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識字是學習知識的起點,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是自我學習、提升認知的前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中國漢字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低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漢字不勝枚舉,并且語文課程內容中包含著大量抽象的歸類字,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低年級學生識字的艱巨性和重要性。
低年級學生活潑聰穎,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積極性非常容易被調動。與此同時,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也是他們的主要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能充分地融入課堂。此外,為了不讓低年級學生在漢字面前產生畏難情緒,教師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情,有意識、有方法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達爾文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生物學家,他在自傳中曾寫道:“就我記得在學校時期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后來產生影響的,就是我的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興趣是個人傾向于認識、探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推動人們追求真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就愿意接受新知,愿意聆聽教師的教導,從而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聽課時可能會走神。針對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通過一些特殊的方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啟發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例如,在教授《動物兒歌》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抓住本課動物多的特點,利用PPT將漢字與圖片相結合,讓學生看著圖片說一說小動物的名字,說對了就把隱藏在圖片背面的詞組展示出來。這樣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觀察漢字,讓學生找到大多數與昆蟲有關的漢字都帶有蟲字旁這一特點,從而讓學生可以歸類識字。同樣的方式還可以用在集中識字上,比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創設一個情境,讓青蛙媽媽踩著荷葉過河(每片荷葉上會出現一個該課的生字)去找它的寶寶,每讀準一個字音,青蛙媽媽就能向前跳一片荷葉,離青蛙寶寶就會更進一步。又如,在教授《小猴子下山》一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如課文中出現的水果圖片等,在復習字詞環節時用摘西瓜、掰玉米、摘桃子等方法幫助學生識字。除了利用課文中已有的事物創設情境趣味識字外,教師還可以用開火車、摘蘋果、青蛙跳傘、掛燈籠等方法調動課堂氛圍,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中國南宋時期理學教育家朱熹指出,學生要從小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對所讀內容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往往同一個字具有多種含義,因此,很多情況下學生需要聯系上下文理解某一情景下字詞的讀音以及相應含義。以多音字教學為例,在《秋天》一課中“天空那么高,那么藍”,其中“空”是一個多音字。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反復朗讀“天空”一詞,進而掌握其讀音和含義。又如,課文《一封信》中的“她朝窗外望了一眼”,其中“朝”在這里是一個動作,有別于“朝陽”。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在一定的語感基礎上,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替換“朝”。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輕松地想到“往”和“向”,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朝”的詞性。朗讀是語文素養的體現,教師可以通過自讀、范讀、齊讀、品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在讀中輕松學習漢字。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了解事物的表面,還要了解事物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追本溯源是漢字教學的另一條有效途徑。在教學漢字時,如果教師僅讓學生死記硬背,而不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來源及演變歷程,就不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借助PPT,邊講解邊演繹漢字的發展歷程,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記憶。例如,在教學“飛”字時,教師可以展示“飛”字的發展歷程,利用GIF圖片或視頻動態演示一只鳥從展開翅膀飛行到最后演變成漢字“飛”。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教師可以出示“謝”的古文字——雙手卷起席子呈現離開時的辭謝狀,以此直觀地展示“謝”字的本義。又如,在教學《樹和喜鵲》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出示“孤”這個字的古文字——左邊是一個襁褓中的孩義,右邊是一個藤蔓上結著的瓜,表示孩童呱呱啼哭,本義為孤兒。教師展示同一個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簡體字的不同形態,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某一漢字的本義和衍生義,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歷史變遷,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學習漢字,讓學生在理解中學。
漢字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發展和演變的載體,體現了古人造字的智慧。在數以萬計的漢字中存在大量形近字,學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師不僅要備課,還要具有一定的預設性。例如,學生在“紙”和“低”兩個字上容易出錯,因此,在教學《玲玲的畫》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情節:先拿出一張未使用的畫紙,讓學生觀察畫紙的特點,并告訴學生這是潔白的畫紙,然后在紙上抹點污漬,紙就變臟了,所以“紙”這個字上沒有“點”這個筆畫,以此幫助學生區分“紙”和“低”。除了“紙”和“低”這兩個字,“幸”和“辛”也是易混淆字,教師可以利用口訣幫助學生記憶。例如,在教學《田家四季歌》一課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農民伯伯雖然很辛苦,但是心里卻喜洋洋的,從付出和收獲方面幫助學生區分這兩個字——“一點辛苦,十分幸福”。在一些常見的形近字中,表示讀音的聲旁相同,而表示意義的形旁略有區別。此時,教師可以運用換一換的方法,換一些常見的偏旁,如“請”與語言有關,換成與太陽有關的就是“晴”,換成與水有關的就是“清”,換成與昆蟲有關的就是“蜻”,換成與眼睛有關就是“睛”。教師可以運用加一加、減一減等方法,引導學生找出這些形近字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字的不同偏旁所含意義的差別,在比較中學。
漢字的成字一般有規律可循,關于漢字的成字,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一般漢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其中會意字是低年級常見的漢字類型。“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所以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并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在教學《媽媽睡了》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媽媽睡著的樣子,其他學生觀察特點,讓學生觀察閉上眼睛且眼皮自然垂落的狀態就是“睡”,幫助學生快速記住“睡”這個字。又如,在教學《拍手歌》一課時,“黃鸝百靈唱不休”中的“休”在這里是停止的意思,教師則可以讓學生靠著木桌坐下來,并思考什么情況下會做出這個動作,讓學生理解人靠著樹木坐下來就是停止運動以便休息的意思。還有很多比較有特點的偏旁,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演一演的方式學習,如與手有關的提手旁——打、拍、提;與嘴巴有關的口字旁——吹、哄、聽、呱;與腳有關的足字旁——跑、跳、蹦、躍等。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讓學生通過演一演發現漢字的規律,幫助學生識記,讓學生在演中學。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在玩中學,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通過帶領學生在讀中學,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字形的記憶;通過帶領學生追本溯源在理解中學,讓學生領會漢字的意義;通過帶領學生在比較中學,提升學生的分析、辨別和推理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形近字間的區別;通過發散思維帶領學生在演中學,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這套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
學生是發展中的生命體,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具直觀形象性。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生成更多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和識字的興趣,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小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