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珺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即通過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等,激發幼兒的創造潛力,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幼兒養成樂于探索和善于發現的學習習慣。教師要讓幼兒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說,用身體去感受,用頭腦去思考,解放幼兒好動、好玩、好奇的天性,讓其在自然活動中不斷學習和成長,增強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擴充幼兒的知識儲備,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
幼兒的生活經驗較少,認知周圍世界的能力不足,因此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給幼兒提供觀察的機會,提升幼兒認知水平。
(一)在自然環境中培養觀察能力
自然教育理念主張幼兒回歸自然,與自然親密接觸,讓幼兒在與外界環境的交互中豐富經驗,獲得成長。在幼兒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熟悉的自然和生活資源,組織幼兒對周圍生活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讓幼兒從小養成善于觀察和善于探索的習慣。同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充分利用幼兒好奇、好動的天性,通過融合豐富的生活資源,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引導幼兒主動地進行觀察學習。
自然環境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活資源,教師要善于從自然環境中找尋教育契機,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例如,筆者會定期帶幼兒去動物園寫生游玩,充分鍛煉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對一切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尤其喜愛動物,如許多小男生喜歡獅子、老虎這樣帥氣威武的動物,許多小女生喜歡天鵝、丹頂鶴和梅花鹿等小巧玲瓏的動物。當看到丹頂鶴的時候,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于是筆者適時提出問題:“丹頂鶴的外形是怎樣的呢?”“嘴巴又長又尖。”“頭頂有紅色的帽子。”“腿很長。”幼兒七嘴八舌地描述著丹頂鶴的外貌。在玩耍的過程中,幼兒逐漸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每路過一個觀賞地,筆者就會詢問幼兒看到了怎樣的動物,以此加深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教師帶領幼兒觀察自然界中動物的外貌特征和習性特點,有助于鍛煉幼兒主動探索和積極觀察的能力,解放幼兒的眼睛和嘴巴,有效拓展其思維廣度,提升其認知周圍世界的水平。
(二)在不斷探索中拓展幼兒認知
幼兒的思維還不成熟,缺少生活經驗,還未養成系統學習的習慣,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尋找教學契機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心理特點,盡可能站在幼兒的角度,選擇適宜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充分滿足幼兒成長發展的需求。在設計觀察活動時,教師應確保觀察任務的難度符合幼兒水平,以激發幼兒進行科學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由于缺乏生活經驗,部分幼兒在觀察和理解生活現象時存在片面性。對此,教師可在幼兒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培養幼兒觀察能力的學習內容,以此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在完成有關蝌蚪成長的觀察日記時,不少幼兒認為蝌蚪和青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為了促使幼兒進行深入探究,筆者在教室生物角的魚缸中飼養了幾只小蝌蚪,要求幼兒每天定時飼養,并用畫本或筆記本記錄蝌蚪的成長過程。筆者提出的內容與幼兒的認知存在明顯差異,大大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幼兒每天樂此不疲地堅持觀察和記錄,學習專注度和效率大大提升。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擴展幼兒的認知廣度,還能促使幼兒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式,幫助幼兒養成善于探索和思考的習慣。
教師要以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為教育原則,通過開展操作活動解放幼兒雙手和頭腦,鍛煉其手腦協作能力。
(一)舉辦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能加深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增進教師與幼兒家長間的溝通交流。教師組織多樣化的親子活動,有助于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學習意愿。家長和幼兒共同進行操作活動,有助于激發幼兒思維活力,豐富幼兒學習體驗,鍛煉幼兒動手動腦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教師在設計親子活動時,無須對活動內容和方式設置過多的限制,要突出學習的自主性,通過活動啟發幼兒思想,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促進幼兒發展。例如,我園在端午節前夕,舉辦了一場熱鬧的端午教育活動,邀請家長來幼兒園,與幼兒共同開展親子活動。在活動舉辦前夕,筆者布置好室內環境,營造了端午節的節日氣氛。活動正式開展后,筆者讓幼兒和家長一起說說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特點,以及端午節來臨時我們需要做哪些事情。在動手實踐環節,筆者邀請家長帶領幼兒參與“包粽子”活動,在愉悅的活動氛圍中,幼兒熱情高漲,自主投入到操作中,與家長一起包粽子。這樣的親子教育活動,不但能鍛煉幼兒的動手協作能力,讓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還能增進親子感情。
(二)舉辦室外活動
為了解放幼兒的雙手和頭腦,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親近和感知自然,教師應多組織室外教育活動,讓幼兒通過親身感受深入理解知識,鍛煉思維能力。教師應以自然教育目標為指導,根據園內的實際環境,開辟出一塊游戲活動區域,并向幼兒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幼兒通過動手、動腦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園區開展室外活動時,筆者會充分考慮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合作游戲為主要形式,培養幼兒團隊協作的意識,鍛煉幼兒的合作能力。比如,筆者會在幼兒園內劃分出一塊空地,用于種植農作物,并允許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農作物,如鮮花、毛豆等。筆者制訂好種植養護計劃,讓幼兒通過親身實踐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筆者會引導幼兒發現和解決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小狀況”,如“植物的葉子蔫了”等。筆者會引導幼兒思考“植物的葉子蔫了的原因是缺水還是施肥過多”“為什么有的種子能發芽,有的卻不能發芽”等問題,并鼓勵幼兒探索其中的原因,引導幼兒記錄探索的過程,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不斷豐富幼兒對于常見農作物的認知,讓其感受種植的樂趣,更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此外,教師也可開展其他室外活動,如踢毽子、跳繩、踢足球等體育活動,在鍛煉幼兒身體素質的同時,使其掌握各種運動技能,提升幼兒的身體機能和手腳協調性。
除了觀察學習和操作活動以外,教師還可以引入多樣化的戶外實踐活動,將幼兒學習延伸到更為廣闊的空間,豐富幼兒的見聞見識。教師在開展幼兒教學活動時,需不斷更新教學思維和轉換教學視角,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解放幼兒的時間和空間,拓展幼兒認知的廣度,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是促使幼兒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有計劃地開展這類活動。

例如,筆者會經常利用周末的時間開展鄉村教育活動,帶領幼兒入住鄉村民宿,通過體驗鄉村生活豐富幼兒見聞。幼兒園可與當地鄉村聯合舉辦體驗活動,通過兩天一夜的鄉村生活,培養幼兒的多項能力。在活動期間,筆者會帶領幼兒參觀農作物,向農民伯伯學習插秧,并引導他們親自下地種植,讓幼兒感受到勞動的樂趣,習得一些基礎的生活技能。通過親身體驗勞動,幼兒能感受到農民伯伯的不容易,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養成勤勞勇敢的品質。同時,在室外實踐活動中,筆者會適時地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全方位地解放幼兒的思想、眼界,促進幼兒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的發展,幫助幼兒逐漸養成樂于學習、善于思考的習慣。
綜上所述,教師要以“六大解放”思想作指導,優化幼兒園自然教育活動,采用有效的方法,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等,激發其潛在的創造力,促使幼兒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成長,獲得綜合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高新區鹿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