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陳家鳴



摘 要: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體育意識、掌握運動技能、提高健康水平、落實學校體育政策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通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數據庫),以2008—019年“學校體育”為關鍵詞檢索的核心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CitespaceV可視化軟件結合CSSCI數據庫的高級檢索功能,對876篇相關文獻進行了計量學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文獻數量經歷了巨大波動、較快上升、緩慢下降和迅速下滑的四個階段,研究數量整體呈緩慢下降的趨勢,主題為“體育教學”和“體育課程”是貫穿四個階段的主要研究內容;高校是學校體育研究的主陣地,上海體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是該領域的核心機構;主要來源期刊前三為《體育學刊》《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作者眾多,核心作者是以王健和季瀏為代表的9位研究者;作者合著網絡較少,求學經歷和工作單位是研究者進行合著的基礎;主要基金來源為其他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省(市)級基金;研究熱點集中在體育教學、學校體育政策和校園足球等方面,研究前沿則集中在校園足球、核心素養和基礎教育。
關鍵詞:CitespaceV;學校體育;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計量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1)01-0064-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CSSCI) database,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V software combined with the advanced retrieval function of CSSCI database to conduc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876 related literatures retrieved from the core journals wit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 key words from 2008 to 2019.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cument amount has showed 4 stages: large fluctuation, faster rising, slow decline and rapid decrease, and the whole tendency was a slow decline; The main research topics ar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E. curriculum in the 4 stag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study the school P.E., the core institutions are 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 Sport and Health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top 3 journals a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nd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authors on the stud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re authors are 9 researchers represented by Wang Jian and Ji Liu; researchers have fewer cooperation,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work unit are the foundation to coauthor. The primary fund supports are other fund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and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funds. The research focuses are teaching of P.E., school P.E. policies and campus football, and research front is campus football,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
Key words:CitespaceV; school P.E.; CSSCI; metrological analysis
學校體育是整個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1]。學校體育擔負著促進學生健康,使學生較為熟練地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等重要任務[2]。2018年第五次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體育時提到:“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3]。”在這一要求下,學校體育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和重要性可見一斑,學校體育的發展影響著諸如提升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學校體育政策的落實、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具體工作的開展。
基于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V的可視化軟件,在以往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基礎上,對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即CSSCI數據庫)中的高質量核心期刊文獻進行作者、機構和關鍵詞共現分析,并且結合CSSCI數據庫的高級檢索功能對學校體育研究進行計量學分析,以期厘清學校體育研究的發展脈絡、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數據庫)為文獻數據來源。利用CSSCI數據庫的高級檢索功能,設置檢索條件為“關鍵詞”,對“學校體育”這一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范圍為2008—2019年,檢索到919篇相關文獻,然后通過文獻類型篩查功能,僅保留文獻類型為“論文”的相關文獻后,最終檢索到確定用于本研究的文獻共計876篇。最后選中876篇文獻,下載并保存為純文本文件,以備處理和分析數據之用。文獻檢索時間為2020年2月7日。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據CitespaceV可視化軟件的文獻分析功能(版本號:Citespace 5.0.R1),并且結合CSSCI數據庫的高級檢索功能對檢索到的876篇文獻分別按照發表時間、研究機構、來源期刊、作者、基金相關參數進行統計和分析,并繪制知識圖譜。具體操作方法為:設計4個文件夾并分別命名為“input”“output”“data”“project”,將下載的文獻以“download_XXX”格式進行命名,并且放入“input”文件夾后,利用CitespaceV進行格式轉換,輸出結果到“output”文件夾中,隨后在Citespace軟件中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特征
2.1.1 文獻數量變化特征
經過統計發現(圖1),2008—2019年,CSSCI數據庫共收錄有關學校體育的論文876篇,每年平均發文量為73篇。前兩年的發文量呈下降趨勢,由2008年的75篇下降到66篇,在2010年發文數卻陡增到100篇,是上一年度的1.5倍,這一年的發文量也成為這12年間發文數量的最高峰。2011年發文量僅58篇,出現驟降。此后至2013年,發文量呈現較快上升的趨勢。2013—2017年,雖然整體發文量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僅在2017年出現上升,但是這五年的平均發文量為80篇,高于年平均發文量水平。2017年后發文量出現較快下滑,并在2019年達到新低,該領域的研究在近些年呈現下降的趨勢。綜上可知,2008—2019年CSSCI數據庫中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發文量的變化趨勢可劃分為四個階段:1)2008—2011年的巨大波動階段;2)2011—2013年的較快上升階段;3)2013—2017年的緩慢下降階段;4)2017—2019年的迅速下滑階段。
2.1.2 文獻研究內容特征
通過Citespace軟件的整理發現,不同階段的研究內容存在差異,主要研究內容及引起研究的事件如下:第一階段(2008—2011),研究內容圍繞“體育教學”“體育課程”“大學生”等關鍵詞展開,這是由于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影響下,學校體育亟待解決在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中所面臨的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體育課程模式等問題;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加之2006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等通知,更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大學生體育。第二階段(2011—2013),以“體育教育”“體育課程”“體質健康”為主要研究內容,有關“體育教育”和“體育課程”的研究著重探討學校體育教育價值應該如何實現,體育課程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研究者們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關注始于2010年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學生的肥胖和超重檢出率繼續增加,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還在下滑[4]。第三階段(2013—2017),研究關注點集中在“體育教學”“體育教師”“校園足球”,主要涉及體育課程的建設和應用、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體育教師能力和教學方法等內容;對校園足球的研究起源于2014年11月26日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5],之后的2015年,多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對校園足球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釋[6],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校園足球迎來了發展的巔峰期,也激發了學者們對校園足球的研究熱情。第四階段(2017—2019),研究內容關鍵詞為“十九大”“學校體育政策”“新時代”“核心素養”。這一階段的研究受到黨的十九大召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全國教育大會等重大事件的影響,研究成果體現較強的時代性,如學校體育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改革開放后國內學校體育政策的歷史流變、特征和審思;同時還包括基于十九大報告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總書記的講話,對學校體育改革前景的展望與發展戰略的制定。2016 年 10 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正式發布,意味著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即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7]。這一概念提出后,研究者圍繞體育核心素養的內涵和特征,對國外發達國家的有關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和體育教育改革的內容進行了總結,在進行中外對比后提出有助于我國學校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建議;也有研究者針對核心素養背景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路徑、體育課堂的建構和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和分析。
梳理學校體育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體育教育(教學)始終是學校體育研究的主要內容,不同時期側重點略有差異,學校體育工作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體質的健康發展;國家政策或文件是激發作者對某一領域進行研究的重要動力,研究者們更傾向于從政策中發現研究熱點,同時根據政策從宏觀層面對學校體育提出發展策略。
2.2 主要研究機構分布特征
研究通過CitespaceV軟件,對下載的876文獻進行機構共現,并借助Excel表格統計后發現: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876篇文獻來自211所研究機構,我國高校成為該研究領域的主要力量,占所有研究機構的98.6%,非高校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國家級和省(市)級的教育和體育部門。圖2列出了有關學校體育的前20的主要研究機構(發文量≥10篇),共發表文章482篇,占本研究納入文獻總數的55%。前20的研究機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最多的是師范類院校,共10所,占比50%;其次是體育類院校,共5所,占比25%;然后是綜合類院校,共4所,占比20%;最少的是研究院,僅1所,占比5%。在19所高校中,有15所高校為我國雙一流大學(學科)高校,在19所高校中占比78.9%。因此,位于前20位的主要研究機構是推動該領域發展的重要力量,師范類和體育類院校對學校體育的相關研究更加廣泛和深入,成為我國研究學校體育的主陣地,這與我國體育專業較多的設置在這兩類高校中密不可分。發文量在40篇以上的機構組成第一梯隊,包括上海體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其中上海體育學院發文最多,共59篇,位居第一;第二梯隊由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以及北京師范大學組成;其余機構位于第三梯隊。根據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制作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8],前20名研究機構分布的城市中,城市水平在新一線(含新一線)以上的共15所機構,占比75%;二線城市4所機構,占比20%;僅有位于開封市的河南大學為4線城市。據此可以得出結論,學校體育的相關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我國二線以上的城市,研究機構所處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研究的開展,經濟水平越高,相關研究的開展越多。
2.3 主要來源期刊分布特征
根據CSSCI數據庫統計發現,納入本研究的876篇文獻源于34個期刊,涉及體育學(851篇)、教育學(13篇)、法學(8篇)、民族學(1)、人文經濟地理(1篇),共5個學科。所以,學校體育研究的相關學科仍以體育學和教育學為主,涉及交叉學科的研究較少。刊載學校體育相關研究文章的主要來源期刊如圖3所示(前10),共刊載文章824篇,占所有期刊刊載量的94.1%。前三名分別是《體育學刊》《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和《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其中《體育學刊》以刊載497篇文章高居期刊排行榜第一名,刊文量占所有文章數的56.7%,是第二名《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刊載文章數的5.2倍左右,因此可以推斷該期刊傾向于接受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論文投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和《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則以刊載95篇和54篇文章位于第二和第三名。上述分析結果除了可以幫助該領域研究人員制定較佳的投稿及期刊收藏方案,也可以引導初次涉獵該領域的研究者查詢和搜索高質量的文獻,提高研究的準確性和質量,同時,還利于制定較為務實的文獻采購策略,提高情報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績效達到最大化[9]。
2.4 主要作者分布特征
2.4.1 主要作者計量學分析
通過CitespaceV軟件,對下載的876條文獻進行作者共現發現:涉及學校體育這一領域共有475名研究者,并借助Excel表格繪制圖4。圖4顯示,作者人數隨著發表文章數量的增加而急劇下降,發表論文數小于10篇的作者共466人,占總人數的98.1%,發表論文數大于10篇(含10篇)的作者僅9人,占總人數的1.9%。然而,有關學校體育這一領域的1.9%的作者對該領域的研究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和見解,對推動該領域研究水平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部分的作者也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者,其研究的內容也更具有方向性、權威性和科學性。基于此,本研究針對發文量在前9名的作者進行具體分析。
表2統計了發文量≥10篇的高產作者的發文量、機構、文章被引次數和下載次數,根據表格可以將這9位作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王健和季瀏為主的發文量大于20篇的作者,這類作者在發文量和文章影響力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領軍級人物,具有較為權威的話語權。第二類則是以唐炎、于素梅等為代表的發文量大于10篇且不足20篇的研究人員,這類作者與第一類作者存在一定差距,但卻是該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健、季瀏和唐炎位于發文量前三甲,其中,華中師范大學的王健以發文30篇、被引次數682次和下載次數45 895次位居榜首;華東師范大學的季瀏則以發文27篇、被引次數603次和下載次數43 060次緊隨其后;上海體育學院的唐炎以發文14篇、被引次數261次和下載次數17 133次名列第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于素梅發表的13篇文章均是第一作者,其中11篇文章是獨立作者,再結合其文章的384次被引和21 040次下載,可見于素梅在學校體育研究領域中,具有深入的研究和獨特的見解,同時也表現出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巨大的影響力。發表文獻的數量是衡量研究的重要指標之一,文獻質量則是研究能否被關注和認可的核心[10],由于CSSCI數據庫是從全國2700余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范的期刊作為來源期刊,這9位作者的文章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居于前列,因此該研究的核心人物更有可能集中在這9人。這一研究結論能夠幫助初入這一領域的開展學校體育的研究者找到該領域的專家,并且掌握該領域的權威內容和核心觀點,進而提高研究的科學性。
2.4.2 作者合著分析
借助CitespaceV的作者共現功能繪制作者合著網絡圖譜,其中N(節點數)=475,E(連線數)=230,Density(密度)=0.002,即475名作者,作者合著的連線為230條,生成的圖譜中出現了以少數的較大合著網絡為核心(共5個)、周圍分布較多的簡單的幾個節點連線和孤立節點的現象。因此可以推斷,雖然有關學校體育的研究者較多,但研究者之間相互合作的團體較少,僅僅是高產作者間形成的5個主要合著網絡。進一步可以得出結論:有關學校體育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廣泛,建立了少部分以高產作者為核心的作者合著網絡,高產的核心作者研究重點也代表著該領域的最新研究動向。圖5繪制的5個主要合著網絡,形成了以王健、唐炎和季瀏為核心的較大合作網絡,以及以毛振明、劉海元為主的較小合作網絡。其中,王健的合作網絡最大,涉及的研究者最多。總體來看,5個合著網絡的核心人物以表2中統計的高產作者為主,整體合著網絡較小,9個高產作者間合著的次數較少。通過梳理這5個合著網絡作者的經歷發現:合著網絡中涉及研究者越多,越容易出現較多的研究機構,如以王健為核心的合著網絡涉及的機構包括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浙江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南大學體育部和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合著網絡依靠核心作者形成,同一工作單位之間合著的聯系較為密切,跨機構合作的聯系較為稀疏;求學經歷和工作單位是研究者進行合著的重要基礎,其中碩博學生和導師之間合著關系密切。
2.5 基金支持特征
國際統計源檢索機構和國內科技期刊統計分析機構均將論文中的基金項目進行單獨的數據統計,并利用基金支持研究論文比率對期刊進行評價[11]。因此,獲得基金支持的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價值和質量,根據基金支持的級別也可以判斷官方對該研究的重視程度,增強研究的影響力。
通過CSSCI數據庫的高級檢索功能發現(圖6),納入本研究的876條文獻中,有基金項目支持的文章共480篇,占比54.8%;無基金項目支持的文章共396篇,占比45.2%。超過半數的文章獲得基金項目支持,表明在獲得資金等相關資源的便利條件的前提下,研究者更容易開展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撰寫出高質量的期刊論文,同時也反映出列入CSSCI數據的核心期刊更傾向于接受和刊載獲得基金項目支持的高質量研究論文,這樣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學術影響力。基金類別分布情況:其他基金共133篇,占比27.71%,位居第一;國家社科基金共119篇,占比24.79%,排名第二;省(市)級基金共97篇,占比20.21%;教育部基金、其他部委級基金、國家級其他基金和國家自科基金分別為90篇、30篇、10篇和1篇,占比依次18.75%、6.25%、2.08%和0.21%。其他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省市級基金和教育部基金成為學校體育這一研究領域主要的基金支持來源。
2.6 關鍵詞共現分析
2.6.1 研究熱點分析
借助CitespaceV軟件,對本研究的876條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到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關鍵詞共計412個節點,節點越大,關鍵詞出現頻次越高。根據圖7可以看到,形成了以學校體育為最大節點的關鍵詞共現圖。除學校體育之外,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還包括體育教學、體育課程、體育教師、大學生、體育教育、中小學、學校體育政策、體質健康、體育教育專業、校園足球、課程改革、核心素養和青少年(表3 )。關鍵詞作為文章的高度概括性詞語,能夠簡捷快速地表明文章的研究主題,因此對某一領域相關文獻關鍵詞的分析,有助于挖掘該領域的研究熱點[12]。可以看出,以促進大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目標的體育教學工作,以及有關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研究,長期作為學校體育的研究熱點;有關學校體育的學校體育政策、校園足球和核心素養成為近些年的研究熱點。
2.6.2 研究前沿分析
通過CitespaceV對關鍵詞進行突現能夠探測出該領域當前的研究前沿,如圖8顯示了7個突現詞,分別為2009—2011年的學校體育場館、2012—2013年的陽光體育運動和體育教育、2014—2016年的體育教師、2015—2019年的校園足球,以及2017—2019年的核心素養和基礎教育。而當前有關學校體育的研究前沿,最有可能為校園足球、核心素養和基礎教育,其中圍繞校園足球的研究持續時間最長(2015-2019年),核心素養的突現強度為5.028,因此研究前沿最明顯。
有關校園足球研究的激增,始于2014年12月的“加快推進校園足球工作的電視電話會議”,隨后,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同時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有關學校體育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校園足球特色校的建設、校園足球訓練體系和教學體系的構建、大中小學足球聯賽和青訓體系的建立,但強化全社會對體育價值的認識觀念、增強制度體系,以及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等是校園足球目前無法回避的問題[13]。核心素養成為研究前沿,可能源于2017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 》,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對體育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修訂,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內容按照水平階段—學習方面—內容—學習目標的層次進行呈現,指出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由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 3 個要素組成[14]。2017年至今,圍繞核心素養開展的有關體育課程目標與內容設計、體育課程建設、體育學習情境、體育核心素養框架等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內容。有關基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方面,課程亟待改革的原因在于課程地位難以回歸,課程政策難以落實,課程發展難以均衡[15],同時面臨著部分參與方守舊的思維慣性、路徑變遷的高成本制約、舊課程體系的路徑依賴產生負效應和原有課程體系的自我強化的困境[16],課程改革出路應該探索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路徑,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切實將體育學科的頂層設計落實到位,提高校長和體育教師的話語權;確保學校體育課程真正得到開展,促進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的緊密結合[17]。
3 結論
3.1 國內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文獻數量變化特征共分為巨大波動、較快上升、緩慢下降和迅速下滑的四個階段,且當前該領域的研究呈現下降趨勢,不同階段的研究內容受到當時國家政策、學校體育發展狀況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3.2 研究機構:高校成為學校體育研究機構的主陣地,且主要集中在師范類和體育類院校;上海體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和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發文量位居前三;機構所處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開展研究越多。
3.3 來源期刊: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一級學科主要集中在體育學和教育學;刊載有關學校體育文章的前三名期刊分別是《體育學刊》《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和《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其中《體育學刊》以刊載497篇文章高居第一。
3.4 相關作者: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作者隨發文量的增加而急劇下降,主要作者以王健和季瀏為代表的9位研究者為主;合著網絡較少,主要合著網絡僅5個,且5個合著網絡以9個主要作者為核心,跨機構合著關系較為稀疏;研究者的求學經歷和工作單位是合著的重要基礎,其中以碩博學生和導師之間的聯系最為密切。
3.5 基金支持方面,有關學校體育研究的主要基金支持來自于其他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和省(市)級基金,基金的支持使得研究者撰寫出更多的高質量文章,核心期刊也更愿意接受和刊載獲得基金支持的高質量文章,以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3.6 關鍵詞分析方面,長期熱點包括以促進大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目標的體育教學工作,以及有關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研究;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集中在學校體育政策、校園足球和核心素養等方面。研究前沿則更有可能集中在校園足球、核心素養和基礎教育這三方面。
參考文獻:
[1]于小霞.學校體育教育手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4]孫忠偉,張冰,馬慧敏,等.中美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管理系統的比較[J].體育學刊,2013,20(3):85-89.
[5]婁方平,向禹.校園足球實踐發展審視:現象、成因與治理[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3):96-100.
[6]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教育部等6個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Z].2015-07-22.
[7]林崇德.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J]. 人民教育,2016(19):14-16.
[8]2019新一線城市排名:中國綜合實力一二三線城市分級名單表[EB/OL].(2019-05-27).https://www.sohu.com/a/316698593_136770.
[9]王俊杰,王培勇,徐堅,等.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外太極拳運動研究熱點與演化分析[J].體育科學,2012,32(10):77-84.
[10]趙明楠,張巖.基于CiteScapeV的校園足球研究計量學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7,36(6):112-115.
[11]袁芳,張巖.基于CiteSpace V的國內體育教師研究進展[J].湖北體育科技,2019,38(1):78-82.
[12]張雪,劉小瑜.基于CiteSpaceV的我國體育心理學研究進展[J].福建體育科技,2019,38(6):27-32.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五年來發展情況和2020年工作部署[EB/OL].(2019-12-2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635/.
[14]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7.
[15]馮雅男,何秋鴻,孫葆麗.困境與視角:對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8):76-82.
[16]羅偉柱,鄧星華.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困境與出路[J].體育學刊,2018,25(6):96-100.
[17]劉昕.新中國70年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嬗變與展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11):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