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物理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走出學習困境的策略,提出關注新課導入設計,點燃學生學習激情;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激活學生思維;借助信息技術優勢,打造良好課堂環境;精心設計實驗教學,鍛煉學生動手能力;適當調整教學結構,注重物理實踐教學等教學建議,以期引導學生突破學習障礙,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中職物理 學習困境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2-0134-02
中職教育體系中的物理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主要學習一些較為生活化的物理知識,以分析、探索部分常見的物理現象為主,具有典型的實踐性特征。中職學生的生源素質有著較大差別,大部分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再加上物理知識具有典型的抽象性、實踐性特征,導致課堂教學容易陷入困境之中,教師應通過有效策略讓中職物理課堂走出困境。
一、關注新課導入設計,點燃學生學習激情
在任何教育階段、任何一門課程的任何一節課中,新課導入不僅是第一環節,還是關鍵一環,會對整節課的教學質量產生直接影響,關系到后續各個教學環節的推進與落實。在中職物理課堂上,部分學生表現得不夠積極主動,缺乏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教師首先需關注新課導入環節的設計,利用一些趣味性、新穎性的素材引出知識主題,吸引學生的目光與注意力,使他們快速由課間娛樂轉移至課堂學習中,點燃學習激情,全身心地展開學習。
例如,在實施《電磁感應現象》教學時,教師先簡單講述一個科幻故事:科學家帶領科考隊員乘宇宙飛船環地球自西向東考察時,途中遇到能源不足的問題,科學家巧妙地利用一根長導線和一個金屬球,借助地球這個大磁場感應出電能。據此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在多媒體課件輔助下讓他們回憶奧斯特實驗,思考該實驗說明了什么,即電流的周圍存在磁場、電流是電荷定向運動產生的,并讓他們利用逆向思維思考:“既然電流能產生磁場,那么反過來,磁場能夠產生電流嗎?分組討論引出課題。”之后,教師指導學生自選器材,思考如何利用磁生電。教師提示學生結合法拉第的猜想嘗試自主動手設計實驗來證明,讓他們真正進入新課學習中,保持專注力。
這樣,教師利用科幻故事導入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探究新知識的需求與欲望,結合已有知識進行逆向思考,發散自身思維,激發起其創造精神及對科學的熱愛。
二、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部分教師習慣于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以至于學生的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理解課本中的理論性知識內容,很難用其來分析或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甚至陷入學習困境。對此,中職物理教師在具體的教學環節,可以將教學內容同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將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引入課堂,帶領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自主思考與探究,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在開展《分子動理論》教學時,教師談話導入:“大家經過初中階段物理知識的學習,知道物體是由相應的物質組成,物質則是由所對應的分子構成,那么構成物質的分子是什么樣的呢?”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舊知自由討論,分享各自的猜測,然后提出“組成物體的分子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的問題,并提示他們結合生活實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例如:春天花開時,很遠就能聞到花的香味;在無風的天氣里,從煙囪里冒出的濃煙逐漸遠去,越來越疏散;長時間堆放煤的墻角,墻皮內部會變黑……使其了解到這些都是擴散現象。接著,教師繼續結合生活現象帶領學生研究溫度對分子運動的影響、分子之間的作用力等知識,讓他們進一步了解分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優化物理課堂教學內容,增進物理課堂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輔助下學習新知識,促使其對新知識的印象更為深刻。
三、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激活學生思維
在中職物理教學中,學生僅靠個人很難順利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面對這一困境,教師可以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小組內通過互幫互助一起學習與探討,解決遇到的難點與疑點,慢慢增強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因此,中職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引入小組合作學習,圍繞所授內容安排任務或提出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研究,使其思維發生摩擦與碰撞,讓他們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目標。
例如,在學習《光的折射》過程中,教師先演示“筷子彎折”的小魔術。教師將一根筷子放入水杯,讓學生觀察放入前后筷子的變化情況,并思考問題:“為什么筷子水面上的部分看起來是直的,而水中的部分看起來是彎折的?”同時,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也準備一個水杯與一根筷子,讓他們結合具體現象合作討論問題,通過對比得出光線發生折射的條件和規律。接著,教師表演“硬幣再現”的小魔術,并播放視頻:把一枚硬幣放入水杯,使人眼剛好看不到硬幣,接著往水杯中注入水,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又可以看到硬幣了。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完成實驗,分析與討論:為什么加水后又能重新看到硬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出各自的看法,讓他們繼續探究光的折射。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以神奇的小魔術為依托,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使其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增強動手能力,樹立了團隊合作意識。
四、借助信息技術優勢,打造良好課堂環境
物理知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要求較高,再加上中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他們多以感性思維為主,物理基礎也不夠牢固,在課堂上遇到問題而不會解答就顯得較為常見。這時中職物理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將課本中的文字內容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出來,打造良好的課堂環境,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還能夠喚起他們的感性認知,使其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走出學習困境。
如在《運動的描述》教學中,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常見的運動視頻,如汽車在行駛、小鳥在飛翔、人在走路、樹葉從樹上飄落、籃球被拋出去、屋檐上的水滴落下等,由學生觀察與討論,使其結合個人認知說出對運動的了解與認識,嘗試描述物體的運動,讓他們初步意識到運動是絕對的。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說出一些身邊的靜止現象,如黑板、窗戶、門、大樹、公路和房子等,使其同運動的物體進行對比,從而發現研究問題的角度是多種多樣的,體會到物質世界的多元化。隨后,教師播放視頻《運動的大自然》,引出問題:物體運動的特征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運動的?組織學生討論和研究,引導他們得出運動的概念。
如此,教師充分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優勢,打造圖文并茂式的物理環境,通過動態化形式吸引學生的目光,讓他們在感性思維輔助下研究運動,學會運用物理語言描述運動。
五、精心設計實驗教學,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物理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類學科,不少知識、原理、性質、定律等都是前人通過反復實驗探究得出的。在中職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為真正走出困境,自然不能忽視實驗教學環節。教師需精心設計實驗教學,與理論知識的講授相輔相成、同步推進,注意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的搭配,適當提高學生實驗的比重,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自動手設計、操作與完成實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與動口交流中走出物理學習的困境。
如在進行《彈力》教學時,教師先演示以下小實驗:彈簧掛上鉤碼后伸長,塑料泡沫塊受力被扭轉、彎曲和壓縮,用力將粉筆折斷等,由學生觀察、思考什么是形變,引導他們得出形變的定義。接著,教師講述:在剛才的實驗中很容易看到物體發生形變,假如將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與桌面是否會發生形變?學生容易說出“沒有”二字。然后,教師播放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實驗,并指導學生雙手緊握注滿紅墨水的燒瓶,用力按壓底部,發現上插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液面上升,使其結合現象明白桌面與瓶子均發生了形變。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討論上述實驗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加深學生對微觀放大法的認識,隨后讓他們結合實驗探索彈力產生的條件及方向。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科學設計實驗教學環節,讓學生也參與到實驗的操作中,既可以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又可以切實感受物理知識的存在,使其深化對物理原理的理解與認知。
六、適當調整教學結構,注重物理實踐教學
當前,中職物理教材內容實踐性較強,這雖然是一大特色與優勢,但是對學生來說,則是一個難點所在,是課堂教學生成困境的因素之一。要想通過策略引領讓中職物理課堂走出困境,教師就需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教學的安排,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與不同專業的教學需求,根據物理教學的實踐性要求,圍繞知識主題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課外物理知識,或者帶領學生參與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增強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以《摩擦力》教學為例,教師先結合生活實例與實驗帶領學生得出摩擦力的定義、類別、產生條件和影響因素等,使他們能夠在簡單的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與方向,知道存在最大摩擦力,掌握動摩擦因數及其影響因素,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等。之后,在課下環節,教師要求學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摩擦力現象,分析其中的物理學原理,并動手實踐,如:人們洗手時雙手摩擦將灰塵洗掉;洗衣機洗衣服時轉動使衣服和水之間產生摩擦,將衣服洗凈;人們吃東西時牙齒和食物之間發生摩擦,將食物嚼碎;用拖把擦地將污漬擦掉;用布擦桌子,將桌子擦干凈;用黑板擦擦黑板,將粉筆印擦掉。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適當提高教學中動手實踐的比例,使學生切實體會到知識來源于實踐又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認識到自然科學的價值,讓他們牢固掌握新知識。
在中職物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知識基礎、認知能力、思維水平、心理特點和所學專業等,并根據知識特性制訂豐富多樣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突破學習障礙,讓物理課堂走出困境,使其較好地完成物理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魏斌.新課改背景下中職物理課堂的有效實施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8).
[2]鐘慶華.關于中職物理課堂主體性教學策略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7).
[3]謝明慶.提高中職物理教學有效性的對策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20).
【作者簡介】董國雄(1981— ),男,漢族,廣西鹿寨人,本科學歷,講師,現就職于柳州市鹿寨職業教育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物理教學。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