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茂啟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210023)
所謂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具體來說就是在現階段、全社會范圍內通過對各種要素的合理配置,不斷發展,實現觀念、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變革。 這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黨和國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關系全局的戰略目標。
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借鑒西方現代化的經驗。一般認為,歐美發達國家現代化就是工業化,它起源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經歷了近三百年時間,伴隨思想解放和技術進步,在二戰結束以后陸續實現。 在這一過程中,科學技術和自由化市場扮演了重要角色。 刨除這些客觀經驗,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更應該走出自己的路。 西方現代化進程往往伴隨著侵略與殖民,歐美現代文明的崛起可以說是建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苦難之上。 在工業化后期,伴隨著氣候變暖、生態惡化、恐怖主義等威脅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全球性問題,“現代化”發展只能向服務業尋求出路。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市場自由化卻成了西方政客經常掛在嘴邊的口號,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種種事實表明,西方現代化只是一種模式,并不能作為優秀的模板。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燦爛歷史的文明國家,不可能也絕不會依靠侵略殖民來滿足自身發展需求,中國更是一個人口大國,十四億人口比西方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都要多,加之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充滿各種挑戰,也必然比傳統西方現代化過程困難得多,對西方發展的經驗要充分吸收,但必須走自己的路。
關于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學者從不同角度給出建議,總結起來基本是從創新,(呂薇,2018;董志勇,2018)、協調(王瓊,2018)、綠色(周軍和劉沖,2019)、開放(劉洪愧和劉霞輝,2019)、共享(熊曉琳和任瑞姣,2019)五大發展理念各個方面入手分析,或是整體把握(劉偉,2017;高建昆和程恩富,2018;吳俊杰,2018),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當完善各項治理能力,保障經濟平穩運行(呂煒和靳繼東,2019)。 還有學者通過分析歐美發達國家發展經驗時發現制造業是其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認為中國應該注重發展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周文和包煒杰,2018),同時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實體經濟(宋立,2020)。 這些研究成果多是從定性角度分析該怎么做,缺乏相關機制來檢驗該理論的實用性,因此論文將通過構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關的指標,利用因子分析法評價近些年來中國各地級市的高質量發展情況。
具體操作方面,參照已有文獻關于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方法,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角度構建指標體系。 在構建指標時遵循四個原則:①符合新發展理念的五個基本方面;②突出地區發展重點;③便于實際操作,綜合考慮數據可得性;④盡量使用比值指標,避免規模效應對結果的影響。 具體指標設置如表1。
表1 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指標構建
注:①表格中所有指標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相關貿易數據,并通過計算整理求得;②所有指標都是正向指標。
?
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 在該指標下設置四個二級指標:科學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每萬人高等學校學生數、高端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每萬人互聯網戶數。
協調是解決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有效途徑。 受數據可得性限制,只選擇城鎮化率作為協調衡量指標。
能源枯竭、環境污染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敵人,綠色發展致力于緩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選取實際地區生產總值除以用電量、實際地區生產總值除以用水量、實際地區生產總值除以工業廢水排放量、實際地區生產總值除以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五個指標來表示綠色發展。
開放是必由之路,選取進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這三個指標來表示。
共享是為解決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問題,中國經濟發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但如何分配好這塊“蛋糕”是個大問題。選取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每萬人醫院和衛生機構床位、每萬人醫生數、就業率五個指標來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因子分析只能用于截面數據,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時間點,將數據時間段劃分為2004~2007、2007~2011、2012~2015 三個時間段,并對每個時間段進行加權處理,合成新的時間點,具體做法如模型(1):
即2007 年的數據用2004~2007 年數據的加權平均做替代,2011 年和2015 年同理,用以減少單年數據異常值的影響。 處理完畢后再使用Stata15.0 分別做實證。
首先對樣本指標進行適用性檢驗,通過Stata15.0 回歸,將檢驗結果處理如表2,說明上文設置的指標可以用作因子分析。
表2 KMO 測度和LR test
注:①KMO 的值大于0.8 說明以上指標適合做因子分析;②LR test 就是SPSS 軟件中的Bartlett 球形度檢驗,該統計量的 值都約等于0,說明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
其次提取指標的公因子。 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顯示可以提取三個公因子,碎石圖也證明了這一點,如圖1。
圖1 三階段因子分析碎石圖
之后先將三個公因子命名為“創新和開放”“協調和共享”“綠色”,再將具體的十七個指標按載荷圖分別劃入三個公因子中,創新和開放包括:A1、A3、A4、D1、D2、D3、C4、E2 八個指標,協調和共享包括:A2、B1、C3、E3、E4、E5 六個指標,綠色包括:C1、C2、E1 三個指標。
最后計算各個城市因子的綜合得分。 具體做法就是根據每個城市三個因子的得分和各自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計算加權平均,最終得分結果如表3。
表3 排名前二十五城市得分情況一覽
注:實證部分共選取了230 個地級市樣本,限于篇幅,只將各個階段前二十五名得分情況按降序排列展示出來用于進一步分析。
?
結果顯示,廣東的幾個城市在各階段的表現都比較好,其中深圳、東莞和珠海一直占據前三。 深圳作為中國的“科技之都”,近年來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高端服務業等方面的發展創新有目共睹,據廣東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 年深圳GDP 突破兩萬億大關,超越廣東,“北上廣深”已經轉變為“北上深廣”。 東莞、珠海近幾年發展勢頭強勁,在新時代背景下,GDP 增速常年領先廣東省平均水平。 北京、上海作為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天津的發展狀況也比較好,但近幾年來有衰退趨勢,值得注意。 江蘇、浙江、山東屬于下一批次,作為制造業中心,三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表現值得肯定,但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多個方面的有機組合,需要盡快實現制造業升級,補齊短板。
從整體來看,東部地區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有明顯優勢,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山東等地的得分排名較高,這些地區的高端服務業發展更為突出(如圖2),黑龍江、遼寧、山西、湖南、四川等地雖然榜上有名,且在第三階段的比重上升,但相對得分仍然較低,與東部地區差異明顯。 協調發展是中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區域協調發展更應該是重中之重,中西部和東北部為中國整體發展貢獻了大量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國家政策方面應向這三個地區傾斜,東部地區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幫助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先富帶動后富”不能只是口號。
圖2 各省高端服務業發展規模
上文僅從整體考察三階段各省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綜合情況,并沒有顯示它們在具體三個因子上的得分,很難從微觀層面入手分析各個省的優劣勢,因此需要從第三階段的三個因子入手,分析指出這些省份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為日后進一步發展提供建議。 第三階段的實證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第三階段各項分析
注:同樣只選取每個因子得分前二十五名用于分析。
?
在創新和開放方面,依然是廣東、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得分排名較高。 一方面是經濟基礎和政策傾斜等優勢有利于人力資本集聚和創新生產活動展開,另一方面是因為地處東部沿海,對外交流更方便,有利于吸收外資和相關領域的先進技術,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中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少有上榜,需要增強創新能力,提高開放水平。
協調與共享方面,東部地區城市數量比重明顯下降,中西部城市數量增加,說明東部地區在其內部協調、共享發展上表現一般,中西部更加注重社會分配的公平。 這可能與地區經濟發展條件有關,東部人口眾多,經濟較為發達,收入差距較大,因此在協調共享上的成績較差;中西部地區人民收入普遍較低,相對來說得分就會較高。 這就需要繼續做大中國發展的“蛋糕”,尤其需要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并在收入分配上強調公平原則。
綠色發展方面顯示出了中西部和東北部的發展優勢。前二十五名基本是能源工業城市,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對過去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進行升級改造,這些城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全力提升工業尤其是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生產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量,因此可以在綠色發展項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上文使用因子分析法評價中國現階段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成果,結果發現:東部沿海地區在創新和開放層面的工作較為突出,高端服務業規模較大,尤其是廣東、北京、上海地區,排名穩定靠前;中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在協調、共享和綠色發展上的成績較好,產業升級成果明顯,但總體來看,地區發展差異依然存在且十分明顯。 結合實證結果,希望為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以創新作為驅動,加快發展以高端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 有序擴大開放程度,加強國際合作,既可以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又能向外輸出產能,利用金融開放機會,服務于國內實體經濟,但也需要警惕資本主義各種金融風險。 踐行“兩山”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加快能源使用結構調整,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強污染治理能力,促進生產率提升。 協調城鄉、地區經濟發展,保障東部發展成果的同時也必須要促進中西部和東北部發展,城鎮化過程還應依托現代鄉村建設。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使全體中國人民脫貧致富,要取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 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各行業生產活力,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高端服務業需要市場來帶動積極性,先在關鍵領域取得成績,再向其他領域延伸,實現整體發展。 這一過程還需要政府保障,政府應該在相關公共服務行業如國防、醫療、教育、糧食安全等實施政策兜底,保證中國社會在某些關鍵時刻依然能夠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