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燕
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筆者所在幼兒園以幼兒發展為本,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為原則,在實施幼兒園藍本教材的同時,對部分課程內容進行了本土化調整和資源開發。
本土特色資源既是幼兒園園本課程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彰顯幼兒園園本課程特色性和適宜性的核心元素。我們盡可能為幼兒創造體驗性、探索性的學習條件,讓孩子走出幼兒園、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把教育的目光投向到更廣闊的社會中去,把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具體感知體驗,讓孩子親身去體驗,親臨去感受,領略家鄉風光、了解家鄉習俗,從小萌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一)將本土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中
本園是一所公辦街道幼兒園,周邊有著豐富的資源,這些都可以被開發為課程實施的場地和素材。我們帶領幼兒去參觀勝浦水鄉服飾館,知道勝浦的水鄉服飾是我們“勝浦三寶”的其中一寶。由此,我們一起創編了勝浦特色兒歌《勝浦三寶》;制作了勝浦水鄉服飾——大襟衣。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對我們勝浦三寶有了更深的認識。秋天,帶孩子們去勝浦石榴園秋游。我們觀察了解石榴的樹干、樹枝、花朵、果子,親自去采摘和品嘗石榴,請教果農有關石榴的問題,感受、欣賞果園里的美景。隨后帶領孩子參觀石榴酒的制作過程,孩子們對石榴做成酒的過程充滿好奇,回到幼兒園后都在紛紛議論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活動我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課堂,我們帶領孩子走出幼兒園,走進大自然的同時,也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為自己是勝浦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二)將本土文化融入幼兒園環境中
幼兒園環境是教育的隱性課程,良好的環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僅能可以開發智力,而且還可以促進孩子個性品質的發展。我們利用本土文化對幼兒園環境進行了創設,把家鄉的歷史、名勝古跡等文化背景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在走廊的墻面上,通過環境的創設讓孩子對家鄉有個全新的認識。孩子們通過了解后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家鄉,并粘貼在主題墻上。不僅如此,我們還發動家長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尋找家鄉的美。
(一)利用社區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社區作為幼兒生活的主要環境,與幼兒的成長息息相關,它以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的形態完整地呈現在幼兒面前并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幼兒。
本園豐富的社區資源也是我們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我們勝浦的濱江苑社區里開設了一個地震館,里面有地震演習、地震知識講解等專業設施。我們帶領幼兒走進濱江苑地震館。講解員為孩子們講解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傳播方式、造成的危害及逃生方法等方面,詳細介紹了防震減災的相關知識,并且用儀器演示了地震不同強度的破壞性以及逃生繩的使用,同時還組織幼兒模擬樓道逃生訓練,使幼兒真切感受到了地震時候的感覺。回來后,我們進行了“地震來了”的主題活動。主題活動包括:什么是地震,地震的危害,地震來了怎么辦?等等。我們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大大提升了幼兒安全意識,同時體現了家園合作的辦園特色。
(二)利用社區教育資源,開展節慶活動
節慶活動既是家庭的,又是社會的。我們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在每一個傳統節日,我們都組織家長與幼兒一起走進社區,走進民間風俗活動,讓幼兒們親身感受民間風情,在家長的陪同下讓孩子們參與各種慶祝活動,親身體驗節日的快樂。當九九重陽節來到時,我們帶著孩子們到小區里和老人們歡度重陽節,舉辦《愛在重陽,樂在浪花》的重陽節敬老活動。我們邀請爺爺奶奶們一起和小朋友做游戲;帶孩子到敬老院,探望老人。活動中,小朋友不時拿水果、送糕點,還為老人捶背,現場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在活動中,孩子們懂得了尊敬長輩,能夠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
家長有著各自的愛好或特長。也為班級各項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潛力資源。有的家長有攝影方面的特長,在開展“親子運動會”時,我便邀請他為我們做義務攝影師,捕捉孩子活動中的精彩瞬間,為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有的家長善于烹飪,如在開展《勝浦美食》相關的主題活動中,奶奶們可以成為參教的主角,憑借豐富的烹飪經驗,展示與傳授她們的技藝,讓幼兒在學習制作美食的同時也進一步升華了對奶奶們的熱愛與崇拜之情,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我們要善于巧妙利用各種資源,對有利于幼兒發展的資源進行吸納整合,以更好的促進幼兒的進一步發展。讓幼兒在各種有效資源營造的環境中追求、探索,玩中有樂,樂中有得。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勝浦街道濱江苑幼兒園浪花苑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