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楊柳 潘穎 敖忠智 高婷(王蕾,活力真國際貿易(北京)有限公司;楊柳,天津英華國際學校;潘穎,貴陽市心理衛生協會;敖忠智,貴陽市心理衛生協會;高婷,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選派干部駐村開展扶貧工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扶貧方式[1]。駐村干部“嵌入式”進入農村,各方扶貧政策、資金、舉措等由駐村干部落實到農村,極大地推動了貧困地區的脫貧成效。駐村干部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駐村干部的狀態直接影響到脫貧的成效,因此,了解駐村干部職業倦怠情況,分析駐村干部職業倦怠的成因,提出積極的建設性方案和構想,從而改善職業倦怠,具有重要的意義。
選取2020 年貴州省委掛牌督戰的“9+3”貧困地區駐村干部作為研究對象。“9+3”貧困地區是貴州省駐村干部在脫貧攻堅“殲滅戰”中最后的主戰場,仍然在積極深入地開展工作,相比貴州其他已經摘帽的地區,對這一地區的駐村干部進行調查研究,更具代表性,從而以點代面,了解脫貧攻堅中貴州駐村干部的職業倦怠狀況,探索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
課題組針對駐村干部特征設計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人口學信息、家庭情況、駐村工作情況、經濟情況四個方面22 個維度,并包括職業倦怠量表的15 個問題,共計101 題。職業倦怠量表采用Maslach 職業倦怠調查普適量表(MBI-GS)的修改版(李超平翻譯和修訂)[3],包括:情緒耗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三個維度。量表采用7 點自評方式,計分方式為 0 ~6 分。平均分得分≤1 的視為無職業倦怠組群,>1、≤2 視為輕度職業倦怠群組,>2、≤4 視為中等職業倦怠群組,>4 視為重度職業倦怠群組。
課題組發放調查問卷二維碼,駐村干部通過掃碼測評,測評數據主要用SPSS 26.0 進行錄入、統計和分析。統計方法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單因素ANOVA 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檢驗。
參與問卷調查520 人,實際收回有效問卷520 份。
1.駐村干部人口學信息
駐村干部以中青年男性為多,大部分已婚(76%),學歷以本科(68.1%)和大專(24.8%)為主,占比在前3 位的民族是漢、苗和侗。
2.駐村干部家庭情況
60.3%的駐村干部家庭有1 到2 位60 歲以上老人;子女數量多為2 位及以下;按全國的標準,有75.3%的駐村干部家庭屬中等收入家庭;家庭對駐村工作的支持度較高(僅7.3%不支持)。
3.駐村干部工作情況
大部分駐村干部年富力強、且有一定工作經歷;80%由單位指派,辦事員(56.7%)和科員(19.2%)居多,主要為事業(60.6%)和行政(29.8%)編制;駐村身份主要是工作隊員(53.1%)和第一書記(30.2%);駐村3 年以下(82.1%)的占比最多,72.9%的駐村干部屬專職駐村。
駐村干部工作時間長,僅11.3%的比例在正常的日工作時長內(8 小時);睡眠時間短,僅40.2%的駐村干部可以保證每日有七小時及以上的睡眠時間;駐村時間長,43.8%的駐村干部全周駐村,31.2%的6 天駐村,19.4%的5 天駐村,長時間的駐村,意味著回歸家庭與家庭團聚的時間減少。
4.駐村干部主觀意愿統計
駐村干部對駐村工作環境的滿意度為91.2%;41.7%的駐村干部愿意繼續駐村,46.7%愿意換村派駐,46%認為駐村與晉升有關;駐村工作狀態上,76.3%的駐村干部積極主動,僅0.4%是消極推動;50.2%的駐村干部對駐村補貼滿意;不到半數的駐村干部表示駐村往返途中較安全,占比43.3%。
駐村干部不善于情緒傾訴,經常對外情緒傾訴的駐村干部僅占15.8%(56.3%偶爾說一說,27.9%不傾訴)。適當的對外情緒傾訴,有利于個體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但大部分駐村干部在這一維度的情況并不好。
從駐村干部的人口學信息、家庭情況、工作情況、主觀意愿4 個層面中選取22 個維度和職業倦怠的三個象限及職業倦怠總評做相關性分析。
首先,職業倦怠與職業倦怠三個象限兩兩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雙邊檢驗,p<0.01)。
其次,家庭不同的老人數量、家庭收入、行政級別、駐村身份和職業倦怠及其三個象限無顯著相關性。
最后,其它的18 個維度——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況、子女數量、家庭年收入、家庭支持、政治面貌、工齡、駐村供職結構、日工作時長、日平均睡眠時長、每周駐村天數、回家頻次、駐村時間、工作積極性、情緒傾訴情況、駐村工作環境滿意度在職業倦怠的一個或多個象限或是職業倦怠總評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P <0.05)。(1)女性,18-29 歲,未婚的駐村干部職業倦怠狀況相對嚴重;家人支持度越高、對環境越滿意、工作態度越積極,職業倦怠越低。(2)漢族和黎族綜合情況相對較好;駐村干部家庭有合適子女數量,尤其是有兩個子女的職業倦怠較低;工作時長在5-8 小時的駐村干部職業倦怠相對不嚴重;平均睡眠時長為4 小時及以下的職業倦怠狀況最嚴重,8 小時及以上的最輕,經常情緒傾訴的職業倦怠較低。(3)不同工齡的駐村干部在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綜合職業倦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工齡在20-29 年的群體職業倦怠較低;剛參加工作或工齡在5 年內的相對容易出現職業倦怠。(4)非專職駐村干部在玩世不恭上比專職駐村干部相對嚴重。(5)每周不同的駐村天數在情緒衰竭和綜合職業倦怠上有顯著性差異。在連續駐村4 天時,職業倦怠及其各項出現一個小高峰,到第5 天,峰值回落,倦怠感有所緩解;但周末如果連續加班,倦怠感會明顯回升。(6)每月回家太頻繁或回家太少,職業倦怠狀況都相對更重;從個案數和各象限得分均值比較,至少保證一周回家1 次有利于改善職業倦怠。(7)不同駐村年限、受教育程度僅在情緒衰竭上差異顯著。駐村時間為2-3 年的得分最高、1 年以下的得分最低。(8)黨員干部在職業倦怠總評及其各象限上和其他干部有顯著性差異,各項得分均值都是最低的,各項表現都是最好的。
按駐村干部的自主回答,在駐村干部的自述中和工作相關的詞語和詞組是出現頻次特別高的,排在前面的高頻詞語有:工作(1045 次)、檢查督查頻繁(637 次)、群眾農戶村民(547 次)、家庭(516 次)、壓力責任(352 次),再結合具體的回答分析,可以看出,駐村干部的“工作”是核心,心心念念都是工作責任,繁重的工作以及忙于工作而對家庭的疏于照顧所帶來的各種家庭問題,是兩大壓力來源。
已有近半數的駐村干部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為心理輔導和心理疏導很有必要。另外,駐村干部在回答中還反映了對學習和培訓的渴望,希望有機會開闊視野,提升自己的綜合工作能力;還希望辛苦工作得到認可,得到尊重;在工作中的積極探索得到鼓勵,考核機制應該有科學合理的容錯空間等。
(1)駐村干部的總體職業倦怠水平為中度。
(2)在受教育程度、家庭老人數量、行政級別、駐村身份4 個方面,駐村干部不同情況在職業倦怠各象限及職業倦怠總評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其它的18 個維度在職業倦怠的一個或多個象限或是職業倦怠總評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在這些維度上做出改變,可以改變職業倦怠總體狀況。
(3)黨員干部在職業倦怠中的各項表現優于其他干部。這一點值得在干部培養中加以重視。
(4)工作和家庭是駐村干部的兩大壓力源。其中工作上頻繁的檢查督查是最大壓力來源。從高頻詞分析中看出“工作”是駐村干部行為活動的核心。
對于緩解職業倦怠,提升工作效能方面,可以在情緒衰竭、玩世不恭及成就感低落三個維度上做出改變。此外,構建積極的認知模式,建設陽光心態,改善工作環境,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及法定的休息時間,進行必要的情緒傾述,對降低職業倦怠有積極作用。派遣駐村干部時,偏向有一定工齡、經驗豐富、專職駐村的黨員,能提升駐村成效。并且可把駐村2-3 年作為參考年限,對駐村到這一年限的干部進行心理健康的關注和維護。
