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鐵軍
提及直腸癌,相信大家都會想到便血、腹部包塊、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其實關于直腸癌的癥狀還有很多,若不了解該疾病,一聽到癌,就會陷入驚恐、焦慮等狀態中,嚴重影響疾病的治療。基于此,本文講講關于直腸癌這些事情,讓廣大讀者了解直腸癌,以減輕病人對直腸癌的恐懼,更好的配合醫務人員進行治療。
直腸癌屬于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病灶處于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到齒狀線間。其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年齡在40歲至80歲間的人們是直腸癌高發人群,且男性患直腸癌的概率比女性高。城市人群發病率比農村人高。為此,在直腸癌預防、診斷、治療等之前,全面了解直腸癌非常重要。
需警惕直腸癌
1.腹痛。患上直腸癌的早期不會出現明顯疼痛感,但有些病人進餐之后腹部會出現隱痛,這是因為癌腫形成后,會累及腸壁周圍的組織,進而誘發炎性水腫。而進餐后,胃內食物打碎后才能被腸道消化,這種消化會對病態的腸壁產生不良刺激,進而產生鈍痛感、刺痛、隱痛等現象。
2.惡心嘔吐。患上直腸癌之后,體內的癌腫會逐漸增大。或者在腸道內形成多處癌腫,當胃內容物通過腸道之后會出現堵塞現象,導致腸道無法徹底消化食物,促使內容物反流到胃部,不斷刺激胃黏膜,進而引起惡心嘔吐等現象。除此之外,癌腫增大過程中,還會對腸道消化力造成損傷,此時,不僅會出現惡心嘔吐癥狀,還會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現象。
3.肛門墜脹感。此為直腸癌常見的一種典型癥狀,癌腫形成之后會對肛門產生壓迫與刺激,尤其是病灶較大,或者距離肛門較近的直腸癌,患者更會出現強烈的肛門墜脹感。這種不適感飯后會加重,是因食物對腸腔產生不良刺激,或者食物進入腸道所導致的。除此之外,直腸癌患者飯后還會發生里急后重感,產生較大的便意,但如廁時卻不會排出大便。
4.飯后大便。直腸癌患者飯后易出現肛門墜脹感,當直腸癌腫發展到足夠大時,就會引起大便習慣紊亂,且大便性狀也會出現改變,例如呈現扁條樣大便、細條樣大便等,均是直腸癌常見的臨床癥狀。除此之外,隨著病情的加重,病人還會出現血液黏稠樣大便、便血等臨床癥狀。
1.飲食。直腸癌發病和日常飲食息息相關,例如長期保持高脂高蛋白飲食、低纖維飲食等,會增加直腸癌發病風險。除此之外,體內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也易誘發直腸癌,例如維生素C、鈣等。
2.遺傳。遺傳因素也是導致直腸癌的一種主要因素,據資料顯示,約有5%至20%的直腸癌患者是因遺傳所致。家族遺傳病包括黑斑息肉綜合征、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綜合征等,均會誘發直腸癌。
3.消化道疾病。患上直腸息肉、克羅恩病、直腸腺瘤等疾病后,若久治不愈,也會增加直腸癌發病風險。
4.化學致癌物。亞硝胺以及其化合物也是引起直腸癌的一種主要誘因。且甲基芳香胺和直腸癌發病也息息相關,此物質常見于烘烤食物中、油煎食物中。除此之外,在腸道內膽固醇、膽汁酸與厭氧菌群的反應下也會形成多種致癌物質,也會增加直腸癌發病風險。
5.寄生蟲。不積極治療血吸蟲病,會誘發直腸癌。
6.生活方式。包括長期大量吸煙、不積極鍛煉、長期精神抑郁、肥胖等,均是誘發直腸癌的因素。
1.直腸指檢。據資料顯示,直腸癌中約有60%至70%的患者是低位直腸癌,采取直腸指檢,能探查低位直腸疾病與肛門疾病。
2.內鏡檢查。包括結腸鏡、肛門鏡等兩種檢查方式,腸道準備充分狀況下,采用結腸鏡能詳細探查肛門口到回盲部位的狀況。除此之外,對于疑似直腸癌的病人,手術之前也需實施結腸鏡檢查,因為約有5%至10%的直腸癌是多發癌,術前采用內鏡檢查,能幫助醫生制定手術計劃。
3.實驗室檢查。包括大便隱血試驗、腫瘤標志物檢查等,其中大便隱血試驗較適合初篩直腸癌,對消化道有少量出血、早期直腸癌患者具有重要診斷價值。而腫瘤標志物檢查較適合腫瘤負荷檢測與評估。
4.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PET-CT等,其中CT能判斷直腸癌分期、判斷患者預后恢復情況的一種有效手段,能幫助醫生了解淋巴結是否有轉移、癌體外侵程度、腫瘤可切除性等。該檢查手段包括增強CT、平掃CT,增強CT是在平掃CT基礎上靜脈注射適量造影劑,以提升局部對比度,提高診斷準確度。而MRI能幫助醫生了解淋巴結轉移狀況,還能確定直腸系膜是否出現受累。該檢查方式也包括增強MRI、平掃MRI,其中增強MRI能有效提升診斷精準度。除此之外,對于已經出現淋巴轉移現象的直腸癌患者,或者術后診斷中疑似直腸癌轉移、復發的病人時,需采取PET-CT進行診斷。
上文即是直腸癌相關知識。健康的腸道發生癌變是有一個過程的,全面了解直腸癌,有助于早期發現直腸癌,或者預防直腸癌,有益于身體健康。
(作者單位:四川德陽市口腔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