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芳
初中生處在性格養成,身體發育的階段,家庭教育中的親子溝通能夠有效幫助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情況,從而進行教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習能力,促進未來發展。
在與學生溝通中,家長往往不注重溝通的方法,采用“生硬”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長此以往,學生的對家長的態度產生厭煩感,不利于家長對學生開展家庭教育,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性格發展,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改善家長與學生的溝通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端正家長的地位
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家長需要端正自己的地位。家長需要,用“朋友”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如在家長與學生溝通最近學生的情況的時,家長不要第一時間詢問學生的成績,而是利用“朋友”的方式與學生進行“聊天”,從學校的話題中引入學習的情況,在學生敞開心扉的交談中了解學生學習狀態,是否存在偏科的情況,偏科原因是什么,對話如下。家長:“XX,有時間嗎”學生:“怎么了,有事嗎?”家長:“沒什么事,找你聊會天”學生:“嗯,沒事了”家長:“我看見你們數學老師買了條新裙子呢?”學生:“是啊,數學老師可時尚了。”家長:“是嗎,沒看出來呀,數學老師這么時尚呢?”學生:“可不,她是我們這些老師中穿著最時尚的”家長:“是嗎,那她教課怎么樣?也用時尚方法教導你們嗎?”學生:“她經常用創新的方式教我們數學知識,我們都沒見過,大家可愿意上她的課了呢!”家長:“那她教導的班級是不是成績都挺好的,你喜歡上她的課嗎?”學生:“喜歡呀,她教導的班級都年紀前幾名。”家長:“那你們數學老師還挺厲害的,那你們不喜歡上誰的課呀?”學生:“XX老師的課,他課沒意思,大家都不喜歡上”家長:“為什么呢?”學生:“因為他……”通過這樣的對話家長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現偏科的原因等情況,從而進行家庭教育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
(二)家長要注意溝通的語氣
在與學生的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交流的語氣,減少嚴厲語氣的使用,用更多的詢問語氣,讓學生感受交流過程中,家長對學生的尊重,同時也能營造平等的溝通環境,提高家長與學生溝通的效果。當學生因為貪玩而回家晚時,一般家長會這樣與學生溝通“以后放學不準玩了,放學立刻回家!”這種語氣會讓學生產生叛逆的感受,不利于溝通效果,學生也難以接受家長教導,也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因此,家長需要改變溝通的語氣如“你這么晚回家,爸爸和媽媽會擔心你的安全的,你這么做,對嗎?”通過這樣的語氣,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家長的關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幫助家長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當學生下次再遇見這種情況時,就會回想起家長囑托,提高溝通交流的效果。
(一)注意學生肢體語言的反饋
學生的肢體語言是學生的潛意識表現,也是學生內心真實想法,因此,家長需要多觀察學生的肢體反映,從而引導溝通內容,促進溝通效果。如家長與學生的溝通時,發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出現東張西望的情況,家長要注意自己談話內容是否引起學生的反感,需要改變口氣和內容,重新引起學生的交流興趣,通過談話交流,進行家庭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學生的交流語言,如果學生出現“好了,我知道了!”“行了,別說了!”就說明學生對家長的談話內容產生厭煩,家長需要停止交流,將談話的內容引入輕松的話題,減少學生心里產生厭煩感,保持家長與學生交流的效果。
(二)注重溝通內容的反饋
交流內容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長要在合適時機對學生進行交流,開導學生思想,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養成學生良好的性格,促進未來的發展。當家長發現學生悶悶不樂時,要進行良好溝通,詢問學生遇見了什么事,然后給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問題。談話內容如下:家長:“怎么了,悶悶不樂的?”學生:“跟XXX吵架了!”家長:“怎么會吵架呢?你跟XXX不是關系最好嗎?”學生:“我們一起玩籃球,他老不傳球,自己進攻,最后輸了,我就說了他幾句,他不樂意,我們吵起來了。”家長:“那這件事,你也責任啊!”學生:“為什么啊?我做錯了嗎?”家長:“首先,大家玩球輸了,心情肯定都不好,你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去指責隊友。然后,因為你和XXX是好朋友,更不應該在公共場合去指出他的缺點,要在你兩個人單純相處的時候,理智地去詢問為什么打球的時候不喜歡傳球,告訴他籃球是團隊的游戲,一個人是無法勝利的,需要隊友的配合。”學生:“明白了,我明天去跟他道歉。”當家長與學生溝通后,要及時注意溝通內容的反饋,詢問學生是否緩和關系,最后事情的結果怎么樣,在反饋中了解溝通的結果,提升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唐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