涵為立足點,構建“上善·陽剛”校本課程體系,旨在教會學生懂紀律、守規矩、追求真、傳播善、創造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學校的品牌效應。
一、借助集團智慧,創新校本課程開發模式
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構建了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如“一主六輔”的勞動教育特色課程,即以勞動技術教育課程為主,以日常生活勞動、節假日勞動、基地勞動、課程超市、“非遺”體驗、STEM課程為輔,讓學生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學會做人。在集團化辦學資源共建共享的積極作用下,莞城運河小學根據自身資源和學生發展需要,依托“勞動課程化”,創生了“勞動教育實踐課程”;依托“基地功能化”,創生了“嶺南文化研學課程”;依托“整體設計化”,創生了“科創STEM設計課程”。
(一)有效轉化課程資源
課程建設的特色從某種角度來看,依賴于資源的創新改造。基于此,我們將學校資源的轉化作為校本課程構建的重要研究課題。莞城運河小學北毗東江,南鄰運河,兩水相夾,皆一步之遙。與東江之隙,有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嶺南美術館、東莞文聯;隔運河彼岸,有莞城圖書館、莞城美術館、文化周末;斜對森暉博物館;正向可園博雅齋,文創中心……環顧四周,人文薈萃、人杰地靈,堪稱“風水寶地”。我們以學校周邊活動基地為載體,以實踐為核心,開發了“我是小小郵遞員”“探訪名人故居”“走近騎樓”“玩轉古玩街”“走進可園”“情系西隅社區”課程。以不同基地為驛站,從點到面,從淺入深,立足本土,持續互動,拓寬內容,讓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經歷一段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研學之旅。從活動走向課程,將外在的嶺南文化知識“內化”為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激發愛國愛鄉情感,強化建設家鄉的責任感。
(二)創生特色活動主題
作為集團成員學校,我們結合學生發展的需要,整合各項活動,“創生”了一系列經典主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2019年喜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校開展了“我看家鄉新變化”主題活動,一至六年級分別開展“快樂家庭我來畫”“家鄉名片我設計”“我為祖國獻贊歌”“家鄉新聞我來報”“我講老物件故事”“衣食住行變化大”活動,通過上網搜查、調查采訪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或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面對家鄉的日益變化,懷著對家鄉的熱愛,由衷地贊美家鄉,為自己生在家鄉長在家鄉而感到自豪;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分享;接近自然,深入社會,體驗生活,學會生活,學會珍惜,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提煉“三三三式”,設計校本課程實施路徑
為解決校本課程實施的指導問題,我校積極探索了啟動指導的三個保障機制、擬定適切的三級活動目標、運用主要的三種學習方式促進校本課程順利實施。
(一)啟動指導的三個保障機制
1. 行政推動機制——集團層面的整體推進
強有力的行政推動是集團辦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在集團的頂層設計下,學校做好校本課程構建方案;落實人員,組建管理小組,明確分工;加強督導與指導,匯報構建情況;借鑒集團優秀經驗,調整和完善實施方案。
2. 教研拉動機制——協作層面的專業提升
校本課程要常態、有效地實施起來,還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這就需要教研拉動機制的運作,發揮教研的專業引領作用。通過集團“梁煥英名師工作室”指導各類主題活動設計、各環節課堂指導課型探索等;通過師徒結對、跟崗學習等方式,集團化教研拉動校本教研,使校本課程從構建到實施逐個引領、解決、提高。
3. 自主驅動機制——學校層面的深化實施
學校層面的深化實施主要是落實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以方案為實施指南,組建學校實施小組、做好五年發展規劃,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系列活動;在省、市課題“科創和STEM教育研究與教學實踐探索”“基于集團化辦學的教師發展共同體的研究”的帶動下,聚焦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總結與反思,調整與提煉實施策略;校內師徒結對、開展主題研討活動,提高活動設計能力,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
(二)擬定適■的三級活動目標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育人基本點,擬定以“上善·陽剛”校本課程總培育目標;結合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要,細化目標,提升核心素養;根據不同的活動主題,再細化活動目標,注重培養關鍵能力。
(三)運用主要的三種學習方式
1.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是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不管在研學旅行、勞動實踐,還是科創設計活動中,時刻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通過考察探究、職業體驗、社區服務、設計制作等活動,不斷發展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
2.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校本課程著力構建的互動學習方式。在小組協作中,學生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依據自身個性在團隊中積極發揮作用;與同伴積極學習掌握技術,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造與優化等。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學生與專業人員合作等,構建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考察采訪、實驗調查、設計制作等活動中培育核心素養,已成為學校探索的主方向。
3. 項目化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以不同項目為載體,教師設計真實的驅動性問題,學生在情境中對問題進行探究,用項目化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運用各種工具和資源促進問題解決、最終形成可以公開發表的成果。
三、優化評價方式,助力校本課程育人實效
評價是校本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校本課程目標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對課程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優化評價強調教師不斷思考:不同的主題活動,活動的不同階段,學生該有怎樣的表現?認知、探究、問題解決、創意設計等能力應該到達一個什么樣的水平?
(一)注重評價項目的多樣性
指導教師應通過預設一定的活動,期望學生所達到的水平,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活動的實施情況,確定最有價值的評價項目。結合具體的活動,從參與活動態度方面是否積極,是否主動參與活動,是否勇于克服困難,研究問題方法是否多樣性,研究的成果是否具有創意,能否解決生活的問題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量表能讓學生了解自身在活動中認識了什么、做了什么,能讓教師了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能力的發展情況,能促進教師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跟蹤學生發展的潛能,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提供依據。
(二)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校本課程也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研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自評中讓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反思與評價,以簡單等級選擇或語言描述評價為主。同學互評則由組員或組長做研學表現的評價。家長評價主要依據所了解的子女參與研學活動的情況,寫出突出學生個性特色的綜合性評語。而教師的評價必須以前三者的評價為主體依據,注意評價要以正面性、鼓勵性、指導性為主,客觀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