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紅
隨著我國各個教育階段工作的不斷完善,幼兒教育的革新與改進成為低年齡段幼兒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天性決定了行為,如何充分順應幼兒們的天性來進行教學,成了現階段幼兒教育工作中值得探討的重點問題。
過去,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也沒有對幼兒的課程進行深入探究,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公眾開始意識到教育必須從小抓起,等孩子到了小學再來實施系統化、科學化的綜合教育,已然遲了一步。因此在這種教育理念大改觀的前提下,幼兒教育備受關注,如何提升幼兒園的課程質量與意義,也成了重要的課題。
課程游戲化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它完全順應了幼兒愛玩、好動的天性,不僅僅可以讓幼兒學習到各種各樣的知識,且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快樂。因此,從專業的教育角度來說,課堂游戲化后有利于提升幼兒群體的綜合素質,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創設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
課程游戲化的意義在于讓幼兒玩好、學好以及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從課程游戲化的教學工作中,可以發現順應孩子的天性才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對他們而言在一個相對比較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才更有利于幼兒的成長發育,而且只有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才能夠提升幼兒參與的興趣,讓幼兒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比如教師可以不再為幼兒提供固定的游戲模式,而是鼓勵幼兒自己去開展相應的活動,教師只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主題即可;而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幼兒與他人溝通交流時的自信心,可以安排演講類的活動,鼓勵幼兒大膽在小伙伴面前闡述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例如,以《如果你是小草,你想對人們說什么》為主題,讓幼兒想象自己是城市中的一株小草,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有哪些心里話想要告訴他們呢?通過這種形式的游戲活動,教師將激發幼兒群體的想象能力,同時還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培養他們不怯場、不害怕的溝通能力,讓幼兒在玩樂中提升個人能力,也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尤其在提高文字組織、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
(二)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目的性
游戲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種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在設計游戲課程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游戲課程的教學目的,失去了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就如同一盤散沙,無法凝聚起教學核心。比如在開展教育主題合作協同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們開展“兩人三腳”的體育活動,讓幼兒以組的形式進行快走競賽,在游戲開始前教師要引導幼兒們注重與拍檔之間的合作,爭取走出步調一致的節奏,通過這個游戲,幼兒將充分感受到合作的意義,而在這個游戲設計中,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讓幼兒明白什么是合作精神以及協調性,只有明確了目的的游戲化教學才能夠幫助幼兒積極成長,除此之外,教師在設計游戲時,還要對場地、玩具等進行充分考慮,要保證幼兒們的安全。
(三)尊重幼兒的個性
在幼兒園的游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喜歡開展集中式的游戲教學,教師應當以因材施教的態度來有意識地開展教學活動,比如對于某些肢體協調能力較差的孩子,教師應該表現得更有耐心,鼓勵、幫助他們更好地克服游戲中的障礙與困難;而針對某些學習能力、接受能力都比較強的幼兒,教師應當鼓勵幼兒多選擇幾種不同的辦法去完成游戲中的活動,或者鼓勵他們完成難度更高的游戲項目。總而言之,不可能存在成長發育軌跡都完全一致的幼兒,教師應當在順應孩子天性的同時,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兒群體的個性化發展,鼓勵幼兒敢于做自己,讓他們擁有突破自我、不斷挖掘潛力的意識。
(四)遵循幼兒的成長發展規律
在游戲設計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幼兒群體的發展狀況與年齡特色,做到順應幼兒群體的生長發育,既要保持幼兒的好奇心、學習興趣,還要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對此,可以根據幼兒身心發展情況,安排一些對孩子們成長發育有利的鍛煉性游戲,比如在課堂上開展《我是小導游》的游戲,讓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向同伴們介紹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跡,讓幼兒與同伴之間進行互動,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的天性總是與游戲、玩樂相關,違背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過早接受刻板化、生硬化的教育,不僅僅剝奪了幼兒們的快樂,同時也無法保證教育工作的質量,因此將課堂內容游戲化處理才能夠充分順應幼兒天性,讓他們在玩耍與學習之間找到共通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高新區九方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