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云,陳雪玫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上海201306)
近年來,依托于5G、云計算、大數據等相關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正致力于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通過智慧政務的建設將各政務部門的數據信息庫打通,從而實現信息共享以及各部門業務協同,這不僅簡化了群眾辦事流程,而且解決了困擾我國百姓多年的辦事難的問題。 可以說,智慧政務的建設有助于實現政務辦理的規范,也加快了政府實現其一直以來所追求的開放、全面、融合服務的目標。
縱觀電子政務的發展,可以將其分為數字政務、智能政務以及智慧政務三個階段,而智慧政務是較高級的發展階段。 目前對于智慧政務的概念,通常認為是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政府內部系統之間以及與外部系統之間的資源整合與系統集成。 智慧政務主要包括智慧公安、智慧交管、智慧辦公等各行業,覆蓋各省、市、縣各級行政單位。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智慧政府的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在2019 年,我國智慧政務的相關市場規模達到3142 億元,同比增長6.43%。 根據工信部的調查統計,我國智慧城市的試點已有300 多個,政務服務線上化速度也有了顯著提升,百姓線上辦事的效率得以提高。目前,眾多城市紛紛啟動智慧城市規劃編制工作,一批經濟發達的大中型城市將進入智慧城市實施階段。 在智慧城市規劃和建設內容中,智慧政務將成為重點。
我國的多數地區基本實現了互聯網的普及,政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公開,但仍有地方政府對于一些政府信息進行虛報或故意隱瞞,這些行為很容易激起社會矛盾,同時給我國政府的公信力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辦事效率。 與此同時,5G、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信息傳播速度加快,而一些政府在發布信息過程中,其主要的權威渠道仍然局限于政府網站,缺乏信息發布渠道的多樣性,而這種渠道多樣性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政府信息發布的效率,同時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公眾對于政府信息的接收。
目前,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政府職能提出新的要求:政府職能要加快轉型,促使政府工作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避免政府職能發展落后進而陷入被動狀態。 在當今的中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個別地方政府基礎設施落后造成政府的職能不能充分發揮,城市在經濟、環境等方面陷入發展困境。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線上服務結合線下服務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對我國政務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政府可以通過構建多級聯動、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的智慧政務生態系統來深化在線業務辦理,來促進政府職能的轉型與升級。
社會公眾由于獲得信息的渠道缺乏多樣性以及認知能力有限,時常會遇到信息不對稱、流程不熟悉等難題,同時,政府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因此,加強數據聯通、實現數據分享的同時對數據進行標準化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更加迫切。 在5G、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運用中,智慧政務生態系統的建設可以很好地實現資源共享和政府部門的協同。
智慧政務生態系統由智慧政務生態主體因子和智慧政務生態環境因子組成,主體因子包括政務信息傳遞者、政務信息生產者、政務信息分解者、政務信息消費者,環境因子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如圖1 所示。
圖1 智慧政務生態系統模型
1. 循環分析
作為政務信息的生產者,政府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對社會和政務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過濾、分析、加工等處理,并將有價值的信息分類,通過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移動辦公服務等多方面渠道進行發布,其他政府部門、個人或企業通過發布渠道接收信息,也可以通過菜單或其他服務方式尋求信息。 政務信息消費者運用對信息的分解和處理的能力,將產生的過程信息及時獲取并進行準確分析加工。 政務信息分解者將相關政務進行處理,并將最終結果傳遞到生產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與傳統電子政務不同,智慧政務是以龐大的數據共享為基礎,因此有效避免了“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政務信息的傳遞者和分解者依托于巨大的數據庫并應用云計算等智能技術,使各個傳遞者之間和各個分解者之間以及傳遞者與分解者之間實現了數據共享和協同,使政府做到實時感知以便更有效地開始下一個智慧政務的循環,促進該生態系統更有效地運行。
2. 平衡分析
生態平衡是指,在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中,系統中的各因素之間建立了穩定的協調機制,即生態環境未受到生態主體嚴重干擾的一種狀態。 依據生態學中生態平衡狀態的含義,論文將智慧政務生態系統平衡定義為,基于數據共享的基礎上,在智慧政務系統處于開放、運動的條件下,各個子系統或生態因子的組成結構以及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1)生態主體的平衡
生態主體的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產者、傳遞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平衡,分為主體自我的平衡和主體之間的平衡。 在智慧政務生態系統中,政府作為政務信息的生產者,生產者自我平衡的維持表現在他所發布的政務信息具有及時性和準確性,與社會公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智慧政務信息傳遞者的平衡是指傳遞智慧政務的平臺可以保證政務信息的準確、及時,傳遞者在發展過程中會隨生產者以及傳遞者的需求不斷升級、維護,并且該系統符合智慧政務的建設要求;智慧政務消費者的平衡是指個人和企業在獲得政務信息后可以依據自身情況對信息加以理解,并可以依據政務信息進行自我發展或是通過政務信息分解者實施相關活動,從而完成該政務信息的傳遞,促使智慧政務系統的繼續進行;分解者的平衡是指數據庫、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得到合理的利用,對政務信息消費者所產生的要求進行加工處理,避免信息的遺失。
(2)技術環境的平衡
技術環境的平衡是指在整個技術環境中,技術平臺的規劃具有前瞻性,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具體包含基礎網絡的合理部署、底層的數據接入和傳輸、上層的數據處理都可以保證政務數據的安全,總之,技術環境的平衡體現在數據安全規劃、政務平臺建設、政府協同辦公等方方面面。
(3)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的平衡
隨著智慧政務生態系統的構建,大數據、云存儲、云計算等技術對于網絡安全的保護帶來了挑戰。 就大數據的運用來看,自從2014 年“大數據”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以來,我國政府會議中多次提起大數據運用,相關領導人對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越來越重視。
在政府的數據庫中都存有大量重要的和敏感的信息,這些大數據的價值很高,一旦數據庫出現漏洞,數據泄露帶來的危害將遠遠超過大數據帶給我們的利益,這些政府大數據對現有的網絡安全措施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我國在大數據的應用方面尚未成熟,因此政府在利用數據搭建智慧政務生態系統時,要特別重視數據的開放程度和數據類別,對數據的種類、數量要加強審查監管,政府要牢牢把握數據開放的程度,將大數據的發展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圍內。 為維持智慧政務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規范智慧政務生態系統建設,保證公眾合法參與、政府可以合理提供信息公開和相關服務,以及在系統規劃、建設、使用、運維等方面進行規范化管理。通過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引導,使智慧政務不斷走向健康狀態,實現動態平衡。
(4)社會公眾參與的平衡
社會公眾參與的平衡主要指社會參與程度以及各部門的協同。 作為政務參與的主體之一,政府的公務人員應當具有為用戶提供方便、全面的政務信息服務的能力,因此,要不斷提高行政人員的能力,建設起由信息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數據庫建設人員組成的智慧政務生態建設隊伍,拉動社會其他成員的參與積極性并通過技術應用實現各部門協同。 政府通過對外服務窗口,對外發布各種政策法規、政府工作匯報、便民服務信息,同時引進公眾的思想、了解公眾的需求,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參與也能更進一步為公眾帶來便捷,形成一片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的景象。
依據生態學中的相關概念得出,在智慧政務生態系統中,政府充當政務信息生產者,搜索引擎、數據庫、交易平臺等充當政務信息傳遞者,個人或企業充當政務信息消費者,咨詢機構、科研機構以及其他政府部門充當政務信息分解者。 智慧政務生態系統的構建將會使得政務信息在生產、流轉、整合和利用中得到有效傳遞。 在系統中,基于互聯網平臺,在5G、大數據、云計算等工具的幫助下,系統主體之間實現信息在各主體之間的輸入和輸出,政務信息的需求和供給就形成了需求關系,這種需求關系就導致信息流動的變化。而在此過程中,智慧政務生態系統本身具有負反饋調節功能,使系統主體在信息流傳遞與循環過程中彼此之間不斷相互適應、相互調節,實現協同。
在建設智慧政務的過程中,要加強資源整合,打通數據接口,建立統一的政務數據庫,并保持不斷更新,打通省、市、縣、鄉、村五級,盡量消除“信息孤島”。 在政府與民眾之間,要更加致力于網絡平臺和信息系統的建設,通過一系列平臺的搭建為民眾提供更加便捷的多元化的服務;在政府與企業之間,主要在電子商務實踐方面進行投入,來建設和諧的電子商務環境,促進企業構建起電子商務模式;各級政府之間的著重點主要在政府的辦公系統自動化建設,以及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在未來,各級政府有必要逐步完善智慧政務生態系統的建立,助力政府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建設新時代服務型政府,營造新時代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