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在家自己動手的機會比較少,存在著很強的依賴心理,加上部分存有趕時間圖省事的家長,造就了孩子在入廁、進餐、喝水、午睡等環節的一些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清楚地看到孩子身上存在問題,我們要正確把握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段,對其進行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
我們以一日活動為切入口,幫助孩子解決盥洗、入廁、進餐、午睡等生活難題。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很多事情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做,這也是由于家庭照顧的太多,使得孩子應該掌握的技能,都不能掌握,所以我們就在生活中創編一些游戲幫助孩子學習技能。
(一)盥洗環節
洗手:洗手歌“擦些肥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撐拳搓搓,清水洗洗,小手變干凈。”幼兒較快地掌握了正確洗手的方法,并在每次的洗手的時候都自發吟唱。
如廁:我們請孩子們先相互檢查褲子是否拉整齊,并和孩子們一起創編了兒歌:褲子褲子真神奇,先拉小內褲,再拉長外褲,褲縫對準小肚臍,孩子們一邊說著兒歌,一邊學著拉褲子的,不久就能自己學會了。
(二)午餐環節
我的小碗和小勺:在餐前活動時,我們會和孩子們玩我的小碗碰小勺的游戲,請孩子們模仿吃飯的情景,讓孩子們進行吃飯的練習,并請孩子們注意吃飯時姿勢,通過這樣的小游戲,讓孩子們知道吃飯的方法。
找找小米粒:在午餐結束后,我們會請孩子們去找小米粒,找找小米在哪里?并把它們送回家,讓孩子們知道吃飯時要保持桌面的干凈整潔。
(三)午睡環節
疊衣服:先把衣服放平整,有門徑的衣服先“關關門”(意思就是把兩邊的門徑像關門一樣關起來);然后“抱抱臂”(意思是把兩個衣袖管折過來,搭在肩膀上);有帽子的可以“點點頭”(意思是,把帽子翻下來);最后“彎彎腰”(意思是把衣服從下往上對折)。連成一首簡易的兒歌:關關門—抱抱臂—點點頭—彎彎腰,讓孩子們學起來容易,又朗朗上口。孩子們一學就會,在體驗成功的樂趣同時,孩子們興趣更濃。
(一)鼓勵孩子“我能做”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明顯增加,因此,在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孩子用語言主動向老師表達自己的需求。對大聲說出自己需要的孩子及時地給予贊揚。并且,創設相關的晨談內容,鼓勵孩子說一說:“我能做什么?”讓孩子們了解原來這些事情是我自己能做的事情,讓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這樣孩子們的積極性就提高了。
(二)鼓勵孩子“我會做”
語言的暗示也可以給孩子增加百倍的信心,當孩子遇到困難事,孩子們經常說的是:“老師我不會。”然后就等著你去幫助他,這個時候筆者就經常鼓勵孩子說:“我會做。”這樣孩子的心理得到了積極的暗示,他們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
(三)鼓勵孩子“我來做”
讓幼兒在完成任務中增強他的責任心效果是最好的。于是我就在班級里安排了“我來做”的環節,如:我班正在搞的每人養一盆花活動,每一盆花上都寫有小朋友的名字,每人負責給寫有自己名字的花澆水,搬出去曬太陽。這個小小的任務讓孩子知道了,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只要動手就會有成果。
(一)成人的榜樣
愛模仿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榜樣塑造著成長中的幼兒,促使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面對幼兒每次完玩具后的殘局,筆者都會傷心地說:“小玩具,是誰把你丟這著兒了,你是不是想回家,我送你回家好嗎?”于是把玩具拾起來,放回原處。幼兒開始時好奇,也學著做,時間長了,潛移默化,他們就形成了一種習慣,輕拿輕放,把玩具收好放好。孩子們在模仿中進步了。
(二)哥哥姐姐的榜樣
幼兒園里有很多學習的機會,如:大帶小的活動,我們讓孩子們進行大帶小的游園活動,縱觀我們“游園活動”,游戲材料不下上百種,主要以生活化的材料為主:塑料袋、玻璃瓶、沙子、豆子、管子、紙板……如此豐富多樣的材料,收拾整理也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大班的哥哥姐姐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將這些材料進行分類并進行整理,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收拾整理。
總之,教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能培養幼兒的獨立性,還能培養幼兒愛勞動的品質。這對幼兒的成長是有積極意義的。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