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春,李沙麗,張練玉
(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430068)
我國長江經濟帶位于長江流域周邊,因地制宜的依托長江水道打造了五大世界級制造業,包括電子信息、汽車、家電、高端裝備以及紡織服裝,建立了長江經濟帶全覆蓋的產業集群。 湖北省作為核心中原地帶,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力,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長江經濟帶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我國區域發展存在明顯的產業梯度差異,湖北省需要充分發揮地理優勢、產業集群的特點,實現產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抓住資本轉移的機會,承接產業轉移,為我國經濟發展做貢獻。
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對東西兩部的產業梯度轉移起到重要的承接作用,湖北省作為中部地區的重要產業發展支柱,其產業梯度的比較、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湖北省產業梯度差異以及承接產業轉移的問題,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并對湖北產業升級給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申尚(2019)在我國長江經濟帶建設與發展的背景下,總結出了湖北省產業結構服務化、技術化、融合化特征,但是中部地區產業扶持的力度很小,阻礙了湖北省產業的發展,認為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強技術研發與合作、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環境等能夠促進湖北產業發展。 王云和宋長風(2017)基于區位商原理與比較勞動生產率理論,測算、比較長三角地區(包括安徽、江蘇、浙江、上海)33 個相關行業的產業梯度系數,得出安徽省的優勢行業、相對占優行業以及劣勢產業,并根據結論進行優化分析。 姜霞(2015)通過絕對產業梯度系數與相對產業梯度系數的測算,將湖北省與廣東、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一市作比較,結論表明我國存在明顯的產業梯度差,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湖北省的優勢產業。 眾多學者都通過測算對比產業梯度系數來分析地區的產業優勢以及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產業,然后給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對接產業承接。
湖北省在計劃經濟背景下成為我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形成了冶金工業、機械制造工業、船舶制造工業、石化工業、紡織工業等產業集群。 湖北省在改革開放后大量興建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武漢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等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產業集群發展成效明顯。
第一,湖北部分地區的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較快。 如潛江市化工、鋁業、建材三個產業集群已發展成型;仙桃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無紡布生產基地;隨州香菇產業集群成為“中國香菇出口第一鎮”;大冶是我國最大的保健酒生產基地;武穴市木螺釘產業是中國螺釘生產基地的三大集群之一;武穴市主導發展醫藥化工,另食品、塑革、五金三大產業集群并駕齊驅;蔡甸索河鎮的五金制鍋、勞保手套產業集群發展較好,其中勞保手套在全國市場上占比40%,鄉鎮已聚集上百家企業。
第二,汽車及零配件、機械工業、冶金工業三大支柱型產業已形成,武漢工業特色鮮明;同時紡織、電子、化工、食品、建材等產業集群也在同步發展,光電子產業、生物產業、新醫藥產業等是湖北省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
第三,依托不同的發展條件,初步形成產業集群優勢。湖北省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各式各樣,因地制宜的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傳統工藝技術發展,如武穴的木螺釘、蔡甸的制鍋等;或依托國有中小型企業改制、原鄉鎮企業改制發展,如仙桃的無紡布、天門的木工機械等。
第一,產業發展規模較小。 浙江省66 個市區中產值過億的企業群落有406 個,其中10 億元~50 億元的有91 個,廣東省155 個市轄區縣中社會總產值達10 億的有74 個,因此與產業集群較多的發達地區相比,湖北省產業集群的規模還有很大差距。
第二,產業關聯度偏低。 湖北省城市首位度過高,區域產業主要集中在武漢市,但武漢市的產業集群大而不強,導致產業集群的擴散效應未能充分發揮,集群優勢尚未發揮效應;產業結構趨同,缺乏各自的特色與互補性,上下游配套協同不夠密切,互補性產業鏈較弱,導致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發揮不夠。
第三,湖北產業發展普遍存在整體集約化程度不高,科技創新能力弱、專業分工協作不明顯、創新平臺缺乏,技術含量較低、過度競爭等問題。 如仙桃彭場無紡布產業的發展仍以初級產品為主,應加強技術與產品創新才能走產業長久發展的道路。
隨著生產要素在引導下不斷往東、西兩部轉移,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產業梯度的差異不斷擴大,論文選取產業梯度系數來反映中部地區不同省市的產業梯度差異。 產業梯度系數的測度公式如下:
某產業梯度系數=地區該產業的區位商×地區該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
即:IGC=LQ×CPOR
LQ——產業區位商,表示產業在地區中的聚集程度,表示地方專業化指數,在整體上反映某區域特定產業相對于全國平均的專業化優勢,但無法反映實際競爭優勢與專業化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CPOR——地區某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作為創新因子反映地區某產業勞動力資源的技術水平、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它取決于該地區該產業勞動者的技能、技術創新水平和轉化為生產的能力等因素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較,其計算公式如下:
y
表示i
地區j
行業的產值,y
表示地區所有行業的產值,N
表示全國j
行業的生產總值,N
表示全國總生產總值,L
表示i
地區j
行業勞動力從業人數,L
表示j
行業的從業人數。 測度IGC 越高說明該地區該產業在產業發展格局中所處的梯度越高,IGC 越低說明該地區該產業在發展格局中所處的梯度越低。為了更全面地表現出湖北省在中部地區產業梯度中所處的位置,論文在考慮數據充分可得性的基礎上,選取既屬于中部地區又屬于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安徽、江西、湖南三個省份與湖北作比較,選擇農、林、牧、漁四個產業代表第一產業,化工、紡織、電力、建筑四個產業代表第二產業,住宿餐飲、批發零售代表第三產業,測算2014 ~2018 年十個產業的區位商(LQ),進行時間上的縱向對比,測算結果如表1。
表1 湖北省十個代表產業2014~2018 年LQ 的縱向對比
數據來源:2014~2018 年《中國統計年鑒》與湖北省統計年鑒。
?
由上述區位商測度結果可以看出,上述除了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產業以外的八個產業的區位商在2014 ~2018 年都在逐步增加,說明湖北這幾個產業的專業化程度都在逐漸加強,而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沒有太大幅度的變動。 其中漁業、紡織業,尤其是建筑業的區位商大于1,說明湖北省的這三個產業的專業化程度與競爭力具有優勢,湖北是千湖之省、水產之省,漁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湖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 年湖北紡織業增速回升到5%,湖北建筑業產值突破1.5 萬億,連續五年居中部地區第一,所有數據都表明湖北的漁業、紡織業和建筑業都具有較強的專業化優勢。
由于論文選取的第三產業相關產業2018 年部分數據缺失,故選擇比較2017 年的區位商及比較勞動生產力測算得出四個省份產業2017 年梯度系數IGC 并進行橫向對比,測算結果如表2。
表2 2017 年四省的產業梯度系數IGC 橫向對比
數據來源:2017 年《中國統計年鑒》與各省統計年鑒。
?
通過對比安徽、江西與湖南三省的IGC 數據,不僅能得出湖北省與其他三個既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省市又隸屬中部地區的省份對比的優勢產業與劣勢產業,還能得出湖北省具有發展前景的優勢產業。 根據上述測算數據,湖北省與其他省市產業梯度的具體比較如下:
其一,湖北省漁業的產業梯度系數明顯高于其他對比城市,湖北全省水域總面積2041 萬畝(1 畝≈666.67 平方米,下同),放養水面積1120 萬畝,其中湖泊315 萬畝、水庫260 萬畝、塘堰210 萬畝、精養魚池300 萬畝、河溝35 萬畝,湖北具有發展水產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由于湖北省漁業的生產效益明顯高于其他產業,漁業已經成為湖北主要的經濟支柱與經濟增長點。
其二,湖北省紡織業、電力、建筑業、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等幾個行業的IGC 系數雖然不高,但在上述四省比較中占有比較優勢。 一方面是因為湖北省紡織產業集群逐步形成,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中有天門棉花產業集群、孝感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等12 個產業集群;另一方面,湖北省基于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崛起了一批如中建三局、中交二航局、葛洲壩集團、中鐵十一局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在鄂央企,武漢建筑業2019 年總產值高達9194.29 億元,同比增長14.03%;另外,湖北大力支持發展武漢、宜昌、恩施、襄陽等地旅游業,進而帶動發展住宿餐飲的發展等。
其三,湖北省林業、牧業明顯處于劣勢狀態,這是由于湖北處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其天然地理位置不太適合大力發展牧業,但湖北省正有目的性地發展經濟林,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和新業態。
武漢市是湖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是湖北產業轉移政策實施的核心,應重點承接高新技術產業、物流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以武漢為中心向武漢周邊地區擴散,從而帶動省內其他城市的產業發展。 另外,要加強武漢商業圈與其他城市之間的產業規劃合作,充分發揮產業集群聚集的優勢,形成互補、互動的產業氛圍,除了省會武漢市,湖北也要規劃好襄陽、宜昌、荊州等周邊城市的產業布局,如襄陽可承接汽車、紡織、機械等制造產業,宜昌可借助交通優勢承接醫藥、食品等產業,荊州可發揮農業資源、勞動力優勢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入石化等制造業,打造優勢產業聚集區。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基礎。武漢高校云集,擁有118 萬在校大學生,人數規模居全球首位,湖北需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重視本地人才資源的開發,最重要就是完善激勵機制,吸引高科技人才留在湖北,通過校企結合,展開定向培訓,建立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與省科研工作室等,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引導要素集中發展高新產業,加強企業和高校法人交流溝通,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湖北省產業的轉型和升級,促進產業協同創新發展。
各地區應根據湖北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和各地區產業發展定位,科學地制定產業承接的規劃,積極引導全省產業承接的順利進行。 要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的現實需求,立足于各地區的要素資源狀況、產業發展基礎、產業結構水平等現實條件,編制各地區科學合理的產業承接規劃和區域布局,編制產業承接指導目錄,為產業承接提供指導和約束,促進地區產業互補聯動、合理分工與錯位發展,優化空間配置,推進產業承接的有序進行。
在新一輪產業承接的熱潮中,湖北省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點區域和中部重點經濟支持地區,需要依托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結合自身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依托傳統產業基礎,將優勢產業向高端升級,抓住機遇,承接新興產業轉移,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完善招商引資工作,為外商投資建設、承接產業轉移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借助產業轉移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