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芬
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在每個孩子幼兒期,快樂的情緒記憶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將影響其一生的成長。因此,在3~6歲這一特殊時期,成人應對幼兒給予更加細微的呵護,從身體健康方面的關注到心靈健康方面的,給他們一個充滿愛和歡樂的童年記憶。現代兒童觀認為:每一個兒童都是自由的,教育必須遵循幼兒自然發展的規律,讓他們在自由的環境中得以發展,為以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陶行知認為:“失掉自由,不能成人。教人做人,教人做主人,也就是教人做自由人。”自由是人的靈魂,也是教育的靈魂。其倡導的“生活教育”,主題就是培養自由人格,主張的六大解放,就是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法國教育家盧梭的理念也與陶行知不謀而合,他認為:兒童在成為成人之前應安心地做個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他大力提倡“自由教育”,主張遵循兒童天性,回歸到人的自然狀態,使其得以自由發展。
因而,現代教育不只是知識技能的教育,更是整個生活狀態的教育。尤其當我們面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年齡小,經驗少,對整個社會的了解還處于粗淺的狀態,需要我們從他們熟悉的自然生活作為切入點,去漸漸接受新的事物。以所處農村幼兒園的地域優勢,我們也特別提倡將自然生活和教育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發揮自然環境資源,以“歸于自然,自由發展”為核心,讓兒童親近自然,順應“自然”發展。
兒童天生是屬于自然界的,他們喜歡昆蟲,喜歡花花草草,喜歡在自然的環境中嬉戲玩耍。以我班幼兒為例,在進行戶外活動時,他們常常喜歡在草叢里找到一些屬于他們的“新玩意”。有西瓜蟲、小蚱蜢、小蟲子、螞蟻,甚至落葉、草籽,并樂此不疲地跟同伴們匯報這些新發現。有時候,他們常常會帶著他們的新發現找到我,然后一臉期待地問:“老師,老師,這是什么呀?”當然,在我回答他們的問題以后,后續的為什么同樣很多。看著他們如此喜歡這些生物,正好可以抓住這個契機,來和他們進行一次“昆蟲大搜索。”從他們感興趣的昆蟲開始,了解昆蟲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
“昆蟲大搜索”活動以幼兒自發的探索開始,某一天的戶外活動中,天天一只手握緊著過來告訴我,他抓到了一只西瓜蟲。周圍的小伙伴們都開始圍過來看,有的孩子驚奇地問:“西瓜蟲,什么是西瓜蟲?”有的孩子則得意地說:“我知道什么是西瓜蟲,它是黑乎乎的,會卷成一個像西瓜一樣的蟲子。”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都對這個新事物表示很感興趣。于是就開始了西瓜蟲認識活動,在孩子們的細致觀察下,基本可以總結出西瓜蟲的基本特征,黑褐色,頭部有觸角,平時呈長條狀,蟲身有條紋狀的紋路。西瓜蟲有時會緊緊蜷縮起來,身上的紋路和圓球狀的身體,看起來果真像一個西瓜一樣。對于西瓜蟲基本的特征孩子們都能通過肉眼的觀察進行認知,但關于西瓜蟲的生活習性孩子們還需要進一步的了解。
重新回到找到西瓜蟲的地方,孩子們發現了更多的西瓜蟲:“原來,西瓜蟲們都住在一起呢,都住在有泥土的地方。”對于西瓜蟲喜群居,好潮濕的生活習性,孩子們也直觀地感受到了。然而,這次的活動并沒有因此結束,在后期的活動中,他們還翻開動物百科書,找到西瓜蟲的一些圖片,去尋關于西瓜蟲的其他答案。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認識了西瓜蟲的基本特征、生活習性,甚至知道了西瓜蟲蜷縮成球是因為要用相對堅硬的殼作為盾牌保護自己,而黑褐色的身體是一種為了接近土壤的保護色。這樣自主式的探索形式避免了活動的枯燥乏味,也使幼兒有興趣去真正感受自然界生物的微妙和神奇。這種自發式的活動往往伴隨著孩子們本身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也會相對比較順利,容易被幼兒接受。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自發地了解到了很多關于昆蟲的故事,極大的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已經開始對感興趣的事物和現象有探索欲和求知欲,這是一種學習品質的形成。《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而忽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
因此,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是有必要的,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上給予支持。解放孩子們的雙腳,讓他們自發走進自然,駐足草間,在呼吸大自然新鮮的空氣之余,也感受到現代教育帶來的清新之風,自由之風。
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歡快地踮起腳尖,邁出教室,走近自然,自由呼吸,將教育融進自然生活中,孩子們總會帶來一些驚喜和意想不到。歸于自由,順應自然的教育才最純粹,孩子們喜歡的、適合的教育形式。
(作者單位:吳江區廟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