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麗
自然資源即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并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這里的自然資源指的是有形自然資源,諸如土地、動物、植物、礦產等具有本土特色,貼近幼兒生活,能在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資源。陶行知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運用天然材料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獲得真實的感受。”
主題教育活動是一種以幼兒的經驗、能力、興趣、需要為出發點,用整合的方法將各領域的學習聯系起來,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筆者工作的幼兒園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周圍蘊涵著大自然豐富的資源。我們將周圍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事物搬進了課堂,融進主題活動中。
石頭是我們隨處可見資源。我們把石頭搬進課堂,讓幼兒了解它們的性能用途,他們用石頭鋪路、搭橋,在石頭上作畫,利用石頭下棋等。我們還開辟出一塊種植園地,帶幼兒去種豆子、拔蘿卜,共同了解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一起觀察植物長大的變化。孩子們驚嘆道:“原來蘿卜長在地下,有的這么大,有的這么小,有的圓,有的長。”
幼兒園中有各種不同的花和樹,花有桂花、荷花、菊花、石榴花、夜來香等,樹就更多了,有枇杷樹、石榴樹、楓樹等。這么多的花花草草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我們開展了《幼兒園里的花花草草》這一主題活動,將教育融進了自然社會的大課堂,帶幼兒去摘樹葉、樹葉拓印、樹葉彩畫、摘花、聞花、做花等。我們引導幼兒觀察花朵的顏色、形狀、香味、花瓣數量等,然后把幼兒集中在田埂上,把采摘的野花、野草按某一特征進行分類:如按花的大小、顏色分,草葉的形狀、花莖的粗細分。有的還把花、草制作成標本或進行小制作。活動中孩子們認真的態度、專注的神情、開心的笑容,讓我們感到創新的種子已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幼兒身體的各項機能是在玩和動中不斷強健起來的。我們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都創設了運動區域,有鍛煉下肢力量的跳躍區;有發展手臂力量的投擲區;有鍛煉平衡能力的平衡區;有鍛煉手腳協調能力的攀爬區……這些區域設置既迎合幼兒的興趣,而且在同一個運動區域又有難易程度不同的設置,以滿足各個年齡段幼兒鍛煉的需要。如攀爬區,既有適合小班年齡比較容易的“爬山坡”,也有適合中大班的難度比較大的“攀巖墻”“輪胎墻”等。在平衡區,我們發動家長在家用粗圓木制作高矮不同的梅花樁,并在圓木上鉆孔穿繩將梅花樁又變成高蹺。這樣可以達到一物多玩,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合適的區域進行鍛煉。更能讓幼兒在游戲中得到鍛煉和快樂。
水、石、沙、土隨處可見、觸手可及。正是因為它們的平凡,易被人們所忽視,但在孩子們的眼里,它們卻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在戶外活動時,經常有幼兒把小泥巴悄悄帶到活動室玩,甚至還有幼兒拿著仔細觀察,由此可見,他們對身邊的自然物都很感興趣。因此,筆者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于是設計了一組綜合活動——認識大自然中的自然物。如科學活動《有趣的泥寶寶》,在活動前兩周和孩子們收集菜葉、果皮等垃圾并埋在泥土里,請孩子們預測這些東西會發生什么變化。活動中孩子們拿著小鏟子去挖土,初步了解了泥土的凈化及環保作用,并親自動手嘗試使用提供的材料將泥土從水中分離出來,增長了有關泥土作用的知識,從而懂得了保護、愛惜土地資源。本次系列活動最大的特點是“學玩結合”,幼兒一直沉浸在一種歡樂、自由的氣氛中,情緒高漲,活動效果較為理想。
總之,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里,有許多自然材料可利用。充分發揮本地的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帶領幼兒走進自然,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條件,它不但能開闊幼兒的視野,解放幼兒的時間、空間,還能讓幼兒在無拘無束的大自然中釋放情懷,尋求大自然的奧秘。充分利用蘊藏著的豐富的幼兒教育資源,是符合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的,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最為重要的是,幼兒不僅在活動中得到了各方面的發展,而且通過材料的收集和活動的“創造”,他們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探索能力得到了鍛煉。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勝浦街道濱江苑幼兒園浪花苑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