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笛 陳惟杉
新華社3月6日報道,為規范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發行和交易,促進貨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央行對《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進行修訂,并于3月5日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短期融資券,是指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依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并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其具備發行門檻低、周期短、快速補充運營資金等特點,是券商補充流動性的重要融資渠道,被視為“補血利器”。
過去券商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債并不多,但是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央行也定向對頭部券商批短融額度,此后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的發行規模呈持續增長態勢。最近兩年,券商發行短期融資券的熱情一直高漲,2019年,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的總發行規模達4491億元。去年,總發行規模進一步提升,達7983億元,創下了歷史峰值。
一般而言,償還期越短,融資的安全性越高,加上短期融資券多由信用比較可靠的上市公司或者國企發行,因此被認為違約風險較低,這也為適度放松此類債券的監管創造了條件。
《辦法》自2004年出臺后,時隔近17年首次修訂,消息一出便被券商視為重大利好,因為此次《辦法》大幅壓縮了證券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的監管要求,簡政放權,被視為對券商的短期融資持鼓勵和支持的態度,有助于進一步拓寬券商融資渠道。未來證券公司將是銀行間市場重要的參與主體。
《辦法》 修訂征求意見稿僅22條,相比于2004年版的41條大幅壓縮,在進一步優化相關規定、提出要求的同時,對一些規則進行了簡化。
主要內容包括:取消發行前備案,強化事中事后管理;延長短期融資券最長期限至不超過1年;取消證券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的強制評級要求,給券商發行短期融資券提供便利;發行短期融資券的證券公司應按規定披露中期報告、年度報告、重大事項和發行情況等。
此外,此次修訂的《辦法》的另一項重要變化就是大幅修改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發行門檻,建立以流動性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框架。要求發行人資產負債結構合理,期限錯配、交易對手集中度、債券質押比例等適度,新增“近2年內風險控制指標持續符合監管要求,且近1年內流動性覆蓋率持續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等要求。
業內認為,對于流動性指標壓力較大的券商來說,《辦法》能夠倒逼其提高流動性管理能力,增加優質流動性資產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