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峰(哈爾濱廣廈學院)
隨著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及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知識經濟逐漸受到各參與主體的高度重視。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落腳點的一種經濟業態,與工業經濟、服務經濟、農業經濟屬同一范疇,在一種創新的經濟模式,特別是國家正在大力提倡傳統知識經濟模式向現代化經濟形態轉變[1]。當前,創新是知識經濟核心要素,也是現代教育的基礎保障,依托高校創新的教育制度、教學形式來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專業素質,從而實現創新教育目的。大學生創新教育主要包含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實踐、創新服務、創新能力、創新技能等諸多方面培養。換而言之,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創新教育初衷就是在“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及“應用創新”,進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價值需求。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2],我國經濟產業缺乏驅動力關鍵在于創新元素融入不足,導致很多不利因素大量涌現,嚴重阻礙著高校教育模式的轉型升級。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經濟發展模式的升級,必須實行創新教育。此外,大學生作為高校教育的核心主體,在知識的收集、整合、傳播、創新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必須跟緊時代發展潮流,在日漸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占得有利先機,立足于學生自我發展需求,堅持以實際現狀為導向,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實現知識經濟與創新教育并重的目的。
新時代教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創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只有將大學生創新教育作為重中之重,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理想信念及價值目標,同時,信息化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也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及素質能力提出迫切的需求,要求高校培養出的創新人才能夠精確把握時代機遇,為社會高質量發展輸送更多優質的人才[3]。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創新教育實踐過程中,要確保與知識經濟無縫銜接,同時,要讓大學生全面理解大學創新教育是為國家昌盛服務的核心理念,使培養出的人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在知識經濟時代能夠展現自我價值,把握時代機會、服務于大眾,并對國家建設提出了可行性意見。此外,創新教育符合“以學生為中心”教育形式,能夠將經濟時代很多有利要素進行高度整合,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并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就業水平,全面挖掘其潛在價值。
依托高校諸多優勢資源,我國大學生創新教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和嚴峻考驗。當前,高校大學生創新意識缺失主要體現在獨立思考能力不足、主觀意識性、高度依賴教師等諸多方面[4]。首先,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制約,學生在創新教育要素認知上出現了偏差,加之對應試教育習以為常,導致思維固化。同時,教學內容、課程評價等方面過度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儲備,嚴重忽視了大學生創新意識、素質教育、興趣培養等方面內容,導致高校大學生對知識學習存在認知歧義,在實踐過程中,過于依賴教師講解,從而無法滿足創新教育的內在價值需求。其次,受家庭教育方式及觀念的影響,其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作用微乎其微,“望子成龍”心切,普遍認為只要學生成績好才是重點,尤其是家長對學生過渡溺愛,使得學生的行為舉止和心理感知向不利方向發展,心理承受度低、實踐技能缺失、創新能力不足等現象逐漸凸顯。
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迫切需求“創新元素”,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而現階段,創新教育未能與時俱進,是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約。首先,知識經濟元素傳播途徑不暢通、傳播形式創新度不足。現代教育理念中,部分高校過度重視創新教育,而嚴重忽略了創新教育的本質要求,使得學生與教育無法產生良性互動,“被動式學習”現狀仍未從本質上解決,創新教育工作僅浮于表面。其次,對創新教育范圍界定把握不足,盲目進行教育,與學生實踐需求嚴重脫節,采取部分措施過于理想化。同時,現代教育理念更新速度緩慢,遠落后與新時代發展進程。
眾所周知,高校創新教育是培養學生專業素質、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航標”,因此,進行創新教育實踐必須與普通教育模式進行區分,將創新元素融入到教學全過程中。首先,高校創新教育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實踐、創新技術、創新知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價值觀,堅持以創新教育目的為驅動,確保學生能夠在創新的校園氛圍中暢游知識的海洋。其次,要對師生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要摒棄以往“教師主體”觀念,進一步發展學生主體理念,做到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全面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從而為社會各領域行業輸送更多優質的創新型復合人才。
其次,隨著我國教育強國戰略持續推進,各大高校愈發重視學生的創新教育,在辦學理念和教學改革過程中不斷積極探索,這也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保證,與此同時,也順利完成了從以老師教學為中心向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有效過渡。在創新教育實踐過程中,要確保每一位學生均能實現自我目標,把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積極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在此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對于創新教育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進行反復思考總結,進一步提升其專業素質能力,培養多種學習技能,比如:專業課程的思維培養、新媒體技術融合發展及相關信息要素整合等方面具體要求,從而保證創新教育的實效性和科學性。
知識經濟時代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創新教育與時代發展保持高度統一是主流方向,因此,現代化創新教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正確看待實踐教學的素質教育,將理論教學的比重降低,順利完成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有效過渡,正確看待創新教育,確保其把控在合理的尺度范圍內,最大程度上避免“妄想”教育的現象產生,在實現實踐教學基礎上,將創新教育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若不采取以上措施,創新教育必將失去其本質含義。另一方面,要積極更新現代化教育理念,在相關教育政策方針科學引導下,將創新教育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同時,有效引導學生思維,包括創新教育的意義、目的、策略等,不斷在實踐教學中總結完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結合大學生的心理感知、情感訴求及行為方式,進一步優化創新教育的模式和策略,采取分層次、分類別教學模式,確保創新教育元素全面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比如思政課程、教學管理、教學設施、評價機制等多方面保障體系。
對于學生的“創新層面”而言,實踐技能大賽不斷融入到實踐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和動機,幫助學生充分熟知本專業的前沿動態和最新成果,且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和價值導向,并為此進行不懈奮斗,形成“以賽促學”實踐教學的創新發展模式[3]。以賽促學對于學生的針對性學習也同樣重要,實踐教學模式可創建不同的現場情景,讓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對專業課程的技術、要素、管理及設計等多方面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在實踐中學習,及時進行專業技能的查漏補缺,使其在未來就業過程中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基于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創新教育是一項全面、系統的教學任務,不能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在實踐進程中,要盡可能立足于學生自我發展需求,貼近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在反思中不斷完善、優化、改革創新教育體系,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來應對日漸復雜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