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漢
【摘 要】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方針是盡力爭取和平,避免全面內戰的爆發,為此在國共談判中不惜作出重大讓步。政治協商會議閉幕之時,中共中央領導人曾對國內和平一度表現出樂觀。政治協商會議之后,出現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中共中央希望通過四平保衛戰制止大規模內戰的發生。抗戰勝利后中共對于和平的真誠態度,還從一些解放區對部隊的精簡復員工作中體現出來。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和平民主;爭取;抗戰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伊始,蔣介石按照他既定的方針,決意要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共產黨問題,只是由于在抗戰過程中國民黨軍隊退守西南地區,而要將部隊開赴內戰前線尚需時日。于是,他一方面派出軍隊迅速搶占地盤甚至發動對解放區的進攻,另一方面又假意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同意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為其準備內戰爭取時間。中國共產黨雖然清楚蔣介石的真實意圖,但作為一個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的政黨,深知經過長期戰爭之后廣大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因此,抗戰勝利后,與蔣介石集團處心積慮發動戰爭相反,中國共產黨確立的基本方針是全力爭取和平,盡力避免戰爭。
一、中共爭取和平避免內戰的基本方針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取得最后的勝利。在8月2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指出:“現在情況是抗日戰爭的階段已經結束,進入和平建設階段。”“我們現在新的口號是:和平、民主、團結(過去是抗戰、團結、進步)。”在會議結束前,毛澤東又指出:“今天的方針是七大定下來的,七大的方針就是反對內戰。當前內戰的威脅是存在著的,但國民黨有很大困難,至少今年不會有大內戰,故和平是可能的。我們要準備有所讓步以取得合法地位,利用國會講壇去進攻。我們很需要這樣一個時期來教育全國人民,來鍛煉我們自己。”
8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強調:“在全中國與全世界,一個新的時期,和平建設的時期,已經來臨了!”“中國共產黨認為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并協同英、美、蘇及一切盟邦鞏固國際間的持久和平。”“我們必須堅持和平、民主、團結,為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同一天,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林彪等21名在延安的高級將領,乘坐美軍觀察組的飛機離開延安。行前,毛澤東對他們說:“我們的口號是和平、民主、團結,首先立足于爭取和平,避免內戰。我們提出的條件中,承認解放區和軍隊為最中心的一條。中間可能經過打打談談的情況,逼他承認這些條件。今后我們要向日本占領地進軍,擴大解放區,取得我們在談判中的有利地位。”中共中央的態度很明確,努力爭取和平,但必須對國民黨的內戰政策采取針鋒相對的方針。談是為了和平,打也是為了把蔣介石打到談
判桌前。
三天后,毛澤東和周恩來、王若飛在蔣介石的代表張治中及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陪同下前往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由劉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在毛澤東離開延安的同一天,劉少奇同出發去東北工作的人員講話,再次明確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后,應該是和平建設階段,但是中國有內戰危險,需要斗爭。我們要動員全黨全軍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反對內戰,為實現和平、民主、團結這三大口號而斗爭。這是我們的方針。”
9月13日,毛澤東和周恩來、王若飛在重慶首次招待在渝外國記者。毛澤東發表談話:目前雙方保證不向外公布會談情形,但希望會談成功。“全國人民都期望和平,我到重慶來盡一切努力以達到和平。我們共產黨人希望會談將有良好結果,使中國能由抗戰轉到和平建設的時期。”毛澤東對中外記者是這樣說的,但這話絕對不是外交辭令,而是當時中共中央的真實想法。經過40多天的談判,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雙十協定》,國共雙方提出要“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可以說,這是重慶談判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重慶談判之后,中國共產黨對和平民主充滿期待。10月20日,毛澤東就和平建設過渡階段的形勢和任務,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各中央局、各區黨委、各兵團首長電報中指出:“目前開始的六個月左右期間,是為抗日階段轉變至和平建設階段的過渡期間。今后六個月的斗爭,是我們在將來整個和平階段中的政治地位的決定關鍵。”“和平、民主、團結、統一,這是我黨既定方針,也是國民黨被迫不得不走的道路,這在雙十重慶協定上已經規定下來。”“我黨必須認識清楚,必須堅持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之手段達到團結之目的這一方針,毫不動搖地爭取目前斗爭的勝利,以便有利地轉到和平發展的新階段。” 10月25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七分校作報告,歡送即將上前方去的學員。毛澤東說:“我們總的任務,是為全國和平而奮斗,把敢于進攻我們的反動派打垮下去,取得和平。”
很顯然,雖然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問題上確立了“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毛澤東也曾強調“人民的武裝,一枝槍、一粒子彈,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但斗爭不是目的,而是爭取和平的手段,即以斗爭求團結求和平。抗戰硝煙剛停息,蔣介石就要點起內戰烽火,指揮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發動進攻。中國共產黨不得不進行自衛,打擊蔣介石的囂張氣焰,使其回到和平的軌道上來。因此,抗戰勝利后不久的一段時間,雖然國民黨不斷向解放區進攻,解放區軍民被迫進行了自衛反擊,但戰爭還是局部性的。
二、中共對國內和平一度表現出相當樂觀
根據《雙十協定》的要求,1946年1月10日,有國民黨、共產黨、中國民主同盟、青年黨以及無黨派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同一天,中共代表和國民黨代表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雙方下達于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戰令。毛澤東在停戰令中指出:“本黨代表和國民政府代表對于停止國內軍事沖突之辦法、命令及聲明,業已成立協議,并于本日公布在案。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之一切部隊,包括正規軍、民兵、非正規軍及游擊隊,以及解放區各級政府,共產黨各級委員會,均須切實嚴格遵行,不得有誤。全中國人民在戰勝日本侵略者之后,為建立國內和平局面所作之努力,今已獲得重要之結果。中國和平民主新階段,即將從此開始。”“和平民主新階段”的提出,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希望和平的到來。
政治協商會議歷時22天,于1946年1月31日閉幕。因為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國民黨代表,總體上是國民黨內的主和派,在中共方面做了較大讓步的情況下,會議通過了政府組織案、國民大會案、和平建國綱領、軍事問題案、憲法草案五項協議。加之停戰令之后,除東北外關內基本上停止了軍事沖突,因而政治協商會議閉幕之時,中共中央對國內和平局面的出現一度表現出樂觀。
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主持起草、毛澤東修改審定的《關于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指示》指出:“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經激烈爭論之后,已獲得重大結果。”“由于這些決議的成立及其實施,國民黨一黨獨裁制度即開始破壞,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國家民主化。這就將鞏固國內和平,使我們黨及我黨所創立的軍隊和解放區走上合法化。這是中國民主革命一次偉大的勝利。從此中國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這是一份發給高級干部的內部指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中共中央對于和平民主表現出相當的樂觀。
中共方面此時表現樂觀的情緒是有理由的。在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共方面雖然做了很大讓步,但團結了以民盟為代表的第三方面力量,并且政協協議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和蔣介石的個人獨裁及其內戰政策有著明顯的限制。
在抗戰后期,為限制國民黨一黨專政,中國共產黨曾提出改組國民黨的一黨政府、成立各黨各派參加的聯合政府的主張,在重慶談判中為了爭取人民軍隊的地位和解放區權益,曾一度放棄了建立聯合政府的要求而提出參加政府。建立聯合政府與參加政府是不同的,前者是對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否定,后者則是派人去國民黨的政府中任職,僅是一種改良性的舉措。政協協議提出:“國民政府鑒于抗日戰爭業已結束,和平建設應即開始,為邀集各黨派代表與社會賢達舉行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國是,以期迅速結束訓政,開始憲政,特制定本綱領以為憲政實施前施政之準繩,并邀集各黨派人士暨社會賢達參加政府,本于國家之需要與人民之要求,協力一心,共圖貫徹。”這等于是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原來提出的聯合政府的主張。
自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國共產黨懂得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黨的歷史始終是與武裝斗爭相聯系的,黨的廣大干部也是從武裝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從武裝斗爭轉向非武裝斗爭特別是議會斗爭,對廣大干部來說無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既然中國即將“走上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斗爭形式自然也應相應地發生轉變。為此,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指示全黨:“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目前已由武裝斗爭轉變到非武裝的群眾的與議會的斗爭,國內問題由政治方式來解決。黨的全部工作,必須適應這一新形勢。”
中共中央在指示中還提醒全黨:“我黨即將參加政府,各黨派亦將到解放區進行各種社會活動,以至參加解放區政權,我們的軍隊即將整編為正式國軍及地方保安隊、自衛隊等。在整編后的軍隊中,政治委員、黨的支部、黨務委員會等即將取消,黨將停止對于軍隊的直接指導(在幾個月之后開始實行),不再向軍隊發出直接的指令,我黨與軍隊的關系,將依照國民黨與其軍隊的關系。”中共中央還要求全黨做好從武裝斗爭轉變到非武裝的群眾斗爭和議會斗爭的準備,努力學習和運用合法斗爭的形式,實現上層統一戰線與下層統一戰線工作的配合,“把黨的工作推進到全國范圍去,推進到一切大城市去,并在廣大范圍內,參加全國經濟建設,使國家工業化的工作,只有在全國范圍內動員與組織廣大群眾進行這些斗爭與這些工作,中國的民主化與一切協議的實行,才有保證”。這份指示對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即將到來的樂觀情緒躍然紙上。這也說明,當時中共方面對國內和平抱著極大誠意,真心希望抗戰勝利之后中國進入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級,并且做了軍隊改編、進行議會斗爭的準備。
同一天,劉少奇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關于時局問題的報告,對形勢的估計同樣表現出樂觀,指出:“目前的時局已經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重慶的政治協商會議已獲得了重大的成果。政協會議通過的決議案基本上是好的。這些決議案,在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成立以及它的實行,就會做到在全國范圍內使國民黨的一黨獨裁開始破壞,全國民主化開始實現,使我們中國變為一個民主化的國家,進一步鞏固國內和平,并且使我們的黨及我們黨所建立的軍隊及解放區在全國范圍內走向合法化。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勝利。從此中國就走上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
這時,中共中央還開始著手準備參加國民政府,并且商量好了參加政府的具體人選。2月2日,中共中央致電陳毅,指出必須鞏固華中現有地區,中央機關將來可能遷至淮陰辦公。隨后,毛澤東也不止一次提出中共中央搬遷淮陰的問題,理由無疑是參加政府后往來南京方便。2月6日,劉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周恩來關于國府委員及憲章草案審議委員人選的請示電。會議一致通過后,中共中央即復電中共談判代表團,同意周恩來、董必武、吳玉章、秦邦憲、何思敬五人為憲章草案審議委員的中共方面人選;國府委員中共人選“仍照周恩來在延安所提毛澤東、林伯渠、董必武、吳玉章、周恩來、劉少奇、范明樞、張聞天等八人,如范明樞不能去則提彭真”;同意“以周恩來、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飛分任行政院副院長、兩部部長及不管部長”。
2月9日,毛澤東接見美聯社記者時說:政協會議成績圓滿,令人興奮。今后當然還有困難,但相信各種障礙都可以掃除。總的方面,中國走上民主舞臺的步驟已經部署完成。各黨當前任務,最主要的是在履行政治協商會議的各項決議,組織立憲政府,實行經濟復興。共產黨于此準備出力擁護。
三、政治協商會議后國民黨破壞和平與中共的應對
然而,中國共產黨期待的“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并沒有真正到來,迎來的是蔣介石的背信棄義與倒行逆施。2月10日,即在毛澤東接見美聯社記者的第二天,重慶便發生了較場口事件,國民黨特務以暴力搗毀各民眾團體在較場口廣場舉行的慶祝政協成功大會,與會的知名人士郭沫若、李公樸、施復亮等被打傷,大會被迫中止。2月21日上午,北平國民黨特務以所謂“冀省難民還鄉請愿團”名義,糾集逃亡地主、特務、流氓等千余人,在東四牌樓一帶舉行反共示威,散發反共傳單。當天下午,這些人又包圍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辦公處所在地協和醫院,闖入并搗毀軍事調處辦公室,毆打中共辦事人員,守門憲警竟不加阻攔,縱容暴徒揚長而去。2月22日,在國民黨特務操縱和煽動下,重慶沙磁區部分學校學生7000余人進行反蘇、反共游行,隨后搗毀《新華日報》營業部及民主同盟機關報《民主報》營業部,打傷《新華日報》職員4人及《民主報》職員5人,此后數日內,成都、昆明的《新華日報》營業分銷處也相繼被國民黨特務暴徒搗毀。3月7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舉行第八次大會,在檢討政協報告時,國民黨內的主戰派谷正綱、潘公展等人聲稱要共產黨“放棄割據之政權”“放棄武力奪取政權之野心”“不應以種種問題束縛領袖”。
這時的局勢是,一方面,國民黨軍隊不停地向解放區進行蠶食進攻;另一方面,除東北外,關內大規模的軍事沖突還沒有發生,由國民黨、共產黨和美國三方組成的軍事調處執行部也不停地派人到各沖突地區進行調處。1946年1月1日,負責調處國共關系的美國政府特使馬歇爾與周恩來會談,提出國、共、美三方各派一人組成委員會即三人小組,負責處理有關停戰、恢復交通和受降事宜,取得一致協議方式,每方都有否決權,一切決議須送國共最高當局核準后始生效。1月5日,國共雙方就此達到協議,美方代表馬歇爾,國方代表先為張群后為張治中,共方代表為周恩來。1月10日,三人小組達成《關于停止國內沖突的命令和聲明》,國共雙方分別頒發停戰令。為了監督停戰令的執行,周恩來和張群還簽署了《建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協議》,規定由國民黨、中共與美國三方各派一人,在北平成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簡稱軍調部。中共代表為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國民黨代表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第二廳廳長鄭介民,美方代表為美國駐華代表饒伯森。軍調處下設若干個調處小組,負責調處國共軍事沖突。但是,這只是暴風雨前短暫的寧靜,蔣介石正是利用這段時間抓緊進行全面內戰的準備,和平民主發展的可能性正在迅速消失。
隨著蔣介石破壞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的行動不斷加快,中共中央對和平民主新階段已經到來的樂觀情緒也迅速消退,認識到蔣介石專制獨裁的本性并沒有改變,戰爭的危險超過和平的可能,要求全黨在全力爭取和平的同時,認真做好應對內戰爆發的準備。
3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國際國內時局問題。毛澤東在發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和蘇和共派包括兩部分人,資產階級的中派和左派。如蔣介石就是中派,他的主張有兩條,“第一條是一切革命黨全部消滅之;第二條是如果一時不能消滅,則暫時保留,以待將來消滅之”。而左派則和蔣介石不同,如張東蓀等人。“這兩派今天都是能和我們合作的,因為中派有‘暫時保留一說,這就產生了妥協的可能性。”同時毛澤東說:蔣介石的這兩條,“第一條很清楚,第二條是人們容易忘記的,稍為平靜一點就忘了。二月一日到九日就忘了,較場口事件一來就又記得了”。他還說:“我們的軍隊是要縮編的,但不是縮編得越少越好,一些同志不知道這些,需要說清楚。”主持會議的劉少奇在作總結時肯定了毛澤東的分析,提出中共的態度是:“打起來,有了準備;不打,更好。”同一天,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目前時局及對策的指示》,要求“除開審慎應付東北問題外,華北、華中各地應即提起警覺,密切注意頑方動態,并在軍事上作必要準備,加強整訓,加強偵察,嚴防反動派突然襲擊。如果反動派發動進攻時,必須能夠在運動中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之”,同時要求各地將減租、生產兩件大事抓緊推動,以“造成解放區不可動搖的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
3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堅決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政協決議的指示》,提醒各戰略區主要負責人:“最近時期一切事實證明,蔣介石反蘇、反共、反民主的反動方針,一時不會改變的,只有經過嚴重斗爭,使其知難而退,才有作某些較有利于民主的妥協之可能。”“停戰協定、政協決議、整軍方案我們是不愿其破壞的。但反動派必欲破壞,只要使人民了解這是由國方破壞的,而不是由我方破壞的,那對于中國的前途,也會是有好處的。因此,我們不破壞它們,但我們決不怕反動派破壞,我們反對分裂、反對內戰,但我們不怕分裂、不怕內戰,我們在精神上必須有這種準備,才能使我們在一切問題上立于主動地位。”
四、中共希望通過四平保衛戰達到和平之目的
雖說“不怕分裂、不怕內戰”,但中國共產黨還是不希望全面內戰的發生。當時,停戰令下達和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之后,關內停止了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但關外的東北卻出現了大打的局面,原因是蔣介石不承認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武裝力量的存在,堅持停戰令不包括東北,并且企圖利用蘇聯紅軍撤出東北之機占領整個東北。1946年3月中旬起,蘇軍開始從東北的大城市撤離。于是,國民黨軍隊南向本溪、北向四平發動猛烈進攻。
這時,中共中央十分看重四平的得失,認為四平保衛戰的勝敗,關系到和與戰的全局。四平地處松遼平原中部腹地,遼、吉、蒙三省區交界處,東北兩大重要城市沈陽和長春中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3月14日,蘇軍從四平撤出,東北民主聯軍乘勢于18日攻下四平,俘虜了幾千名偽軍,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3月23日,中共中央在給東北民主聯軍領導人的電報中要求不惜一切重大傷亡,將國民黨軍隊阻止于四平以南,以利于今后的談判。3月25日,中共中央再次致電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局負責人林彪、彭真等人:至少還須經過一兩個星期也許更長時間的惡戰,才能實際達到停戰,“在此時間里,頑方會拼命進攻,企圖控制更多的戰略資源要地,而你們應盡一切可能,不惜重大犧牲,保衛戰略要地,特別北滿”。第二天,中共中央又致電東北局:應“宣布四平為我軍所占”,唯有如此“才能逼使國民黨不得不和我們和平合作”,“現應用一切努力保障四平在我手”。
從4月16日起,國民黨集中8個軍的兵力,其中包括全美械裝備的新一軍、新六軍和青年軍第
二○七師(相當于軍),其余的5個軍也都是半美械裝備,從南面、西南、西北三個方向對四平進行了猛烈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先后集中主力近10萬人進行頑強抵抗,由此開始了長達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4月26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給林彪并告彭真的電報中說:“馬歇爾已提出停戰方案,有停戰之可能。望加強四平守備力量,鼓勵堅守,挫敵銳氣,爭取時間。”他在第二天為中共中央起草給林彪的電報中,更是提出要“化四平為馬德里”。5月1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的電報中又說:“東北戰爭,中外矚目,蔣介石已拒絕馬歇爾、民盟和我黨三方同意之停戰方案,堅持要打到長春。因此,我們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堅持奮戰,將兩處頑軍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銳氣,使其以六個月時間調集的兵力、武器、彈藥,受到最大消耗,來不及補充,而我則因取得長、哈,兵力資材可以源源補充,那時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
四平激戰期間,西滿軍區司令員黃克誠幾次建議林彪從四平撤出,林彪既不回電,也不撤退。情急之下,黃克誠于5月12日直接向中共中央發電報建議從四平撤出,甚至提出如果讓出長春可以達到停戰不如就讓出長春,以求爭取時間。但電報發出之后,亦未見答復。1959年廬山會議的時候,毛澤東對黃克誠說固守四平當時是他決定的,黃克誠才明白林彪既不回電又不撤退的原因。中共領導人當時希望通過四平保衛戰的勝利爭取時間,并在談判桌上取得有利地位,實現國內和平。
四平保衛戰,國共雙方激戰一個月之久,東北民主聯軍殲敵1萬余人,但自身也付出了重大傷亡。5月19日,東北民主聯軍撤出四平。
蔣介石在占領四平之后,氣焰一時十分囂張,自以為國民黨軍隊的戰斗力很強,完全有能力通過戰爭的方式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全面內戰已愈發難以避免。盡管如此,中共中央的基本立場仍然是全力爭取和平,哪怕是短暫的和平。
5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通知,指出:“必須使全國性內戰爆發的時間盡可能推遲,方對我有利。如不能推遲半年,即推遲三個月、兩個月以至一個月的時間爆發,亦將使我之準備比較充分。因此,我在目前對時局的基本方針,是避免挑釁,拖延時間,積極準備。”6月7日,中共中央在致電林彪、彭真、羅榮桓時又指出:“我黨基本方針應是在不喪失基本利益下實現和平,長期戰爭于我不利。”6月13日,中共中央在致華東局負責人饒漱石以及林彪、彭真、周恩來、葉劍英的電報中說:“我黨方針是竭力爭取和平,爭取于十五天內保持平靜,爭取延長停戰時間,變暫時停戰為長期停戰”,“同時我東北全軍應積極準備再戰,并應準備長期戰爭”。
6月19日,中共中央致各戰略區負責人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晉冀魯豫),賀龍、李井泉(晉綏),聶榮臻、劉瀾濤(晉察冀),陳毅、舒同(華東)的電報指出:“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大打后,估計六個月內外時間如我軍大勝,必可議和;如勝負相當,亦可能議和;如蔣軍大勝,則不能議和。因此,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中共中央強調:“我大打必須在蔣大打之后,以示釁由彼啟。”6月25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致南京中共代表團的電報中又指出:“我黨方針是爭取長期全面和平;如不可能則爭取再延長休戰時間”,“大概半年之后又可能和”。可見,此時中共中央對于內戰的態度是:在蔣介石的大舉進攻面前,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保衛解放區,不能不進行自衛戰爭,而且必須爭取戰爭的勝利,唯有如此才能使蔣介石停止戰爭,最終實現國內和平;與蔣介石之間的仗不得不打,但不是用戰爭的方式打倒蔣介石,而只是打痛蔣介石,使其回到和平的軌道上來。
從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底全面內戰爆發前的這段時間里,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千方百計地爭取國內和平。這不是共產黨人懼怕戰爭,而是國家和人民在經過長期的戰爭之后需要休養生息,廣大人民不希望戰爭。但是,戰爭能否最終避免,從根本上講不取決于共產黨而取決于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一是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后處心積慮地要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共產黨問題,以實現他所謂的軍令政令統一;二是從力量對比上,共產黨的武裝力量人數、裝備都弱于國民黨,經過抗日戰爭人民軍隊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總體上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并沒有改變,人民軍隊的力量還沒有強大到足以制止蔣介石發動內戰的程度。
五、精簡復員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共的和平誠意
當時中國共產黨對于和平的真誠態度,從組織部隊復員一事可以得到進一步的驗證。政治協商會議閉幕之后,中共中央認為已進入“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從此革命的主要形式不再是武裝斗爭,而是群眾工作與議會斗爭。既然如此,以后軍隊將實現國家化,有必要減少軍隊的數量,進行精簡復員以減輕人民負擔。
政治協商會議之后,軍事三人小組曾于1946年2月25日達成《關于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規定在12個月內,全國陸軍縮編為108個師,每個師不超過1.4萬人,其中中共軍隊為18個師;在18個月內,陸軍編成60個師,中共軍隊為10個師;雙方的編余人員應全部復員。基于此,中共中央決定立即著手自己軍隊的精簡復員。
1946年3月6日,毛澤東就精兵簡政問題為中共中央起草致中共中央華東局、晉冀魯豫中央局、華中分局并告聶榮臻、賀龍的電報指出:“無論將來情況如何,我們均須精兵簡政,減輕民負,方有利于解放區之鞏固與堅持。你們三處兵額最大,負擔極重,如何實行精簡,應速決定方針。我們意見,第一期精簡三分之一,并于三個月內外完成。被精簡人員武器,有計劃地妥善地分配到農村生產中去。第一期完成后,取得經驗,第二期再精簡三分之一。”這時,全軍共130余萬人,如果分兩期各精簡三分之一,也就只剩下50余萬人。3月10日,中共中央致電中原局,要求中原解放軍主力調到皖東整訓,并立即復員2萬人。當時,中原解放軍約6萬人,中共中央提出的復員人數為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3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目前時局及對策的指示》,一方面提醒各地“除開審慎應付東北問題外,華北、華中各地應即提起警覺,密切注意頑方動態,并在軍事上作必要準備,加強整訓,加強偵察,嚴防反動派突然襲擊。如果反動派發動進攻時,必須能夠在運動中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之”;另一方面又要求“除東北及熱河外,各地第一期復員整軍(即精兵簡政包括黨、政、軍、民、學所有脫離生產人員在內),不論時局變化如何,均應力爭完成,以裁減老弱及無職務、無武器人員,合并機關,減少單位,充實部隊,減少財政支出利于作長期打算為目標。中央希望第一期復員三分之一左右,時間三個月左右完成,由各地自己做成計劃(此計劃須能適應和平、戰爭兩種環境),電告中央批準,即可執行。各地首長暫時不要來延,并不要遠離部隊”。中共中央還要求各地認真做好部隊復員的政治準備與組織準備,做好復員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產生活安排,并且“向復員者說明,如遇反動派大舉進攻,除老弱外,要在一聲號令下準備歸隊”。
在此前后,各解放區開始了部隊的精簡復員工作。其中,精簡復員力度比較大的是晉察冀解放區。1946年2月,晉察冀中央局發布《關于編制人數的規定》:全區共在編22.5萬人,其中野戰軍15萬人,地方軍7.5萬人。3月,晉察冀中央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又發布《關于復員工作的決定》,隨即著手進行部隊的精簡整編,野戰軍由原來的9個縱隊減為4個,地方軍增加約5萬余人,編為6個軍區、21個軍分區、13個獨立旅,總計復員約10萬人。
晉察冀解放區為何復員人數較多,曾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的鄭維山回憶:政治協商會議之后,中共方面在執行《雙十協定》,國民黨方面也采取了某些實際行動。比如《雙十協定》中有取消特務機關的條款,軍統局北平特別站撤銷了,站長馬漢三當了北平市政府民政局局長;《雙十協定》中有釋放政治犯的條款,新四軍軍長葉挺恢復了自由;至于整編軍隊,國民黨也于3月初在南京召開了整軍會議,把集團軍整編為軍,軍整編為師,師整編為旅,部隊數量有所減少。“中央之所以指示晉察冀率先復員三分之一,恐怕意在給全國樹立一個復員整軍的榜樣,以事實使設在北平的軍調部看到,我黨執行整軍方案是切實認真的。”
對于這個問題,1947年9月底,作為晉察冀解放區主要領導人的聶榮臻在全區土地會議的講話中,也曾作過這樣的說明:“在停戰協定后,所謂新的和平時期,全國局勢仍然是很動蕩的。這時我們的領導機關過多的相信了和平,就是所謂和平幻想問題。因為這個緣故,使得我們對于戰爭的準備極不充分。軍隊進行了復員,這是中央有指示的。當時的情況,我們帶兵的司令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預算極為龐大,所以精簡是需要的。但是也有少數的不該復員的復員了。我們強調復員在部隊中間起了一種副作用,增加了和平的幻想,因此有要回家的也準許了復員回家。”他還說:“其基本原因就在于對全國形勢的估計有錯誤,過多的相信了和平”,由于存在“和平幻想”,部隊精簡過多,“因此和平一破壞,新的內戰一爆發,我們倉卒應戰,致使大同、集寧、張家口這一些戰役沒有打好”。聶榮臻這番話是想檢討全面內戰爆發之后,晉察冀有些作戰沒有取得應有勝利的原因,但從晉察冀解放區在如此短的時間里精簡部隊10萬人這件事也說明,當時中國共產黨上下對于爭取和平的態度是真誠的。
全面內戰爆發之前,雖然蔣介石以咄咄逼人之勢要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中國共產黨內上下都不希望國共之間的戰爭由小打變成大打。
1946年6月28日,即全面內戰爆發之際,李富春(時任中共中央西滿分局書記、西滿軍區政治委員)和黃克誠(時任西滿軍區司令員)給中共中央寫了一份關于國際國內形勢的報告,其中提出:經過幾年抗戰,人民的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與壯大,但還沒有形成幾個省區連成一片的根據地,尚缺少一個更有實力、更堅強的中心,目前也不可能得到來自國際革命的實際援助。中國整個反革命勢力在抗戰中削弱了,但反革命的中心勢力蔣介石CC派反而在抗戰后加強了,嫡系軍隊增多,特務網遍布全國,官僚資本有所發展,又得到美國空前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援助。反革命勢力也面臨著嚴重的困難,例如經濟恐慌、內部矛盾、人民不滿等,但目前均不足以制其死命。今后數年內,在美國的強大援助下反革命派還可能克服困難,加強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力量。因此,黨應采取力求保存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李富春和黃克誠提出三種對策供中共中央考慮,一是讓步以達和平,二是拖延以待時機,三是堅決打下去以分勝負。基于和戰已到最后關頭,拖延下去的可能性很小,只能走第一、第三兩條路。如采取第一個讓步以達和平的方針,若能求得全身而退,保存干部,保存部分軍隊和部分解放區,求得全國范圍部分民主改革,還是讓步以求和平為宜。蔣介石不會因為中共讓步而放下屠刀,但打下去勝利把握不大,如打得好則可能打打停停,求得長期堅持以待國內外形勢的根本變化。
李富春和黃克誠都是資歷很深的中共高級領導干部,是在多年的殘酷戰爭中走出來的領導人,他們提出這個建議并非懼怕戰爭,而是有現實考量的。經過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固然得到很大發展,但國民黨的力量與過去相比也有了很大發展。全國抗戰爆發前,蔣介石能夠真正統治到的只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如東北,原來在奉系軍閥統治下,1928年底張學良雖然宣布“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導,但實際仍處于半獨立狀態,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為日本所侵占;西南、西北地區及兩廣地區,為國民黨地方實力派所掌握。經過8年全面抗戰,地方實力派受到很大削弱,國民黨在全國的統治有了加強。抗戰勝利使蔣介石的威望有了很大的提高,抗戰過程中蔣介石得到了大量的美援,部隊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抗戰勝利后又接收了近百萬投降日軍的裝備,這些也使蔣介石覺得自己有能力有辦法用武力解決共產黨問題。
對此,毛澤東當時的秘書胡喬木說:“這份報告的觀點和所反映出的疑慮在當時帶有普遍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中共黨內對全面內戰的態度。7月6日,毛澤東就李、黃這份報告作出批示,一方面認為報告提出的許多觀點是合乎實際的,是好的;另一方面又認為“缺點是對美帝國主義及蔣介石的困難條件估計不足,同時對國際國內人民民主力量所具備的順利條件也估計不足”。毛澤東強調:“對美蔣的壓力與要求,我們應當有所讓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讓步而是斗爭。如果我黨既有相當的讓步,而對其無理壓迫與無理要求又能出以堅決的斗爭,則其結果比較付出更多更大的讓步反而要好些;如無堅決斗爭精神,則結果將極壞。”面對蔣介石挑起的全面內戰,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只能以革命戰爭回應反革命戰爭。但是,直到此時,中國共產黨的態度仍然是用戰爭的方式使蔣介石回到和平的軌道上,讓蔣介石接受和平而不是以戰爭的方式打倒蔣介石。直到1946年11月,蔣介石不顧中共和民盟的反對,悍然宣布召開所謂的“國民大會”,周恩來率中共談判代表飛回延安,中共中央才最終放棄對蔣介石的“洗臉”政策,下決心用戰爭的方式打倒蔣介石。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