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科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第14條“依法保障教師權益和待遇”提出:“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2020年8月26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主要內容進行解讀,就教師懲戒權、校園欺凌、校鬧問題等熱點答記者問。《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于2020年9月1日正式實施,在全國率先通過立法方式明確賦予教師必要的懲戒權,為解決學校安全存在的問題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從政治維度看待教育懲戒規則
在我國,近年來有關教育懲戒的問題成了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問題,總是質疑教師懲戒、體罰學生,打不得、碰不得、摸不得、罵不得,甚至罰抄幾遍作業都被上升到人格侮辱、人權歧視,美其名曰:個性發展、自由發展、人權維護等等。究其原因,與西方自由主義、過度人權思想等對國人文化思想的影響、滲透關系密切。改革開放以來,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滲透加速,過度強調人權、張揚人權,個人權利被擺放到無上位置,人權至上的倫理觀已經嚴重制約、束縛了我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常態發展、良性發展,成為影響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的枷鎖。教育是一門科學,不僅具有對象性、階段性、學科性等普遍性,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階級性、政治性等特殊性。教育懲戒本身是教育的一種手段,必須充分考慮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制度切合學生發展、民族發展、國家發展的教育懲戒規則,才能有助于教師有序開展教育教學、有利于新時代青年的健康成長。教育必須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新時代“四個服務”,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把政治意識放在首位,用政治的眼光看待分析問題,從而更好地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為黨育人、為國選才。
從法治規范看待教育懲戒規則
如果一味遷就、片面實施“無批評的教育”,必然導致學生無視規則,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甚至“無法無天”。從近年來經常見諸媒體的“辱師”以及校園欺凌、校鬧問題等事件、現象,可見一斑。“名不正言不順”,沒有具體可循的規章,教師無法行使、不敢行使教育懲戒權,教育缺少了一只必要的臂膀。對學生的違紀違規行為“不能管”“不敢管”“不愿管”,不僅延誤管制、教育、矯正學生的良好時機,而且影響到班級、年級、全校的正常教育教學。建立符合國情、規范可行的教育懲戒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建立教育懲戒制度,通過立法明確教師懲戒的權力和范圍,有利于學生成長成人適應社會,有利于維護教育教學秩序和教師權益,有利于依法辦學、依法治教,促進家校和諧、社會和諧。法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既是法治規范的需要,更是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步伐和現代化治理體系進程的需要。
從育人要求看待教育懲戒規則
曾幾何時,賞識教育、表揚教育成為主流教育模式,宣傳報道現頭條,理論一套又一套,社會輿論一邊倒。而教育懲戒則漸行漸遠,成為敏感、忌諱的話題。一線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面對問題學生的一系列問題行為,如課堂睡覺、講小話、做小動作、玩電子產品、看課外書籍、相互打鬧、不交作業等,揪不得、說不得、摸不得、收不得、敲不得、吼不得、罵不得,更打不得,總是顯得有苦難訴、有心無力。更加令人生氣、哭笑不得的是,學生往往“很懂法”:“老師,你罵人不對,還侮辱了我;你不能打我,打人是非法的;你不能罰我站,這是體罰;就這點事,天天盯著、天天嘮叨,煩不煩?”更有甚者,不僅不認錯,還公然叫囂:“你能把我怎樣?你要敢動我,我就告到法院,告倒你!告到你沒了飯碗……”
偶爾見諸媒體的“虎媽”“狼爸”式教育,雖然褒貶不一,總是有那么一點雜音,但卻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其收獲更是令人無比羨慕,往往被傳頌、轉發、收藏最多,作為教育自己子女的經典案例。究其原因,“虎媽”“狼爸”式教育,把握正確的育人方式,既重賞識表揚,更重壓榨激勵、嚴厲訓斥等諸多嚴格手段,也給教育懲戒留存了一縷清風。
教育懲戒規則是教育教學法則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既要立法也要賦權,要有利于教師的管教,要有利于學生的成長。縱觀古今中外,教育懲戒得到普遍認可。例如,美國各州規定不完全一致,但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體罰;英國規定經過認可的體罰,可以使用鞭子或皮帶;日本韓國,和我國近代類似,不僅允許實施教育懲戒,更嚴格規定了實施體罰的條件、棍棒大小和打擊部位。我國即將立法的教育懲戒規則已公開征求社會意見近一年,漸行漸近。教育懲戒不是目的,規則的制定是法治的規范,相應的條目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其根本目的都是育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化危為機、轉危為安,最終依賴于我們自身是否強大,不僅身體要強大,專業要強大,更要有強大的思想和心理,能飽經挫折和考驗,有擔當、有血性,不畏艱險、不懼風雨。今天的校園,受不了委屈;離開了校園,委屈一輩子。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其核心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等教育思想,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